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17暑假高一假期作文素材《最愚蠢的一代》

17暑假高一假期作文素材《最愚蠢的一代》

吸引 日常 知識 評職稱 整理 under 變壓器 通訊 速度

  

  

盡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閑”,只要有時間,我就同家人在一起。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2013319 習大大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

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黑暗和無知的時代

  美國埃默裏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因寫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萬美國年輕人。

  在書中,他提出一個讓美國教育界困惑不已的問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過:圖書館、博物館、大學、歷史頻道、維基百科、《華爾街 日報》、《紐約時報》,一切都在你的鼠標下,但我們沒有看到年輕人,至少是美國年輕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學生,在歷史知識、公民意識、閱讀成績、國際競爭力

方面的提高。為什麽?

  “因為他們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IM(即時通訊軟件)和手機短信上了。”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鮑爾萊因說。

  馬克·鮑爾萊因(Mark Bauerlein)對Facebook尤其深惡痛絕。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最常去的10個網站中,9個是社交網站,“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但是,將這樣的罪名完全歸結到數字技術身上,是否過於粗暴和簡單化呢?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年輕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個空間,可以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鮑爾萊因說,“如果他們24小時膩在一起,這點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困三聯生活周刊:老一代人鄙視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少會用到“愚蠢”這個詞,您為什麽選擇這樣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詞來形容美國的年輕一代呢?

  鮑爾萊因:我知道這個詞很刻薄。我的書出版前,我妻子勸我換一個,但我說“不”,我必須用“愚蠢”這個詞,就因為它的攻擊性,就因為它侮辱了8700萬美 國年輕人。我是一名老師,我的目的不是批評,而是想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更淵博。很多老師不願意冒犯年輕人的文化,因為他們不願被稱作“老古董”,但很多時 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個年輕人讀了這本書以後感覺受了侮辱,這是好事,說明他們在思考,想為自己辯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在學習。我希望的是,每個 年輕人都足夠生氣,來證明我是錯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錯的,我渴望每一個負面的評價,這就是我選擇“愚蠢”這個詞的用意。

  三聯生活周刊:“愚蠢”到底是指什麽?

  鮑爾萊因:“愚蠢”並不是指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麽問題,而是在於他們有最好的機會和資源成為最聰明、最博學的一代,卻沒有善加利用,反而沈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三聯生活周刊:您的指責有根據嗎?

  鮑爾萊因:我可以給你一些數據:今天,55%的美國高中生一周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大學生則每周少於10小時;1/3的年輕人(1824歲)不知道美國副總統是誰;52%的學生以為美國在“二戰”中的盟友是德國、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蘇聯。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給出許多,數據來自美國教育部、人口調查局、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全國藝術基金會……都是權威機構。有一些調查是我自己在美國教育部時親自負責的。並非我誇大其詞,美國年輕人的無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三聯生活周刊:您認為,這是一個全球現象,還是就美國如此?

  

鮑爾萊因:我認為是全球性的,只不過美國的情況更嚴重。因為年輕人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他們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時間、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們的零 花錢比誰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政府執政了200多年,他們從來不用擔心軍事政變,不用擔心敵國侵略,不用擔心健康危機。他 們為什麽要關心外面的世界?為什麽要關心中東發生了什麽?朝鮮發生了什麽?他們關心的是派對、遊戲、籃球明星,在Facebook上給朋友發照片。

  這一切聽起來好像很負面,但事實上,我喜歡年輕人,我希望他們長大。我希望他們了解歷史、政治、藝術,了解他們的公民權利,了解他們的政府的運作。

  三聯生活周刊:您還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是什麽樣子嗎?如果當時有互聯網,您覺得自己會和今天的年輕人不一樣嗎?

