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細思極恐-你真的會寫java嗎

細思極恐-你真的會寫java嗎

告訴 per extern ice char tex lombok 多源 你是

文章核心

其實,本不想把標題寫的那麽恐怖,只是發現很多人幹了幾年java以後,都自認為是一個不錯的java程序員了,可以拿著上萬的工資都處宣揚自己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嘲諷和我一樣做java的同行們,只是希望讀者看到此篇文章後,可以和我一樣,心平氣和的爭取做一個優秀的程序員。

講述方向

由於一直從事移動互聯網相關工作,java開發中經常和移動端打交道或者做一些後端的工作,所以本篇文章更可能涉及和移動端的交互或者與後端的交互方式,筆者希望以自身的一些學習經驗或者開發經驗,可以帶動認真閱讀本篇文章的讀者們,讓大家對java有一個更好的態度去學習它,它不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而已。

筆者身邊有很多與筆者年齡相仿或年齡更大的朋友或同事,經常有人問我:“你現在還在學習嗎?我覺得沒什麽好學的,這些東西都差不多”,我總是回答只要有時間,我就要看一會書,這個時候,大家都會露出一副不屑的眼神或笑容。其實,非常能理解身邊朋友或同事的看法,以目前狀態來講,大多都是工作至少5年的程序員了,對於公司大大小小的業務需要,以目前的知識儲備來講,都可以輕松應對,“沒有什麽好學的”其實這句話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對編程還有一點點興趣,只是不知道如何努力或改進,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幫到你。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java歡迎來我的學習群(669823128

技術點

本文不是一個吹噓的文章,不會講很多高深的架構,相反,會講解很多基礎的問題和寫法問題,如果讀者自認為基礎問題和寫法問題都是不是問題,那請忽略這篇文章,節省出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開發工具

不知道有多少”老”程序員還在使用eclipse,這些程序員們要不就是因循守舊,要不就是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好的開發工具的存在,eclipse吃內存卡頓的現象以及各種偶然莫名異常的出現,都告知我們是時候尋找新的開發工具了。

更換IDE

根本就不想多解釋要換什麽樣的IDE,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java程序員,請更換intellij idea. 使用idea的好處,請搜索谷歌。

別告訴我快捷鍵不好用

更換IDE不在我本文的重點內容中,所以不下想用太多的篇幅去寫為什麽更換IDE,請谷歌。

在這裏,我只能告訴你,更換IDE只為了更好、更快的寫好java代碼。原因略。

別告訴我快捷鍵不好用,請嘗試新事物。

bean

bean使我們使用最多的模型之一,我將以大篇幅去講解bean,希望讀者好好體會。

domain包名

根據很多java程序員的”經驗”來看,一個數據庫表則對應著一個domain對象,所以很多程序員在寫代碼時,包名則使用:com.xxx.domain ,這樣寫好像已經成為了行業的一種約束,數據庫映射對象就應該是domain。但是你錯了,domain是一個領域對象,往往我們再做傳統java軟件web開發中,這些domain都是貧血模型,是沒有行為的,或是沒有足夠的領域模型的行為的,所以,以這個理論來講,這些domain都應該是一個普通的entity對象,並非領域對象,所以請把包名改為:com.xxx.entity。

如果你還不理解我說的話,請看一下Vaughn Vernon出的一本叫做《IMPLEMENTING DOMAIN-DRIVEN DESIGN》(實現領域驅動設計)這本書,書中講解了貧血模型與領域模型的區別,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DTO

數據傳輸我們應該使用DTO對象作為傳輸對象,這是我們所約定的,因為很長時間我一直都在做移動端api設計的工作,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認為只有給手機端傳輸數據的時候(input or output),這些對象成為DTO對象。請註意!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只要是用於網絡傳輸的對象,我們都認為他們可以當做是DTO對象,比如電商平臺中,用戶進行下單,下單後的數據,訂單會發到OMS 或者 ERP系統,這些對接的返回值以及入參也叫DTO對象。

我們約定某對象如果是DTO對象,就將名稱改為XXDTO,比如訂單下發OMS:OMSOrderInputDTO。

DTO轉化

正如我們所知,DTO為系統與外界交互的模型對象,那麽肯定會有一個步驟是將DTO對象轉化為BO對象或者是普通的entity對象,讓service層去處理。

場景

比如添加會員操作,由於用於演示,我只考慮用戶的一些簡單數據,當後臺管理員點擊添加用戶時,只需要傳過來用戶的姓名和年齡就可以了,後端接受到數據後,將添加創建時間和更新時間和默認密碼三個字段,然後保存數據庫。

