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博客看到的學習方法,感覺挺不錯的,轉來分享下

博客看到的學習方法,感覺挺不錯的,轉來分享下

目的 說過 劃分 很好 實的 eight 獨立 如何 微軟

前言:我們總是在談論高效學習,但是不是高效學習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有效學習。學習,是不是有一個適合每個人的 “共用方法”,先建立在 “有效學習” 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去探索適合具體學科的高效學習方法。“高手的經驗總是相似的,普通人各有各的障礙”。此篇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共性的真理。

問題:看這篇文章之前,我想讓你在心裏先回答這個問題 “你是怎麽學習的?”

本文中心觀點:

該怎麽學習一個新的知識? 1. 通過抽象思維,構建知識網絡體系。 2. 針對每個知識模塊,找到適合的資源進行整合。(註意:可能你會覺得,難道學習不就是應該要這樣嗎?那麽,很好,我覺得你已經沒必要看這篇文章了)


?通過抽象思維,構建知識網絡體系

什麽是抽象思維?它和理性思維有什麽區別? 對於抽象思維,具體可以參考我的這篇博文(抽象,就是關註事物的本質特性而暫時忽略其細節)。之所以要運用抽象的思維方式,是因為這種思維可以幫助我們降低所研究事物的難度。其實通俗點說,就是把事物分解為幾個模塊來研究,類似《軟件工程》裏 “高內聚,低耦合” 的思想。

什麽知識網絡?其實就是經常說的知識樹,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學名叫做語義網絡(認知心理學中這麽定義)。但要註意,我要引入的知識網絡是有一個模型可以參照的,這個模型就是——地圖模型(引用自書籍:《learn More Study less如何高效學習》)

以學習一門科目為例子,首先,我們要先通過抽象思維,將某個科目或者現在正在看的某本書,進行建模(建模,也就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其實也就是分模塊,一般就是通過書籍的目錄將改書所將的內容分為幾個模塊),我們把目前在看的這本書比作“中國” ,那麽通過劃分之後的知識塊對應的就是 “中國” 下的省份。

技術分享

分完模塊之後, 我們完全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模塊開始入手學習,這樣最終達到一次層抽象的目的,極大降低了要看的書的難度。 假設我們現在研究的是A模塊(A省份),接下來我們還是要通過抽象思維進一步分割,也就是A章節下有多少個層次的內容,就是有A章下面有幾個節的內容,這幾個節相當於幾個獨立的知識點了(當然,如果你覺得某個知識點還是很難理解,大可以繼續分割達到可以理解為止)。

技術分享

這樣對應下來,就是A省份下的幾個地級市。然後,地級市之間的道路就是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地級市的繁華程度就是知識點的權重,比如廣州這個知識點就是在廣東省這個模塊下很重要的,所以需要建得很發達,從省會廣州都有到其他地級市的高速公路。越重要的知識點,與其他知識的聯系越緊密。

需要註意的是,你一定不能忘記這些模塊(省份)或者知識點(省份下地級市下的鄉鎮)的抽象含義,因為思維是建立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上的,比如,如果有人問你“廣州”是什麽?(相當於問你XX知識點是什麽意思?)你要能夠回答得出他的屬性(描述抽象事件,只能通過其屬性去說明),比如,“廣州是廣東的省會城市,是該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針對每個知識模塊,找到適合的資源進行整合。

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之後,我們就需要針對每個知識點進行理解吸收了。這個過程,有些人可能智商比較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這些人的理解能力很強。但是,我在這裏,還是不想談論關於智商方面的因素,我還是比較喜歡討論 共性的方法。

可以參考我這篇 理解能力能提高嗎? 我再總結一下如何找到適合的資源進行整合。

首先,學習一塊新的知識,不能局限於教材,要自己擅於尋找適合自己的輔導書或者學習資料。 選教材,其實也是一個拼資源的過程。有了更好的資源,就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會提高對知識的認知深度。對於學習,就像編程一樣,不是說看網絡視頻或者書籍哪一種學習方式好,而是要適合你自己。怎樣才算適合你自己呢?就是一步一個腳印,什麽樣的理解水平就看哪種水平的資料(不局限於書籍,有一些別人總結好的文檔、ppt 也是很有含金量的,畢竟書籍也只是文檔的放大版),有沒有學到東西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判定對你來說是不是好的學習資料就很容易了。

技術分享

其次,就是線上個各種搜索引擎了,很重要的一點,你要學會“科學上網”,推薦一個叫shadowsocks的工具。


附文: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適合每一個人的 公用學習方法,這個是大方向。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去尋找更加個性化的方法,比如某個學科或者實現某個目標的方法。以前,我曾經被老師說過好高騖遠,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自己的基礎不夠紮實,也不知道基礎紮實的標準是什麽? 夯實基礎很重要,因為思維是建立在概念基礎上。那到底做到什麽程度才算基礎紮實呢?就是能向別人描述整個知識框架,以及框架中每個知識塊中具體的知識點(包括知識點的概念、聯系、應用),總之類似於 “費曼技巧”。

作者:謝誌東
本文鏈接:http://www.cnblogs.com/xiezhidong/p/7543800.html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如有問題,可以郵件:[email protected] 公眾號:謝誌東
掃下面的二維碼關註我的微信公眾號(xie-zhidong)。
技術分享

博客看到的學習方法,感覺挺不錯的,轉來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