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本質是建立思維模型
李澤健
個人認為,認識論是以人類的認識為研究對象的,在回答認識本質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的認識究竟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為什麽面對同一個世界,人們卻會有不同的認識?而不是要先回答人的認識是否是客觀世界的正確映像,更不是要跳出人類的認識之外,把自己裝扮成真理的化身,認為只有自己的認識才是唯一正確的。
認識是否是客觀世界的正確映像,這是一個我們根本回答不了的問題,就像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大象吃甘蔗時的感受是什麽樣子的一樣,所有的回答都只能是一種主觀的推測——我們根本無法驗證它,畢竟誰也不能代替大象去體驗甘蔗的滋味。不知道大象吃甘蔗時的滋味還非要說它與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這顯然是一件徒勞的事情。一切探求世界本來面目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如果說認識是客觀世界的映像並不準確,那它又能是什麽呢?其實,困擾了人們數千年的認識也不是什麽特別的東西,它的本質就是建模——建立一種能夠描述和解釋各種觀察現象的思維模型。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1、 人們首先認識的是自己的感覺現象
在《人們是怎樣認識外部世界的》一文中,我們已經知道,認識起始於感覺現象。當人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最早認識的不是別的什麽東西,而是自己的感覺現象。
2、 根據感覺現象人們認識了事物
我們並不能先天就知道外部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從認識產生的過程來看,我們首先認識的是自己的感覺現象,然後通過對感覺現象的劃分、組織和解釋,最後才逐漸認識了各種事物的。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這只是我們在解釋各種感覺現象的過程中得出來的一種結論,而不是說世界原本就像我們認識的這樣存在著一個個獨立的事物。認識反映論不僅沒能正確的反映出人們的這一認識過程,而且還顛倒了這一過程,說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無疑也就是在說,在認識產生之前,我們就已經先天地知道了世界上存在著各種事物了!
3、 認識就是形成各種各樣的概念
當一種感覺現象,比如蘋果的形狀和顏色,存儲於我們的記憶之中後,在我們的大腦中,就形成了關於這種形狀和顏色的概念。當我們再次看到與之相似的形狀和顏色時,我們大腦裏的概念就會被激活,它會與我們觀察到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匹配。如果能夠匹配成功,就表示我們認識,如果匹配不成功,就表示我們不認識。
當然了,大多數的概念都要比我們上面所說的這種概念復雜得多,比如“蘋果”這個概念,它就是由各種感覺現象(比如顏色、形狀、氣味等)以及與其它事物的各種關系(比如,與氣候、土壤、水分之間的關系)等等關聯在一起的一組記憶,也就是說它是由多個概念關聯在一起的一個復雜的概念。
我們所謂的認識也就是在人的大腦中形成各種各樣的概念——把各種感覺現象以及對現象的各種解釋等等,按照一定的方式關聯在一起,形成一種記憶。可以想象,如果不能形成概念,那我們將無法認識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對世界的每一次認識都是一次新的認識。
4、 一個概念就是一個思維模型
概念是按照一定的方式關聯在一起的一組記憶,當其中的一種記憶被激活時,與之相關聯的其它記憶也就會按照一定方式被激活。比如,在形成“蘋果”這個概念時,人們是把它的顏色、形狀、氣味、味道、口感和手感等等關聯在一起形成記憶的,當我們再次聞到蘋果的氣味時,相關的這些記憶就會被激活,在這個時候,即使我們沒有看到蘋果,我們也能猜想出它是一個蘋果,而且還能夠大概知道它的顏色、形狀、味道以及口感和手感等等。所以說,一個概念也就是一個思維模型,當這個模型中的某一部分被激活時,人們便能夠按照這個模型的關聯方式聯想起它的其它部分。
人類的認識就是這樣的:首先認識了自己感覺到的各種現象,然後對這些現象進行劃分和組織,並對這些現象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最後建立起一個描述和解釋這些現象的思維模型。思維模型的作用就在於,它能夠把人們對認識對象的各種感知有機地組織起來,當人們再次遇到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認識對象時,就不需要再重新認識它,而是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去匹配它,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識!
認識的本質是建立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