@RequestMapping("/v1/api/us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Api {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PostMapping
    public User addUser(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Username(userInputDTO.getUsername());
        user.setAge(userInputDTO.getAge());

        return userService.addUser(user);
    }
}

我們只關註一下上述代碼中的轉化代碼,其他內容請忽略: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Username(userInputDTO.getUsername());
user.setAge(userInputDTO.getAge());

請使用工具

上邊的代碼,從邏輯上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這種寫法讓我很厭煩,例子中只有兩個字段,如果有20個字段,我們要如何做呢? 一個一個進行set數據嗎?當然,如果你這麽做了,肯定不會有什麽問題,但是,這肯定不是一個最優的做法。

網上有很多工具,支持淺拷貝或深拷貝的Utils.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使用org.springframework.beans.BeanUtils#copyProperties對代碼進行重構和優化:

@PostMapping
public User addUser(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return userService.addUser(user);
}

BeanUtils.copyProperties是一個淺拷貝方法,復制屬性時,我們只需要把DTO對象和要轉化的對象兩個的屬性值設置為一樣的名稱,並且保證一樣的類型就可以了。如果你在做DTO轉化的時候一直使用set進行屬性賦值,那麽請嘗試這種方式簡化代碼,讓代碼更加清晰!

轉化的語義

上邊的轉化過程,讀者看後肯定覺得優雅很多,但是我們再寫java代碼時,更多的需要考慮語義的操作,再看上邊的代碼: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雖然這段代碼很好的簡化和優化了代碼,但是他的語義是有問題的,我們需要提現一個轉化過程才好,所以代碼改成如下:

@PostMapping
 public User addUser(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User user = convertFor(userInputDTO);

         return userService.addUser(user);
 }

 private User convertFor(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return user;
 }

這是一個更好的語義寫法,雖然他麻煩了些,但是可讀性大大增加了,在寫代碼時,我們應該盡量把語義層次差不多的放到一個方法中,比如:

User user = convertFor(userInputDTO);
return userService.addUser(user);

這兩段代碼都沒有暴露實現,都是在講如何在同一個方法中,做一組相同層次的語義操作,而不是暴露具體的實現。

如上所述,是一種重構方式,讀者可以參考Martin Fowler的《Refactoring Impor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重構 改善既有代碼的設計) 這本書中的Extract Method重構方式。

抽象接口定義

當實際工作中,完成了幾個api的DTO轉化時,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操作有很多很多,那麽應該定義好一個接口,讓所有這樣的操作都有規則的進行。
如果接口被定義以後,那麽convertFor這個方法的語義將產生變化,他將是一個實現類。

看一下抽象後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DTOConvert<S,T> {
    T convert(S s);
}

雖然這個接口很簡單,但是這裏告訴我們一個事情,要去使用泛型,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java程序員,請為你想做的抽象接口,做好泛型吧。

我們再來看接口實現:
public class UserInputDTOConvert implements DTOConvert<userinputdto,user> {
@Override
public User convert(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return user;
}
}

我們這樣重構後,我們發現現在的代碼是如此的簡潔,並且那麽的規範:

@RequestMapping("/v1/api/us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Api {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PostMapping
    public User addUser(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User user = new UserInputDTOConvert().convert(userInputDTO);

        return userService.addUser(user);
    }
}

review code

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java程序員,我相信你應該和我一樣,已經數次重復review過自己的代碼很多次了。
我們再看這個保存用戶的例子,你將發現,api中返回值是有些問題的,問題就在於不應該直接返回User實體,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就暴露了太多實體相關的信息,這樣的返回值是不安全的,所以我們更應該返回一個DTO對象,我們可稱它為UserOutputDTO:

@PostMapping
public UserOutputDTO addUser(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User user = new UserInputDTOConvert().convert(userInputDTO);
        User saveUserResult = userService.addUser(user);
        UserOutputDTO result = new UserOutDTOConvert().convertToUser(saveUserResult);
        return result;
}