  鮑爾萊因:哦,我會和他們一樣。15歲的時候,我就是一個白癡。這不是他們的錯,只是這些工具太誘人,太好玩了,讓一個15歲的孩子難以拒絕。

  這是年輕人的本性,正是構建自己身份的年齡,他們思考性、死亡,他們孤獨、害怕,他們必須尋找同盟,他們必須穩固自己,通過模仿別人。

  他們需要社交,而數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強化了這種需求。比如,一個15歲的孩子一個月發了5000條短信,父母說,夠了,你太費錢了,他們沒收了他的手機。對父母來說,這不過是個玩具,但對那個孩子來說,卻是“你毀了我的生活”。

  15歲的時候,我也上學,和朋友聊天、打籃球,但晚餐的時候,我會回家,會一個人做作業。一天裏至少有一段時間,我不是和15歲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獨自一 人,讀書、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聽他們談話,關於外面的世界,關於政治、金錢,或者看電視新聞,聽克朗凱特談“越戰”。

  但現在,有了互聯網,年輕人幾乎每時每刻都膩在一起,晚上22點鐘還在聊天、分享照片、發短信。他們沒有分開的時候,這才是問題所在。

  你知道“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嗎?就是朋友之間要做同樣的事情,說同樣的話,穿同樣的衣服,遵循同樣的規則。

  你知道一個18歲的男生為什麽要上Facebook嗎?因為他的朋友上了。你知道16歲的女孩為什麽要在肩膀上文身嗎?因為她的朋友文了。你知道,如果一個年輕人沒有博客,沒有Facebook賬號,會面對怎樣的壓力嗎?

  一個17歲的年輕人,最害怕的是什麽?被別的17歲隔離。對他們來說,沒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覺,這就是青春期的本質。這就是為什麽他們要花這麽多的時間在一起。

  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平均每周要發2272條短信。為什麽?因為他們的社交生活是多變的,也許一節課上完,就發現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你能相信嗎?現 在的年輕人都是通過短信分手。所以,他們沒法坐在椅子上,安靜地讀一本小說,他們必須隨時查看朋友們在做什麽,否則就精神緊張,無法集中。很多年輕人並不 喜歡這樣,他們厭倦了,但不能出來。因為一旦出來,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們需要老人們的聲音,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 則,他們永遠是孩子,永遠不長大。

  哀的是,當他們30歲的時候,一定會追悔莫及。他們會想,為什麽在高中時代,我不學學歷史呢?為什麽不在我可以純粹讀書的時候好好讀書呢?現在一切都太晚 了。老婆、孩子、柴米油鹽、生活的種種壓力,我再也不可能讀小說了,我看看電視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結束了,這是很悲哀的。

  三聯生活周刊:您理解年輕人嗎?

  鮑爾萊因:不理解。我年輕過,也愚蠢過,但現在年輕人的很多東西,我完全不明白。我不明白一個人為什麽對自己的照片那麽著迷,我不理解一個人為什麽要寫一個關於自己的博客。

  三聯生活周刊:也有人認為,博客和社交網絡促進了另一種形式的書寫和交流能力?

  鮑爾萊因:社交網絡的交流僅僅發生在年輕人之間,所以它很難讓你有什麽進步,更好的詞語、新奇的句法、機智的風格、復雜的想法……它只讓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我一直認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會帶來內容的膚淺化,很多時候,更多的交流意味著更少的意義。

  三聯生活周刊:有沒有可能是年輕人的學習方式改變了,而您不理解這種變化而已?

  鮑爾萊因:也許吧。技術在改變,行為在改變,學習方式在改變,而我陷在舊的思維方式裏,這是有可能的。不過,我還沒聽說過有這方面的研究。事實上,我不認 為這樣的研究能有任何結果。因為在數字時代,無論技術,還是人的行為,都變化太快了,你根本來不及圍繞它展開研究。為了研究一種行為及其影響,你必須有一 段持續的時間可以進行研究,你要設計方案、申請資金、組織研究、搜集收據,至少要兩三年的時間,當你的研究結果出來的時候,你研究的技術或行為也許已經不 存在了。比如Twitter,兩年前還沒有Twitter,兩年後Twitter也許就沒人玩了,你要怎麽研究這個東西呢?誰知道,10年後人們又會為什 麽技術著迷?

  三聯生活周刊:您認為一個年輕人在青春期最應該學的是什麽?

