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有靈魂的作品

有靈魂的作品

參考 bsp 設計 給人 流程 抽象 通道 風格 維護

  腦裏這幾天一直在想著怎麽解決軟件編輯問題。

  連續看了一段時間的漫畫,偶然間感觸到:當賦予作品中角色相當多的細節處理之後,這個角色變顯得有靈魂。就像是參考了一個真實的人。細節處理的越多,這個角色就顯得更獨立,成型。

  不對,是對一個作品進行精心雕琢,反復打造,這個作品就顯得有靈魂,比較動感。

  就是有些對正在創作的東西有感情。好像有投入感情在裏邊。

  那種感覺,像是角色本身可以自思考,有點感覺到是創作和角色在互動完成作品。

  睡了一覺有點捕捉不到那些感覺了,軟件也是一個作品,從一個角度講,想要做好的話需要裏邊的東西可以自思考,也就是抽象成一個完整的角色。通過對角色的精心雕琢,反復打造來行程完整的角色,再通過業務任務和角色的配合來完成整個軟件。

  我天,那種感覺沒有完全捕捉出來,偶爾想到了一下沒有整理好。

  軟件也可以有靈魂嗎,軟件也可以栩栩如生?一個編程、數學邏輯排列出來的解決方案,也可以和小說、動畫一樣,裏邊的角色有自己的情感?對角色的包裝要賦予他情感?

  工匠精神,對一個作品反復雕琢。從內部看就是對作品有情感,不是在雕琢一個物品,是。。像是完成一個情感的整體抒露。反復雕琢雕琢到角色本身好像都有了思考,那個時候不再是賦予角色任務,而是和角色互動共同完成軟件過程。

  所以說對角色投入到一定的量就可以讓角色給人可以自思考的感覺嗎,然後再繼續雕琢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是角色給人的感覺來指引完成,一部分是對角色的核心思考完成。本來雕刻需要全部都作者去做,現在作品自己完成一部分、作者完成另一部分,只要保證角色情感被持續維護,那麽角色自思考就會越來越多。

  以往的軟件裏,都是在對付一個邏輯堆合問題、機器問題。他應該具有某種特別的劇情,能融入人的感情。就算是建築也可以看出來建造師的感情,看出來建築的性格,什麽樣性格的公司和人會選擇居住進這個建築。

  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那麽多邏輯塊、碎片,怎麽拼合在一起,即使分區也是想的怎麽組裝到合適的邏輯塊中,對無生命的各種小碎片進行整合。整的頭大,碎塊太多了,細小的、稍微大塊的,樣子不一樣、大小還不一樣,怎麽拼都顯得無從著手。

  沒有想過所有的碎塊可以有一個情感聚集,有相同屬性的碎塊不是被分配而是被吸引到同一個情感區域,這種吸引力自動聚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特殊存在的塊,整個軟件都是塊與塊之間的互動,每有一個小的碎片進來都會被吸附進相同情感的聚合體中。

  軟件編輯過程除了可以滿足需求之外,也是可以用來抒發情感的?就像一個好的大廈,除了堆積了那麽多樓層以外,還有獨特風格的設計。就像一個公司,除了提供需要的服務之外,聚合這個公司的是公司文化,對公司文化、行事方式雕琢到一定程度,這個公司便顯得有靈魂,這時候不是公司在招人,是有相同認同感的人被吸引到公司來做事。

  一個公司的深度,一個軟件的內容深度。文化是一個軟對接,情感是一個軟對接,像是公司可以立體起來,軟件可以立體起來。軟件內部之間的互動不是邏輯對接,是情感對接,不再是0101的嚴謹,是充滿更多可能性的情感,覆蓋更多的邏輯線卻不是參照邏輯線進行地設計。一些基本的邏輯線搭起來以後,再有線的建立是角色“塊”的自創造,用情感交互,邏輯線便可以有多種選擇,而不再是需要一條一條自己建立、貫穿始終。

  整個項目並不是要先走通思路線路,是先用線路建立起一個個互動的角色,再通過角色的互動走通項目,掌握對整個項目的思考。由本來的線和線的來回變成線和圓、圓和線的交互傳遞,充斥一個更協調的立體空間,每一個圓便代表一個球,每一條線代表一條管道。

  這些管道和球體的連接不是根據任務線直接進行,是根據任務線和球體角色的互動,間接產生。程序員和程序員之間的連接,在一個大項目裏的任務分配中,不是接口,不是固定的接口,是通過所寫內容的角色定位,來協調出來一個個相互的配合通道。

  一個軟件根據模糊的任務線找到一些固定的角色,通過模糊又漸漸稍微清晰的任務線來漸漸確定出角色的模型,這個過程任務線的方式、角色的定位都可以有些變動,直到確定出大體的角色模型、模糊的任務流程,就可以一邊填充角色、一邊完成任務線。整個軟件操控起來就是對球體的累積和信息傳遞,不用再去造邏輯線,是對球體和通道的調配、互動。

  一個人完成的項目,變成多個人完成,每個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完善機制。本來是一個人在寫作品,現在變成了是多個人,每一個人思考一個角色,整個作品裏有多個思維釋放點,從角色自己散發出來。就像漫畫裏好像是一個團隊在做事,每一個主人翁是有一個人專門對他/她的性格進行設計,具體到每一個細節。而這整個故事還是連接在一起的。

  不對啊,這仍是觀察角者度裏的有靈魂作品,我捕捉到的應該是怎麽去寫,“看”誰不會啊。

  想起來一些小說家,寫偵探的,會站在小說角色裏去思考故事的進展。有一個主人時可以這麽幹,多個呢。一些漫畫作品也都是一個人寫的,裏邊的角色還是有很豐富的人物個性,一直不怎麽理解那些個性怎麽渾然天成,隨著故事線一起進展。

  靈感從生活中捕捉,然後抒發出來。。 以前這樣覺得。當自己去做的時候,發現感受和思考混在一起好難編織成故事,靠感受維持動力、靠思考調整細節方向;靠感受知道模糊樣子,靠思考雕刻出一些細節。

  當思考的時候往往阻礙到感受的進行,感受也需要思考的調控定型,不。感受是模糊的,思考是清晰的輪廓,兩者不好搭配,只能把思考沈浸到感受裏,輪廓沈浸到模糊裏,所有的事情才容易清晰。

  它們不是分開的,是相容的。思考消融於感受,模糊的輪廓,勾勒出故事的進行。等所有都貫連起來,再回頭行位置調整,。。仍然不對。

  作品有自思考,角色有自思考這是很成型的事情,已經都在使用了的編寫角度。單有這些成不了一個好作品,它有自己的任務主線、環境渲染,有一個正在進行的世界。是一種特殊的抒情和感悟。好的小說經常“說”,作者也不知道是怎麽寫出來的,筆帶動作者,自己寫了出來。

  經常被評論沈浸了多少生活感悟,本身有思想,通過故事的形式整理抒發出來。軟件應該是本身有對業務需求的了解、感悟,通過編程的方式整理出來整個運轉環境,內部是一個世界,每一個單位集合起來鋪展了業務的進行。 卡的是,對每一個計算機模塊的理解。理解不夠,使得任務不好實現。

  暫時寫到這裏。

有靈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