這樣你的api才更健全。

不知道在看完這段代碼之後,讀者有是否發現還有其他問題的存在,作為一個優秀的java程序員,請看一下這段我們剛剛抽象完的代碼:
User user = new UserInputDTOConvert().convert(userInputDTO);
你會發現,new這樣一個DTO轉化對象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每一個轉化對象都是由在遇到DTO轉化的時候才會出現,那我們應該考慮一下,是否可以將這個類和DTO進行聚合呢,看一下我的聚合結果:
public class UserInputDTO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name;
    }

    public void set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User convertToUser(){
        UserInputDTOConvert userInputDTOConvert = new UserInputDTOConvert();
        User convert = userInputDTOConvert.convert(this);
        return convert;
    }

    private static class UserInputDTOConvert implements DTOConvert<UserInputDTO,User> {
        @Override
        public User convert(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return user;
        }
    }

}

然後api中的轉化則由:
User user = new UserInputDTOConvert().convert(userInputDTO);
User saveUserResult = userService.addUser(user);

變成了:
User user = userInputDTO.convertToUser();
User saveUserResult = userService.addUser(user);

我們再DTO對象中添加了轉化的行為,我相信這樣的操作可以讓代碼的可讀性變得更強,並且是符合語義的。

再查工具類

再來看DTO內部轉化的代碼,它實現了我們自己定義的DTOConvert接口,但是這樣真的就沒有問題,不需要再思考了嗎?
我覺得並不是,對於Convert這種轉化語義來講,很多工具類中都有這樣的定義,這中Convert並不是業務級別上的接口定義,它只是用於普通bean之間轉化屬性值的普通意義上的接口定義,所以我們應該更多的去讀其他含有Convert轉化語義的代碼。
我仔細閱讀了一下GUAVA的源碼,發現了com.google.common.base.Convert這樣的定義: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nverter<A, B> implements Function<A, B> {
    protected abstract B doForward(A a);
    protected abstract A doBackward(B b);
    //其他略
}

從源碼可以了解到,GUAVA中的Convert可以完成正向轉化和逆向轉化,繼續修改我們DTO中轉化的這段代碼:

private static class UserInputDTOConvert implements DTOConvert<UserInputDTO,User> {
        @Override
        public User convert(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return user;
        }
}

修改後:

private static class UserInputDTOConvert extends Converter<UserInputDTO,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 doForward(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InputDTO,user);
                 return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InputDTO doBackward(User user) {
                 UserInputDTO userInputDTO = new UserInputDTO();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userInputDTO);
                 return userInputDTO;
         }
 }

看了這部分代碼以後,你可能會問,那逆向轉化會有什麽用呢?其實我們有很多小的業務需求中,入參和出參是一樣的,那麽我們變可以輕松的進行轉化,我將上邊所提到的UserInputDTO和UserOutputDTO都轉成UserDTO展示給大家:

DTO:

public class UserDTO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name;
    }

    public void set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User convertToUser(){
            UserDTOConvert userDTOConvert = new UserDTOConvert();
            User convert = userDTOConvert.convert(this);
            return convert;
    }

    public UserDTO convertFor(User user){
            UserDTOConvert userDTOConvert = new UserDTOConvert();
            UserDTO convert = userDTOConvert.reverse().convert(user);
            return convert;
    }

    private static class UserDTOConvert extends Converter<UserDTO,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 doForward(UserDTO user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DTO,user);
                    return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DTO doBackward(User user) {
                    UserDTO userDTO = new UserDTO();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userDTO);
                    return userDTO;
            }
    }

}

api:

@PostMapping
 public UserDTO addUser(UserDTO userDTO){
         User user =  userDTO.convertToUser();
         User saveResultUser = userService.addUser(user);
         UserDTO result = userDTO.convertFor(saveResultUser);
         return result;
 }

當然,上述只是表明了轉化方向的正向或逆向,很多業務需求的出參和入參的DTO對象是不同的,那麽你需要更明顯的告訴程序:逆向是無法調用的:

private static class UserDTOConvert extends Converter<UserDTO,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 doForward(UserDTO user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DTO,user);
                 return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DTO doBackward(User user)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不支持逆向轉化方法!");
         }
 }