  鮑爾萊因:我相信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應該多讀書,學習更多的知識。互聯網的危險在於,它的知識與信息資源過於豐富龐大,人們以為再也不需要將這些知識與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Google一下就出來了,何必花時間去記呢?

  但是,毛主席只是一個名字嗎?“二戰”只是一個標註了時間和地點的事件嗎?盧梭在瓦爾登湖邊想了些什麽,哈姆雷特關於生命意義的冥想,真的與你無關嗎?

  不,這些都是構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思維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須意識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著深層的道德、心理和哲學的價值,它從內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時候調用一下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講,如果你只記住了優美的詞句,那是不夠的,但如果你從中領悟到民主的真意、關於美國起源的 解釋,那才算真正懂了,而這些不是從網上迅速瀏覽就能立刻得到的。

  我總是讓我的學生背詩,不管他們多不喜歡。為什麽?首先,是積累你的詞匯量;第二,它讓你慢下來。他們平常讀得太快,寫得太快,需要有一些東西讓他們慢下 來,把註意力放在語言上。在背詩的時候,你得假設自己是另外一種身份。你必須是惠特曼,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詩,這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暫時離開你的小世界。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麽讀書這麽重要?

  鮑爾萊因: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書本扮演的是一種精神性的角色。我來告訴你讀書為什麽重要。首先,讀書訓練你的記憶力。當你閱讀一段比較長的文字時,你必須記住一部分內容,才能繼續讀下面的內容。網上那些短小快速的文本,不可能像書本那樣鍛煉你的記憶力。

  第二,讀書鍛煉你的想象力。沒有圖像,沒有視頻,你必須在自己的頭腦中想象這些角色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讀書,你有什麽可以作為替代的呢?哲學、政 治、小說,你必須通過讀書才能消化。馬克思的思想,除了厚厚的書本,你還能從哪裏學習呢?就像你們中國人學武術一樣,如果要達到某種境界,沒有捷徑可尋。 就知識而言,書本仍然是第一媒介。

  三聯生活周刊:您對數字時代感到恐懼嗎?

  鮑爾萊因:是的。我們不知道技術要往哪裏走,不知道後果會是什麽,不知道我們遺失了什麽。

  三聯生活周刊:關於年輕人的問題,有什麽解決方案嗎?您在一次采訪中說,讓每個年輕人每天讀書一小時,這樣就夠了嗎?

  鮑爾萊因:當然不夠。事實上,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方案。唯一能做的,是讓父母把對閱讀的熱愛傳遞給他們的子女。但這恐怕也是註定要失敗的,因為另一方的力量太強大了——數字技術與青年力量的合謀。

我想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黑暗和無知的時代。人類延續了數千年的知識、理性的傳統,也許就這樣結束了,剩下的只有娛樂和成功。像我這樣的人,一心要維護書本和閱讀的價值,在這個時代只會顯得越來越奇怪,不是錯誤,只是不合時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斷嘗試。

中國人,你在讀書嗎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

他說,未來的中國前途堪憂!全文如下(編者:從文中敘述看,有些表達不太像是出自一名印度工程師之口,不過道理是一樣的,不必太計較是誰說的):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註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臺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麽在穿梭購物,要麽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麽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發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還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的,生怕吵到了身邊正寧靜地閱讀著的乘客。

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閱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鐘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過於流行也讓我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段信息、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裏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絡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裏。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也許媒體報道的統計數據並不準確,但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些現象中,憑直覺也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是越來越不喜歡看書。

此前就有人寫過文章介紹,在那些發達國家的地鐵裏,火車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靜靜地看書。而在中國這些場合,人們要麽是在高談闊論,要麽是在打瞌睡,鮮有看書的人。

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在歷史文化名城、炎帝神農故裏——湖北省隨州市麻將館隨處可見,幾乎所有賓館、酒店的每個房間都配備了全自動麻將機,90%以上的城鄉居民家裏都有麻將桌,不論是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沈迷於打麻將之中,由於受父母的熏陶連幾歲的孩子都會打麻將。短短幾年間隨州取代了成都,成為聞名全國的"麻將之都"。其經營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兩幢新華書店,有80%的面積都出租經營飲食和家電百貿,幾百平米的書店內是門庭冷落。

