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認知,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上)

認知,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上)

結合 找到 前沿 中比 古今 壓力 過程 成長 實現

1.前言

本文將聊聊我對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一些想法,主要是為了提升自我認知。從個人經歷開始,談談對知識的劃分,也就是一個是什麽,為什麽的過程。

2.緣起

把時間回到一年前,那時候我工作快一年了,得益於前面的一些努力,工作比較順利。特別是技術上,沒有遇到太多過無法解決的問題。同時也開始迷茫,工作難道就是這個輕松的樣子?三五年之後那不是很無趣,該怎麽辦?

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親自去了解那些三五年工作經驗的人是怎麽的樣子。

因此從那時候起,關註了不少來公司面試的人的簡歷,也有過幾次機會親自去面試這些人。

因為技術人員的專業性,還是比較容易看出個人能力的,對於他們的評價大體分為三類。

一,不合格,專業能力差,不具備獨立應對工作挑戰的能力,不考慮錄用。

二,基本合格,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能幹活。什麽都了解一點,但在專業領域沒太多深入。被錄用還得靠點運氣,比如恰好急缺人。

三,優秀,經驗豐富,基本功紮實,也花時間深入專研過某個領域,屬於那種團隊核心骨幹,錄用還得看人家願不願意來。

對照這三類人,我基本上可以把自己對標到第二類。的確發現自己還屬於那種能幹活,但又沒有專業深度的哪一種。用一句話來評價自己就是,知識不成體系,沒有非常核心的競爭力。

我開始意識到應該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那個時候也不是非常明白,我的知識體系是什麽,如何去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其中比較有意義的嘗試應該是搭建了個人網站,開始寫一些技術文章和個人感悟。但也就局限於此了,那個還是不成體系。

時隔一年,中間經歷了不少事情,現在可以初步回答去年的這個問題了,這篇的文章來分析下我對知識體系的一些認識。

3.認知、廣度和深度

首先,我把一個人,目前是指我自己,他的知識體系分為三部分:認知,通用知識,專業知識。

在這裏,我把認知拔高到了成為三個主題之一,並且放在了第一位,而後兩者有點類似“T型人才”的概念。

這張思維導圖的初稿基本上整理出了個人知識體系的架構圖。
技術分享

3.1認知的升級

首先放上這張圖。

技術分享

這張圖片在其他文章裏原本是用來形容讀書的多少,而導致看到的世界的不同。但這裏我用來解釋成認知的高低,而導致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不同。

最下面的一個人我們可以把他當作一個傻子,完全沒有認知,所以可以每天坐在門口笑呵呵的。

也可以認為是我們的家裏非常年長的長輩們,受到的教育沒我們好,不懂互聯網,也不會用手機電腦,但躺在竹椅上安享晚年也十分愜意,不需要費勁的理解現代的高科技。

但這兩者都不是我們年輕人們所能接受的了。

我們受過教育,會用網絡接觸前沿的知識。但也容易看到社會的陰暗面,會發現這個社會有這麽多的不公,到處都是金錢物欲橫行,生活競爭壓力大,被各種房價物價所困惱。

一旦無法跳出這個圈子,要麽工作回報低又毫無樂趣,對現在感到絕望;要麽沒有奮鬥目標和規劃,對未來感到迷茫和惶恐。

但是,一旦你的認知再上一個層次,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並有了規劃,感覺就不一樣了。現在的這個社會真是太好了,尤其是職業又是在互聯網行業,比一般人更容易接觸到這個世界的多元化信息,而這反過來又提升自我認知。

廣義上的認知可以是自我認知,比如刨析自己能力的優缺點,自己的價值觀。也可以是對外部的認知和看法,比如歷史政治觀念,金錢觀,時間觀等等。也有我們說的各種思維,窮人思維,富人思維,等等這些都可劃在認知裏面。而本文談的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認知也可以算作自我認知的一種。

但認知的提升的確非常難,就像我現在認識到要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這個問題。

從有構建知識體系的想法到明白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從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知道,花了一年。

至於萌發構建知識體系這個想法,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從小學算起,花了近二十年。

其實上學這麽多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有意識的整理並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的人非常少,而這個就是認知的差距。

所謂成長的本質就是認知升級,傅盛的認知三部曲中的一篇文章的確讓我深有感概。

3.2.通用知識的廣度

通用知識對每個人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相對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來說。

比如對與我,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對我來說是專業知識,而寫作,溝通等相對我來說是通用型知識。對於一個作家,寫作的知識是他的專業知識,而如果他懂計算機,對他來說這就是通用知識。