看一下doBackward方法,直接拋出了一個斷言異常,而不是業務異常,這段代碼告訴代碼的調用者,這個方法不是準你調用的,如果你調用,我就”斷言”你調用錯誤了。

bean的驗證

如果你認為我上邊寫的那個添加用戶api寫的已經非常完美了,那只能說明你還不是一個優秀的程序員。我們應該保證任何數據的入參到方法體內都是合法的。

為什麽要驗證

很多人會告訴我,如果這些api是提供給前端進行調用的,前端都會進行驗證啊,你為什還要驗證?
其實答案是這樣的,我從不相信任何調用我api或者方法的人,比如前端驗證失敗了,或者某些人通過一些特殊的渠道(比如Charles進行抓包),直接將數據傳入到我的api,那我仍然進行正常的業務邏輯處理,那麽就有可能產生臟數據!
“對於臟數據的產生一定是致命”,這句話希望大家牢記在心,再小的臟數據也有可能讓你找幾個通宵!

jsr 303驗證

hibernate提供的jsr 303實現,我覺得目前仍然是很優秀的,具體如何使用,我不想講,因為谷歌上你可以搜索出很多答案!
再以上班的api實例進行說明,我們現在對DTO數據進行檢查:

public class UserDTO {
    @NotNull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NotNull
    private int age;
        //其他代碼略
}

api驗證:

@PostMapping
    public UserDTO addUser(@Valid UserDTO userDTO){
            User user =  userDTO.convertToUser();
            User saveResultUser = userService.addUser(user);
            UserDTO result = userDTO.convertFor(saveResultUser);
            return result;
    }

我們需要將驗證結果傳給前端,這種異常應該轉化為一個api異常(帶有錯誤碼的異常)。

@PostMapping
public UserDTO addUser(@Valid UserDTO userDTO, BindingResult bindingResult){
     checkDTOParams(bindingResult);

     User user =  userDTO.convertToUser();
     User saveResultUser = userService.addUser(user);
     UserDTO result = userDTO.convertFor(saveResultUser);
     return result;
}
private void checkDTOParams(BindingResult bindingResult){
     if(bindingResult.hasErrors()){
             //throw new 帶驗證碼的驗證錯誤異常
     }
}

BindingResult是Spring MVC驗證DTO後的一個結果集,可以參考spring 官方文檔

擁抱lombok

上邊的DTO代碼,已經讓我看的很累了,我相信讀者也是一樣,看到那麽多的Getter和Setter方法,太煩躁了,那時候有什麽方法可以簡化這些呢。
請擁抱lombok,它會幫助我們解決一些讓我們很煩躁的問題

去掉Setter和Getter

其實這個標題,我不太想說,因為網上太多,但是因為很多人告訴我,他們根本就不知道lombok的存在,所以為了讓讀者更好的學習,我願意寫這樣一個例子:

@Setter
@Getter
public class UserDTO {
    @NotNull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NotNull
    private int age;

    public User convertToUser(){
        UserDTOConvert userDTOConvert = new UserDTOConvert();
        User convert = userDTOConvert.convert(this);
        return convert;
    }

    public UserDTO convertFor(User user){
        UserDTOConvert userDTOConvert = new UserDTOConvert();
        UserDTO convert = userDTOConvert.reverse().convert(user);
        return convert;
    }

    private static class UserDTOConvert extends Converter<UserDTO,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 doForward(UserDTO userDTO) {
            User user = new Us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userDTO,user);
            return user;
        }

        @Override
        protected UserDTO doBackward(User user)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不支持逆向轉化方法!");
        }
    }

}

看到了吧,煩人的Getter和Setter方法已經去掉了。
但是上邊的例子根本不足以體現lombok的強大。我希望寫一些網上很難查到,或者很少人進行說明的lombok的使用以及在使用時程序語義上的說明。
比如:@Data,@AllArgsConstructor,@NoArgsConstructor..這些我就不進行一一說明了,請大家自行查詢資料.

bean中的鏈式風格

什麽是鏈式風格?我來舉個例子,看下面這個Student的bean: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Student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return this;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Student setAge(int age) {
        return this;
    }
}

仔細看一下set方法,這樣的設置便是chain的style,調用的時候,可以這樣使用: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setAge(24)
        .setName("zs");

相信合理使用這樣的鏈式代碼,會更多的程序帶來很好的可讀性,那看一下如果使用lombok進行改善呢,請使用 @Accessors(chain = true),看如下代碼:

