1. 程式人生 > >Arch Linux安裝記(安裝到移動硬盤)

Arch Linux安裝記(安裝到移動硬盤)

實現 bit pic 阿裏雲 c-c ets ati box optional

  一轉眼傳說中裝起來難於上青天,用起來險如上刀梯(容易滾掛),綽號“洗發水”並被戲稱為“邪教”的Arch Linux已經用了幾個月。某些關於其安裝難度和穩定性的傳說實在太誇張了,反而覺得這才是適合懶人使用的Linux發行版(必要前提:僅限非生產環境且使用者不是Linux新手)。最深的感受是其可定制性特別高,安裝軟件格外省事,官方Wiki也特別全面。不過個人在使用上比較保守,沒有開啟有風險的倉庫,也沒有使用閉源驅動,基本一個星期滾動一次。

  現將安裝過程進行回顧整理。

安裝背景介紹

  此次安裝將某品牌USB3.0移動硬盤連接到一臺筆記本進行。計劃將Arch linux單獨安裝到移動硬盤,以便連接到任意一臺BIOS引導的機器都可使用而不影響其他電腦上的數據。移動硬盤上的NTFS分區已經存在並存放了大量文件,可用的電腦也都沒有使用UEFI,故不再折騰分區表格式繼續使用MBR。

  由於手頭沒有空余的U盤,光驅更是已經報廢了N年,所以必須讀盤的安裝部分先開一臺vbox虛擬機完成,省去了安裝盤的制作(需安裝支持USB3.0的Extension Pack,不設置虛擬磁盤)。通過虛擬機讀取安裝盤ISO文件並直接將系統寫入移動硬盤,待安裝完基本系統、必要的網絡工具和GRUB後,再直接從移動硬盤引導繼續進行其他安裝。(當然可以從頭到尾通過虛擬機安裝,然而這樣驅動測試和無線網絡調試就不爽快了。)

準備磁盤

移動硬盤分區情況如下:

分區 大小 格式 用途
/dev/sda1 410G NTFS 跨平臺存儲數據
/dev/sda2 409G NTFS 跨平臺備份數據
/dev/sda3
30G ext4 Arch Linux的根分區
/dev/sda5 80G ext4 Arch Linux的 /home分區
/dev/sda6 2.5G swap 交換區

格式化分區

# mkfs.ext4 /dev/sda3
# mkfs.ext4 /dev/sda5
# mkswap /dev/sda6

  

設置卷標(為了掛載到不同環境容易辨認)

# e2label /dev/sda3 arch-root
# e2label /dev/sda5 arch-home

  

掛載分區,啟用swap

# mount /dev/sda3 /mnt
# mkdir /mnt/home
# mount /dev/sda5 /mnt/home
# swapon /dev/sda6

  

連接網絡

檢查網絡是否正常連接(通過安裝盤啟動機器的時候有線網絡和虛擬機是自動連接到網路的,無線網絡和基本安裝完成重啟到新系統才需手動連接)

# ping -c 3 archlinux.org
PING archlinux.org (138.201.81.199)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apollo.archlinux.org (138.201.81.199): icmp_seq=1 ttl=49 time=350 ms
64 bytes from apollo.archlinux.org (138.201.81.199): icmp_seq=2 ttl=49 time=360 ms
64 bytes from apollo.archlinux.org (138.201.81.199): icmp_seq=3 ttl=49 time=355 ms

--- archlinux.org ping statistics ---
3 packets transmitted, 3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1999ms
rtt min/avg/max/mdev = 350.231/355.627/360.983/4.443 ms

設置安裝源

編輯 /etc/pacman.d/mirrorlist文件,加入阿裏雲鏡像,保存退出

# vi /etc/pacman.d/mirrorlist

http://mirrors.aliyun.com/archlinux/$repo/os/$arch

  

安裝文字系統並進行必要的設置

安裝基本系統

# pacstrap -i /mnt base base-devel

  

生成 fstab 文件

#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Chroot到新安裝的系統

# arch-chroot /mnt /bin/bash

  

安裝必要工具

# pacman -S vim dialog net-tools wpa_actiond ifplugd wpa_suppicant sudo zsh

  

設置時區

#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設置硬件時間為本地時間(systemd默認系統時間為UTC,若跳過這一步,凡是連接此移動硬盤跑過系統的機器主板時間將被刷新為UTC時間,造成Windows系統時間慢8個小時。)

# timedatectl set-local-rtc true

設置主機名

# echo arch-linux > /etc/hostname

  

設置語言環境
編輯 /etc/locale.gen(取消有關語言編碼項目的註釋即可)

