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斷舍離》讀書筆記

《斷舍離》讀書筆記

分鐘 讀書筆記 標準 購物 出了 接受 擁有 層次 理由

目的是要達到一種舒適的狀態,覺得非常愉悅,但不一定要達到特別精致的目的,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就特別好,“極簡”能夠讓自己的選擇變少,保持內心的平和,聚焦於奮鬥的目標。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 賣掉、贈送物品 縮小喜好的範圍 以上是在行動層面 目的:將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 換成 需要、合適、舒服的 離:脫離執念、了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達到上面的這種狀態 第一章 斷舍離的機制 收拾,篩選考慮兩個維度,一是我與物品的關系;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 斷舍離是一種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不得不去收拾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因為那些東西是我們的敵人,是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根源。但如果沒有那些東西存在,身邊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時此刻需要、正合適自己的東西,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東西就全是我們的戰友,讓我們能有一個愉悅舒暢的好心情。 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察覺 篩選標準: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 奪回被占據的空間和能量 說到底,這些東西到底值得我花這麽多工夫、時間、金錢和勞動去收拾嗎? 從不穿的衣服著手,去除自己的執念 “斷” 斷食就能讓人深有體會。一旦試著斷掉飲食,就會發現:‘’啊!原來食物是如此值得被人類感激!“ 最初的階段是“舍”,要徹底地篩選物品。 斷舍離還有更高的目標——和物品交朋友。 過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煩不已,內在智慧就會變得遲鈍,所以必須通過行動讓它重回生機。 扔掉家裏的一件垃圾,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磨礪你的內在智慧。 斷和舍都需要行動,不斷行動之後,就能抵達感覺的世界。行動是與思考同時進行的,可從思考的狀態轉移到感覺的狀態,我個人覺得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點,這以後就輕松得多了。 我們總是忽視個人因素,武斷地下結論說某種東西”好“還是”不好“,這是不恰當的。 並非物品不好,而是因為自己判斷失誤才導致物品冗余堆積,導致自己行動困難。 東西要用才有價值!! 首先要通過有意識的選擇讓物品自然而然地回歸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回歸到需要它的地方。這就是斷舍離要做的。 第二章:無法丟棄的理由 物質過度泛濫的社會、撿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因為只要靜止不動,淤泥就會一點一點地向下沈澱。這樣一來,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層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單純只關註最上面一層水的話,那我們自然察覺不到自己已經陷進淤泥裏了。不過,雖說察覺不到,可我們卻總會覺得莫名的疲憊,沒有精神,原因非常簡單——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積越多,死死困住我們,讓我們無力動彈。我們為什麽會靜靜地不動彈,恐怕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如果亂翻騰的話,好不容易清澈了得上層水面也會變得渾濁不堪。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 這些東西雖然“不 需要、不合適、不舒服、”,可卻還是扔不掉,一直留在家裏,理由就是執念。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沒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認為,一個家庭的運氣,可以從物理上看出來。 破爛兒還可以分為三類:不用的東西、還在用的東西、充滿回憶的東西。 有些東西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垃圾,可還是因為太麻煩懶得去處理,這意味著,把能量留給未來,讓未來去處理。 家裏放著的東西,有八成都是時間軸錯位到了過去或未來上的。剩下的兩成,就是時間軸確實鎖定在現在的東西。 聚焦於現在的物品可以分為兩類,日常和非日常。隔季的東西要收拾好。不要把重點放在非日常上。 想著要處理那些破爛兒,想著要扔掉,可結果卻根本置之不理,這就是拖延了與自己的約定。這種事日日重復,對自己的信任感就會一點點消失殆盡。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提升對居住環境的意識; 與人有關的環境和與場所相關的環境;近環境和遠環境;靠自己的力量能改變的環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不了的環境; 語言與動作也屬於 自己能改變的環境之一。 我曾經聽一位在酒店做客房服務的人講過這樣的事,說越是高級客房裏的客人,退房的時候越是會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相比之下,標準間就慘不忍睹。其實這並不是要做給誰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好好善後。如果能擁有這種自覺性,那真是太棒了。 第三章 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在行動上,先學會舍。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 當你拿著這件東西,對自己說,請用吧,而不是問,能用嗎? 將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了解當下的含義。要學會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只選擇死黨,也就是只選擇真正必須,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在斷舍離裏,所謂收拾是篩選出必須的物品 關註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經濟學中有個眾人皆知的80/20原則,說的是80%的營業額都是由20%的營業員達成的。那八成的東西,只要存在,就會造成困擾。在冰箱裏的還能吃的食物吃完之前,盡可能不要再買新食物。 對亂糟糟、沒有收拾的住所地不滿是強大的原動力,而現在會更多地面對自己更深層的內在世界了。物品一味增加的狀況終於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人們開始出現某種領悟了。 勤做練習,做到知行合一。 可惜還有另一種含義,那就是愛惜物品的心情。在決定把某種東西帶回家的時候,請務必認真感受這種心情。因為,如果這種心情是發自內心的,俺就不會把東西搬回家之後對它置之不理。希望你不要認為“可惜”是不用仍東西的赦免令,而是對物品的愛惜之情。 第四章 身體開始行動 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只集中於一點,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動機。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於某一個場所。而要選擇場所,就得意識到時間,是半天、1小時,還是15分鐘。只集中於一點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 垃圾的分類: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 把東西送給別人時,要說請收下。 將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納上,用俯瞰的方法審視所有物品,例如廚房,可以大體分為食材、烹調器具和餐具三大類。廚房是做飯的地方,不應該有其他無關的東西,而所有相關物品應該按照功能出現在它們應該出現的地方。不斷地重復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混亂。 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他收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這也算是一種環境影響論,因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們就會想把他們收拾整齊。從空間美觀上來說,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 花時間收納不需要的東西,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假設說根據總量限制原則,你只能留下五件特別喜歡的東西,那麽你首先就得實施“斷”,只容許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進到家裏。如果你入手了新歡,就得放棄之前排名在後面的東西,就像這樣不斷地循環。如此循環往復,自然就只剩下排名靠前的東西了,而且自己斷舍離的層次也會隨之提高。這樣做下去,你的目標就會越來越清晰,不會再搞不清重點。這樣一來,也就能培養出“永遠只用最好的五件東西的 最棒的我”了。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原則: 如何整理物品、把他們放在哪裏,才能方便取出了。這裏希望大家註意:就是盡可能不讓自己感覺到壓力。因為即便是一點點的壓力,都會讓人覺得好麻煩,結果放棄取出物品和收回物品。 我們 追求的是考一個動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動作,充其量只有打開櫃門、取出物品這兩個動作。 總而言之‘要有意識地讓收納工具裏的東西不管任何時候都能“立起來”,也就是讓物品能夠“自立”,不用從下面抽取,所以也不會弄亂,也不會不清楚下面到底放了什麽。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能夠接受不足,擁有“知足”的觀點。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 重要的事,要察覺自己心底深處的真正想法。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技術分享圖片

《斷舍離》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