@Accessors(chain = true)
@Setter
@Getter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對於bean來講很友好的鏈式操作。

靜態構造方法

靜態構造方法的語義和簡化程度真的高於直接去new一個對象。比如new一個List對象,過去的使用是這樣的: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看一下guava中的創建方式:

List<String> list = Lists.newArrayList();

Lists命名是一種約定(俗話說:約定優於配置),它是指Lists是List這個類的一個工具類,那麽使用List的工具類去產生List,這樣的語義是不是要比直接new一個子類來的更直接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再比如如果有一個工具類叫做Maps,那你是否想到了創建Map的方法呢:

HashMap<String, String> objectObjectHashMap = Maps.newHashMap();

好了,如果你理解了我說的語義,那麽,你已經向成為java程序員更近了一步了。

再回過頭來看剛剛的Student,很多時候,我們去寫Student這個bean的時候,他會有一些必輸字段,比如Student中的name字段,一般處理的方式是將name字段包裝成一個構造方法,只有傳入name這樣的構造方法,才能創建一個Student對象。

接上上邊的靜態構造方法和必傳參數的構造方法,使用lombok將更改成如下寫法(@RequiredArgsConstructor 和 @NonNull):

@Accessors(chain = true)
@Setter
@Getter
@RequiredArgsConstructor(staticName = "ofName")
public class Student {
    @NonNull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測試代碼: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ofName("zs");

這樣構建出的bean語義是否要比直接new一個含參的構造方法(包含 name的構造方法)要好很多。

當然,看過很多源碼以後,我想相信將靜態構造方法ofName換成of會先的更加簡潔:

@Accessors(chain = true)
@Setter
@Getter
@RequiredArgsConstructor(staticName = "of")
public class Student {
        @NonNull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測試代碼: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of("zs");

當然他仍然是支持鏈式調用的: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of("zs").setAge(24);

這樣來寫代碼,真的很簡潔,並且可讀性很強。

使用builder

Builder模式我不想再多解釋了,讀者可以看一下《Head First》(設計模式) 的建造者模式。

今天其實要說的是一種變種的builder模式,那就是構建bean的builder模式,其實主要的思想是帶著大家一起看一下lombok給我們帶來了什麽。

看一下Student這個類的原始builder狀態: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atic Builder builder(){
            return new Builder();
    }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Builder 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age(int age){
                    this.age = age;
                    return this;
            }

            public Student build(){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student.setAge(age);
                    student.setName(name);
                    return student;
            }
    }

}

調用方式: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builder().name("zs").age(24).build();

這樣的builder代碼,讓我是在惡心難受,於是我打算用lombok重構這段代碼:

@Builder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調用方式: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builder().name("zs").age(24).build();

代理模式

正如我們所知的,在程序中調用rest接口是一個常見的行為動作,如果你和我一樣使用過spring 的RestTemplate,我相信你會我和一樣,對他拋出的非http狀態碼異常深惡痛絕。

所以我們考慮將RestTemplate最為底層包裝器進行包裝器模式的設計:

public abstract class FilterRestTemplate implements RestOperations {
        protected volatil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protected FilterRestTemplate(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this.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

        //實現RestOperations所有的接口
}

然後再由擴展類對FilterRestTemplate進行包裝擴展:

public class ExtractRestTemplate extends FilterRestTemplate {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public ExtractRestTemplate(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super(restTemplate);
            this.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

    public <T> RestResponseDTO<T> postForEntityWithNoException(String url,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throws RestClientException {
            RestResponseDTO<T> restResponseDTO = new RestResponseDTO<T>();
            ResponseEntity<T> tResponseEntity;
            try {
                    tResponseEntity = restTemplate.postForEntity(url, request, responseType, uriVariables);
                    restResponseDTO.setData(tResponseEntity.getBody());
                    restResponseDTO.setMessage(tResponseEntity.getStatusCode().name());
                    restResponseDTO.setStatusCode(tResponseEntity.getStatusCodeValue());
            }catch (Exception e){
                    restResponseDTO.setStatusCode(RestResponseDTO.UNKNOWN_ERROR);
                    restResponseDTO.setMessage(e.getMessage());
                    restResponseDTO.setData(null);
            }
            return restResponseDTO;
    }
}