通用知識可以劃分為兩類。

一類是知識,按高中的知識劃分就是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按大學的知識劃就是各類專業,心理學,材料學,語言學等等。

等到工作後,非專業的知識很少會使用上,但通過了解古今中外的歷史政治,能理解現在社會的狀況。通過了解各種材料,物理,生物方面的前沿信息,可以看到未來科技的發展的方向。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則有助於認識自我。

另一類則是技能,比如寫作,演講,理財,健身等等,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些可以算作一種通用的技能,對生活,工作有實際意義的幫助。寫作是積累知識的手段,演講則提升表達能力,健身則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一個人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感到迷茫和恐慌,本質原因上可以認為是認知的不足。而彌補這個不足唯一的方式來自與接受多元化的知識,也就是知識的廣度。當然,這個接受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能保持客觀,批判性的思考。**

特別是涉及到歷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問題更要慎重,一定要看到兩面。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發現長處,承認不足,否則很容易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社會激動分子。

當然,相對與專業領域來說,廣度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從高中的九門功課,到大學的數百個專業,再到社會中成千上萬個職業。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dài)已!

這意味著,在通用知識上要有所取舍的,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能掌握兩三個通用的技能,對三五個學科的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就非常不錯了。其他的也就是在茶余飯後用手機稍微瞄一眼罷了。

對於我來說,應該選取哪些通用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一些思考的,上面的思維導圖畫的只是初稿。

但核心就兩條,一,能提升自己的認知,二,對個人生活和成長有實際的幫助。

3.3.專業知識的深度

專業則是一個比較特定的領域了,在對目前的個人知識體系整理中,專業知識比重最大。

專業知識我也把它劃分為兩部分。

一是專業所需的知識,對於程序員來說自然就是軟件開發方面的知識,當然它本身也可以會分得很細,比如分為前端,後端,數據庫,運維等等。就編程而言也有簡單的基礎和復雜的進階知識之分。

二是工作經驗,一般在談一個職場人,總會介紹說他在什麽公司,擔任過什麽崗位,工作了多少年等等,這些就是工作經驗。而程序員經驗也可以具體點,比如做過什麽項目的經驗。

我所在的工作則有點全棧,基本從前到後什麽都做,對個人而言專業知識面全,工作交流更順暢,在認知方面會有優勢。但同時也有缺點,專業本身也是可以細分的,而全的人很難在專業的某一個特定的領域能非常的深入。

技術本身專業性很強,如果沒有足夠的深度,則很難有高高的專業壁壘。程序員35歲以後就失業了的段子時不時冒出來,原因可以說是工作這麽多年沒有砌好競爭力的壁壘,年輕這個唯一的壁壘被更年輕的的人占領罷了。

對於我來說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在專業中的多個細分領域都有一定的積累,能更全面的思考工作中的問題。同時深耕其中某一個領域,當做自己未來五到十年的方向,在這個上面持續精進,建立核心的競爭力。

分析到這裏,再結合自己興趣和職業發展,考慮的方向是兩個。

一,在既有的後端領域深入,挖掘現有的互聯網技術本身,往復雜的中間件發展,當然也可以用現在前沿的詞來說-雲計算。

二,擁抱現在與未來的潮流,往計算機的另一個分支人工智能領域發展。

前者過渡簡單,挑戰難度低,適應現有發展方向,能在短時間內實現一些目標。

後者誘惑更大,包含著程序員們的夢想,但需要重新轉型,學習成本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這兩者各有利弊,目前的想法是繼續深入一,有機會擴展二,以現在的年齡和經歷,還是能有一到兩年的時間都去做做的,中間的決定和機會的把握還是在自己。

4.結語

這次分析,一方面能看到自己在專業方面的確有了一些經驗積累和輸出,也發現了不少專業基礎知識的漏洞,以及在專業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發現相對專業知識來說,自己在通用知識和認知方面的輸出比較匱乏。

這個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更長期的思考和投入。用一個比喻來說,骨架子已經有了,就是認知的頭不夠大,通用力的左腿僅僅是有點肉,專業的右腿還不夠粗。

這篇文章就當作過去在知識體系方面的思考吧,接下來還是需要更多的積累和輸出,至於本文的下篇暫時放到年底吧,期待那個時候想法會與現在有所不同,站在新的認知臺階上。

作者:初龍

原文鏈接:https://chulung.com/article/building-a-personal-knowledge-system-1

本文由MetaCLBlog於2017-08-28 09:00:00自動同步至cnblogs

本文基於 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許可協議發布,轉載必須保留署名及鏈接。

認知,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