麻將館裏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幾乎都是滿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來參與打麻將的有農民、生意人、退休老幹部,教師、醫生、國家公務員等,甚至很多教師趁中午休息也要玩兩把,自詡“經濟半小時”。可以說,不論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當中,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和看電視。

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來諷刺公務員整天無所事事的話: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說明那時候還有很多公務員在看報紙,但自從網絡化辦公後,網絡帶來的海量閱讀信息反而沒有人讀了,報紙更是無人問津。我到過不同部門的辦公室,很多人或公開或偷偷摸摸在網上鬥地主、玩遊戲。打牌戰況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更是感嘆抽不出時間來讀書,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從愈演愈烈的論文抄襲、剽竊來看,他們之所以冒這樣的風險幹這樣見不得人的勾當,說明這些學者寫不出東西來了。寫不出東西的學者,肯定是沒有及時給自己充電,老本吃完了,才會江郎才盡。一個經常讀書學習的專家學者,哪有寫不出東西的道理。

去年,我在北京與出版界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出版社的總編輯這樣感慨道:現在中國寫書的人比讀書的人還多!這話也許是笑談,但現在買書的、讀書的人越來越少。這確實讓人擔憂。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不光國家與社會都離不開書,人類也離不開書。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終身學習是提高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而閱讀又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國人這樣低的閱讀量,這樣低的文化素養,能讓中國可持續發展嗎?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嗎?我看有點懸。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直到近幾年才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而上述國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家庭和社會也缺少讀書的氛圍;三是國家一直在實行“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同時,應試教育剝奪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權利,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書越來越少,內容不吸引讀者。中國每年200多萬種新書,去除評職稱用的,市場投機的,粗制濫造的,以色情、愛情為主,思想品位高一點的,值得一讀的也就是少量的引進版圖書。

讀書這種習慣要靠從小培養,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主要靠學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學習就是做作業。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叮囑學生的一句話:回去把作業做好。而家長督促學生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做好了嗎?從沒有人問:今天看了什麽書?在學校看課外書被老師沒收,在家裏面躲著家長看課外書絕不是傳說。讀書並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你只要在學校走一轉,你還有可能聽到校長或教師無所謂地說:我最不喜歡看書。很多學校的圖書館都是擺設,很少有學生去借閱。而家長只知道給孩子買玩具,買食品,卻不知道給孩子買書。我估計,在中國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擁有50冊藏書的肯定不多。

中國人都為了錢和權及利而拼搏。孩子讀書為了考取名牌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並非按自己的興趣去讀;成年人讀書為了晉級或考取公務員;政府重視的是高文憑人才而不是知識,那麽讀書何來快樂?關鍵的關鍵是如何讓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猶太人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通過這一舔,讓孩子對書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家裏突然起火,你首先會搶救什麽?”當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時,母親會嚴肅地告訴他:“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裏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因而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即使在乞討,他們的身邊總會帶著每天必讀的書,更別說衣食無憂的人了。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在以色列書刊價格非常昂貴,每本書的售價在20美元以上,每份報紙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對購買圖書和訂閱報刊都十分慷慨。這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國家,持有借書證的就有100多萬人,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圖書最多的國家。

這裏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猶太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動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地讀書。

而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中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購書20本,比同地區的西歐人要多得多,而中國上世紀90年代統計,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只有5本,現在還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時間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而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血統的人占18.5%。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國家的糧食不夠吃,還要以石油換食品,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而且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憑著聰明和智慧,創造出驚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既有火柴、圓珠筆這樣的小物件,也有電話交換器、變壓器、汽化器、電視顯像管這樣的尖端產品。據說,上世紀80年代是匈牙利人發明的黃金時代,平均每年的發明專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稱是名副其實的“發明大國”。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沈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所謂“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讀書不僅僅影

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有人感嘆道:“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讀書的人卻少了。”很多人把寶貴的時間耗在推杯換盞、打牌搓麻將、歡歌勁舞等娛樂應酬中,卻不願花時間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好書。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堅信:閱讀始終是知識的源泉。因此,我們少一些應酬,多讀幾本好書吧!