包裝器ExtractRestTemplate很完美的更改了異常拋出的行為,讓程序更具有容錯性。在這裏我們不考慮ExtractRestTemplate完成的功能,讓我們把焦點放在FilterRestTemplate上,“實現RestOperations所有的接口”,這個操作絕對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寫完的,當時在重構之前我幾乎寫了半個小時,如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FilterRestTemplate implements RestOperations {

    protected volatil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protected FilterRestTemplate(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this.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

    @Override
    public <T> T getForObject(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throws RestClientException {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responseType,uriVariables);
    }

    @Override
    public <T> T getForObject(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throws RestClientException {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responseType,uriVariables);
    }

    @Override
    public <T> T getForObject(URI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throws RestClientException {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responseType);
    }

    @Override
    public <T> ResponseEntity<T> getForEntity(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throws RestClientException {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url,responseType,uriVariables);
    }
    //其他實現代碼略。。。
}

我相信你看了以上代碼,你會和我一樣覺得惡心反胃,後來我用lombok提供的代理註解優化了我的代碼(@Delegate):

@AllArgsConstructor
public abstract class FilterRestTemplate implements RestOperations {
    @Delegate
    protected volatil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這幾行代碼完全替代上述那些冗長的代碼。
是不是很簡潔,做一個擁抱lombok的程序員吧。

重構

需求案例

項目需求

項目開發階段,有一個關於下單發貨的需求:如果今天下午3點前進行下單,那麽發貨時間是明天,如果今天下午3點後進行下單,那麽發貨時間是後天,如果被確定的時間是周日,那麽在此時間上再加1天為發貨時間。

思考與重構

我相信這個需求看似很簡單,無論怎麽寫都可以完成。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個需求,就動手開始寫Calendar或Date進行計算,從而完成需求。

而我給的建議是,仔細考慮如何寫代碼,然後再去寫,不是說所有的時間操作都用Calendar或Date去解決,一定要看場景。

對於時間的計算我們要考慮joda-time這種類似的成熟時間計算框架來寫代碼,它會讓代碼更加簡潔和易讀。

請讀者先考慮這個需求如何用java代碼完成,或先寫一個你覺得完成這個代碼的思路,再來看我下邊的代碼,這樣,你的收獲會更多一些:

final DateTime DISTRIBUTION_TIME_SPLIT_TIME = new DateTime().withTime(15,0,0,0);
private Date calculateDistributionTimeByOrderCreateTime(Date orderCreateTime){
    DateTime orderCreateDateTime = new DateTime(orderCreateTime);
    Date tomorrow = orderCreateDateTime.plusDays(1).toDate();
    Date theDayAfterTomorrow = orderCreateDateTime.plusDays(2).toDate();
    return orderCreateDateTime.isAfter(DISTRIBUTION_TIME_SPLIT_TIME) ? wrapDistributionTime(theDayAfterTomorrow) : wrapDistributionTime(tomorrow);
}
private Date wrapDistributionTime(Date distributionTime){
    DateTime currentDistributionDateTime = new DateTime(distributionTime);
    DateTime plusOneDay = currentDistributionDateTime.plusDays(1);
    boolean isSunday = (DateTimeConstants.SUNDAY == currentDistributionDateTime.getDayOfWeek());
    return isSunday ? plusOneDay.toDate() : currentDistributionDateTime.toDate() ;
}

讀這段代碼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將判斷和有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都當做一個變量,最終做一個三目運算符的方式進行返回,這樣的優雅和可讀性顯而易見,當然這樣的代碼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優化了3遍產生的以上代碼。讀者可根據自己的代碼和我寫的代碼進行對比。

提高方法

如果你做了3年+的程序員,我相信像如上這樣的需求,你很輕松就能完成,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個會寫java的程序員,就好好的思考和重構代碼吧。
寫代碼就如同寫字一樣,同樣的字,大家都會寫,但是寫出來是否好看就不一定了。如果想把程序寫好,就要不斷的思考和重構,敢於嘗試,敢於創新,不要因循守舊,一定要做一個優秀的java程序員。
提高代碼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條理的重構!(註意:是有條理的重構)

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就是工具,而不是提現你是否是高水平程序員的一個指標。

我經常會看到某一個程序員興奮的大喊,哪個程序哪個點我用到了設計模式,寫的多麽多麽優秀,多麽多麽好。我仔細去翻閱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是過度設計的。

業務驅動技術 or 技術驅動業務

業務驅動技術 or 技術驅動業務 ? 其實這是一個一直在爭論的話題,但是很多人不這麽認為,我覺得就是大家不願意承認罷了。我來和大家大概分析一下作為一個java程序員,我們應該如何判斷自己所處於的位置.