# vim /etc/locale.gen

en_US.UTF-8 UTF-8
zh_CN.UTF-8 UTF-8
zh_TW.UTF-8 UTF-8

刷新locale-gen

# locale-gen

創建locale.conf

#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設置root密碼

# passwd

  

新建日常登錄的普通用戶並設置密碼加入sudoers

# useradd -m luna
# passwd luna
# visudo

## Allow root to run any commands anywhere
root ALL=(ALL) ALL
luna ALL=(ALL) ALL

安裝grub

# pacman -S grub
# grub-install --recheck /dev/sda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退出Chroot環境並卸載分區,關閉虛擬機

# exit
# umount /mnt/home
# umount /mnt
# poweroff

重啟,通過BIOS啟動菜單直接進入移動硬盤裏的Arch Linux,登錄root用戶,連接無線網絡

# wifi-menu

安裝配置yaourt

添加archlinuxcn源至 /etc/pacman.conf

# vim  /etc/pacman.conf

[archlinuxcn]
#The Chinese Arch Linux communities packages.
SigLevel = Optional TrustAll
Server = http://repo.archlinuxcn.org/$arch

同步並安裝

# pacman -Syu yaourt

  

安裝驅動

(安裝時可以一條命令安裝完所有需要的包,只不過中途某些包出現問題會有些麻煩。分開進行記錄更方便查看。)
安裝顯卡驅動(很囧啊,基本沒有A卡機器可用)

# pacman -S xf86-video-intel xf86-video-nouveau xf86-video-vesa

  

安裝讀寫Windows分區的必要工具

# pacman -S ntfs-3g dosfstools

  

安裝筆記本觸摸板驅動

# pacman -S xf86-input-synaptics

  

安裝alsa-utils

# pacman -S alsa-utils

  

安裝圖形界面

安裝Xorg框架(不使用startx,把一些組件省了)

# pacman -S xorg-server xorg-server-utils xorg-utils

  

安裝顯示管理器(登錄管理器)

# pacman -S lxdm

設置LXDM開機自動運行

# systemctl enable lxdm.service

安裝Cinnamon桌面環境(基本都是小屏幕,平均配置也不是那麽低,就不湊熱鬧折騰平鋪窗口管理器了)

# pacman -S cinnamon

安裝Cinnamon音效(純屬好玩,不是必須)

# yaourt cinnamon-sound-effects 
# yaourt int-sounds 

安裝虛擬終端(常用到窗口分割和廣播功能)

# pacman -S terminator

  

安裝字體

安裝中文字體

# pacman -S wqy-zenhei wqy-microhei wqy-microhei-lite wqy-bitmapfont ttf-arphic-ukai ttf-arphic-uming adobe-source-han-serif-otc-fonts adobe-source-han-sans-otc-fonts

安裝常用西文和符號字體

# pacman -S ttf-dejavu ttf-symbola

更新字體

# fc-cache -fv

  

設置網絡

設置開機啟動NetworkManager服務(實現開機自動連接網絡,不論無線有線非常方便)

#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安裝並配置輸入法

到了這一步,已經註銷root切換為自己平時使用的普通用戶
安裝fcitx輸入法及設置工具

$ sudo pacman -S fcitx fcitx-im vim-fcitx fcitx-configtool fcitx-rime 

安裝搜狗拼音(實際上習慣rime和雲拼音後就幾乎不用了)

$ yaourt sogoupinyin


設置輸入法環境變量(不然輸入法是沒法用的)

$ vim ~/.xprofile

export GTK_IM_MODULE=fcitx
export QT_IM_MODULE=fcitx
export [email protected]=fcitx

  

  這樣一個帶有圖形界面、開機自動聯網、登錄可選擇界面語言、中文輸入法直接可用並且漢字顯示正常、可以掛載讀寫Windows磁盤分區適合個人日常使用的Arch Linux基本就安裝好了,重啟後即可通過顯示管理器從圖形界面登錄到桌面環境。後續工作是安裝自己需要的軟件(不要著急,瀏覽器媒體播放器各種語言解釋器辦公套件等其他Linux發行版一般自帶的東西,到了Arch都得自己一個個慢慢安裝,用哪一種完全由自己決定,再花點時間慢慢來吧),部署各種開發環境,還可進行適當的美化,使用體驗如何基本看自己的能力和投入的時間。

  就像官方定位的那樣,Arch Linux不是一個對新手友好的發行版,使用者必須同時具有使用意願、能力和一定的時間投入才能獲得好的使用體驗。沒有基礎的新手和缺乏耐心脾氣暴躁使用定位不明確者不建議輕易試水,不然定會痛苦不堪甚至罵罵咧咧。喜歡自己定制一切卻設備老舊還急缺時間精力和電費編譯Gentoo的Linuxer們倒是可以試試。

Arch Linux安裝記(安裝到移動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