“讀書”填滿你的空間

書,讀而孜孜不倦,可清氣,可育德行,可導人生。

誰能把用讀書把空虛填滿,誰就比前人聰明十分,就比別人站的高,看的開,走的遠,行的順。就能比別人更能承受苦難,經歷傷痛。就能比比別人成功的把握更大,。就能比比別人勝利的基石夯砌的更加堅固,更加深厚闊廣。就能比別人更快速的取得成就。就能比別人幸福百倍,快樂無限。能活出一種獨特的絢麗和精彩。

如果無聊,請讀書。歷史會告訴你,人生應該怎樣度過;先人會指導你,怎樣做一個有用的人;大師們會給你講他們成功的經驗;偉人會教給你如何制造奇跡。時間會告訴你,本來他公平地屬於每一個人,但有人卻總在悲嘆人生苦短,而有的人卻成就了永恒。

如果空虛,請讀書至少可以知道一條人生格言,懂得別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是因為他們從未停止攀援,滑下去從頭再來。而有的人卻一直在谷底徘徊,因為他們一跌倒就躺下不願起來,茍且度日,得過且過,或者養上半年傷,呻吟連天,怨天尤人。

如果孤獨,請讀書。用一段時光來換一點智慧,不讓時間之水,匆匆地從靈魂流過,也不讓冷清一口口啃蝕傷殘的心思,抽取出長長的無謂的自戀和私怨,。結出離群的苦果索居的煩愁。

如果寂寞,請讀書。書會告訴你為什麽你會寂寞,並教你怎樣就不再寂寞。收藏家從不寂寞,藝術家從不寂寞,求知者從不寂寞,寂寞的人是閑適的人,是無所事事的人,是遊手好閑的人,是虛度年華的人,是浪費生命的人。

如果有閑,請讀書。書會告訴你,有的人會用閑暇打撈知識,有的人用這空白編織平庸,為什麽有的人時間不夠用而有的人時間多得用不完?告訴你:奇跡雖然來自瞬間,但瞬間卻是持之以恒這條線上的一個端點。假如把一生栓系在別人的事業上,那麽收獲的只能是蔑視與無奈。假如只想著昨天的悲苦和明天的甜蜜,那麽就又輸掉了今天。

如果苦悶,請讀書。書會告訴你,偉人也曾苦悶過,。只是很快就撥開了黑暗,找到了光明。豪傑也曾迷茫過,只不過能迷茫中盡快沖了出來。英雄也曾卑下過,只不過不被卑下拖進泥淖。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難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絕,一次成鋼的機會你又將錯過。

讀書能醫愚,讀書能治窮,讀書能勵誌,讀書能致遠,讀書能練達,讀書能聰慧,讀書能夠讓人知道怎樣識人,怎樣交友,怎樣談吐,怎樣實幹,怎樣為人,怎樣入世,怎樣活著才身心有價,怎樣活著才不累,怎樣才能彰顯人生價值,怎樣才能明白什麽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完美無憾。

誰能把用讀書把空虛填滿,誰就比別人聰明十分,就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開,走得遠,行得順。就能比別人更能承受苦難,經歷傷痛。就能比別人成功的把握更大,。就能比別人勝利的基石夯砌的更加堅固,更加深厚闊廣,就能比別人更快速的取得成就,比別人幸福百倍,快樂無限,活出一種獨特的絢麗和精彩。

附表:

2012年世界各國出版圖書數量(部分)

國別

書籍種類(單位:種)

書籍冊數(單位:億)

中國

414005

79.25

美國

292037

37.6

日本

78349

22.03

法國

41902

20.15

韓國

39767

15.7

丹麥

12352

10.33

以色列

6866

17.2

2012年世界各國人均閱讀紙質圖書數量(部分)

國別

人均閱讀數量(單位:本)

中國

4.39

美國

17

日本

8.4

法國

8.4

韓國

11

丹麥

24

以色列

64

17暑假高一假期作文素材《最愚蠢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