業務驅動技術:如果你所在的項目是一個收益很小或者甚至沒有收益的項目,請不要搞其他創新的東西,不要驅動業務要如何如何做,而是要熟知業務現在的痛點是什麽?如何才能幫助業務盈利或者讓項目更好,更順利的進行。

技術驅動業務:如果你所在的項目是一個很牛的項目,比如淘寶這類的項目,我可以在滿足業務需求的情況下,和業務溝通,使用什麽樣的技術能更好的幫助業務創造收益,比如說下單的時候要進隊列,可能幾分鐘之後訂單狀態才能處理完成,但是會讓用戶有更流暢的體驗,賺取更多的訪問流量,那麽我相信業務願意被技術驅動,會同意訂單的延遲問題,這樣便是技術驅動業務。

我相信大部分人還都處於業務驅動技術的方向吧。

所以你既然不能驅動業務,那就請擁抱業務變化吧。

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java歡迎來我的學習群(669823128

代碼設計

一直在做java後端的項目,經常會有一些變動,我相信大家也都遇到過。

比如當我們寫一段代碼的時候,我們考慮將需求映射成代碼的狀態模式,突然有一天,狀態模式裏邊又添加了很多行為變化的東西,這時候你就撓頭了,你硬生生的將狀態模式中添加過多行為和變化。

慢慢的你會發現這些狀態模式,其實更像是一簇算法,應該使用策略模式,這時你應該已經暈頭轉向了。

說了這麽多,我的意思是,只要你覺得合理,就請將狀態模式改為策略模式吧,所有的模式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都是基於重構。

java編程中沒有銀彈,請擁抱業務變化,一直思考重構,你就有一個更好的代碼設計!

你真的優秀嗎?

真不好意思,我取了一個這麽無聊的標題。

國外流行一種編程方式,叫做結對編程,我相信國內很多公司都沒有這麽做,我就不在講述結對編程帶來的好處了,其實就是一邊code review,一邊互相提高的一個過程。既然做不到這個,那如何讓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斷提高呢?

“平時開發的時候,做出的代碼總認為是正確的,而且寫法是完美的。”,我相信這是大部分人的心聲,還回到剛剛的問題,如何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斷提高呢?

答案就是:

  1. 多看成熟框架的源碼
  2. 多回頭看自己的代碼
  3. 勤於重構

你真的優秀嗎? 如果你每周都完成了學習源碼,回頭看自己代碼,然後勤於重構,我認為你就真的很優秀了。

即使也許你只是剛剛入門,但是一直堅持,你就是一個真的會寫java代碼的程序員了。

技能

UML

不想多討論UML相關的知識,但是我覺得你如果真的會寫java,請先學會表達自己,UML就是你說話的語言,做一名優秀的java程序員,請至少學會這兩種UML圖:

  1. 類圖
  2. 時序圖

clean code

我認為保持代碼的簡潔和可讀性是代碼的最基本保證,如果有一天為了程序的效率而降低了這兩點,我認為是可以諒解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你任意揮霍你的代碼。

  1. 讀者可以看一下Robert C. Martin出版的《Clean Code》(代碼整潔之道) 這本書
  2. 可以參考美團文章聊聊clean code
  3. 也可以看一下阿裏的Java編碼規範

無論如何,請保持你的代碼的整潔。

linux 基礎命令

這點其實和會寫java沒有關系,但是linux很多時候確實承載運行java的容器,請學好linux的基礎命令。

  1. 參考鳥哥的《Linux私房菜》

總結

java是一個大體系,今天討論並未涉及框架和架構相關知識,只是討論如何寫好代碼。

本文從寫java程序的小方面一直寫到大方面,來闡述了如何才能寫好java程序,並告訴讀者們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編碼水平。

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都能做一個優秀的java程序員。

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java歡迎來我的學習群(669823128)。

細思極恐-你真的會寫jav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