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算法的我,到底怎麽讓APP快點AI起來?
仔細想想,這確實是一次從各方面詳細解釋了HiAI架構與華為提出的移動AI戰略的“幹貨分享”,感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但畢竟這是一次偏重AI平臺與技術能力的分享,很多移動應用開發者可能對這個領域還比較陌生,所以我們今天來專門回答一些讀者的提問。
我所接觸到的很大部分移動應用開發者,其實目前還處在聽說了AI很好,但對於到底如何進入AI,如何快速完成商業化,以及到底選擇如何與平臺發生連接,還是有些模糊。
所以我們希望用最直白的方式,從一個不懂算法的開發者的視角(中國大部分移動開發者都是如此),來審視一下HiAI架構到底帶給了開發者哪些東西。在面對AI的時候,開發者又應該如何思考,如何來完成自己APP的快速AI化。
從移動時代跳到AI時代,不能聽別人怎麽說,僅僅跟著風口起舞。更重要的,是開發者要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麽。
“我要小風險嘗試”
假如我們是移動應用開發者,聽說了AI可以給自己的APP實現各種功能,加持各種炫酷的玩法,我們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麽?其實最理性的反應一定是一句話:我能玩得起嗎?
這並非杞人憂天,就在剛剛,AI大神Yann Lecun發了條推特,意思是AI泡沫會快速破裂,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很多目標定在月亮那麽高的AI企業,錢已經快花完了….
大概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此:AI還沒搞出來,錢搞沒了….
其實在HiAI架構和麒麟970芯片到來之前,中國的移動應用開發者如果想嘗試AI,基本的套路是購買雲服務商的AI相關算力與服務,這個是按流量計費的,用戶越多成本越高,並且很多測試部署都會產生成本。而更可怕的其實是開發者必須從頭收集海量的訓練用數據,以及模型訓練的巨大工作量和訓練難度。
顯然小開發者、創業團隊是很難承受從頭開發AI應用的時間、技術和費用成本的,中大型移動應用團隊則無法承受價值不確定性和戰略壓榨。
所以說,假如我是移動開發者,想要嘗試AI化,但又對未來沒有百分百把握,那麽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呢?
答案是,小成本快速進場嘗試的機會。
HiAI架構目前之所以具有唯一性和領先於行業的想象力,是因為端側開放的AI運算能力在行業內僅此一家。換言之,開發者就避免了使用雲服務進行AI開發的高額成本。基於麒麟970芯片中NPU的專項處理能力,開發者即可以享受高於GPU十倍的AI算力,又可以規避掉超高的成本壓力。
而連接了HiAI架構之後,整個華為的移動AI生態,提供給開發者的是相對完善的五大引擎和全套接口,也就讓開發者有了可以針對性實現AI能力達成的平臺,避免了自己收集數據,從頭訓練這個過程的技術難度和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
從開發者的價值選取中看,麒麟970和HiAI架構的出現,是通過端側計算這個相對更合理的算力支撐方式,給開發者提供了平臺支持,解決了硬件瓶頸。而全面開放的平臺策略解決方案輸出,則讓開發者省去了一切從頭來的尷尬,可以專註於移動場景,專註於手機上的AI體驗。
綜合來看,小風險、低門檻、有較強生態整合度的HiAI體系被搭建出後,應用開發者就可以基於平臺能力去開發創新性的AI應用。而不是從頭做起,面對未知進行高成本長時間的盲目探索。
風險小,回報可期,是一切技術商業的前提。
“我的APP,當然我做主”
在面對AI時,另一個開發者必須關註的問題,是自己的APP到底能否通過AI獲得成長,還是僅僅湊個熱鬧?
今天很多領域中,單獨利用AI場景或者AI能力達成的體驗已經非常出名,比如說電商領域的識圖購買。一旦某個能力出名了,一般情況是行業內的競品都會跟風加入,裹挾了很多開發者其實是“不得不AI”。
但這裏有個問題,就是這種跟風和模仿來的AI應用能力,其實只是一個單獨的片段。大家都有,當然自己也要跟進。但基於開發環境的閉塞,這個AI能力無法得到完善,也不能跟其他功能產生聯動。時間一長,開發者就會發現自己被某個AI功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版本更新之後就無計可施,只能讓AI淪為雞肋。
這就是開發平臺無法解決關聯推理和持續開發的問題。由於機器學習框架中完成的模型都是單一的,很難跟其他能力拼接在一起形成整體。
而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HiAI架構這種平臺所帶來的推理開發能力。HiAI架構目前提供的解決方案和平臺功能,涵蓋了視頻、拍照、AR、電商、社交、語言翻譯六大領域,可以說基本覆蓋了今天移動應用的主要區域,並且全面開放了芯片能力、應用能力和雲端能力。
換言之,開發各種各樣的關聯技能,或者進行不同程度的開發升級,都可以借助HiAI來達成,實現應用的強成長性。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註的問題:很多貿然闖入AI世界的移動開發者,都僅僅滿足於某個細節AI了。這其實帶給用戶的體驗提升有限,但卻耗費了自身大量成本。AI的前提,必須保證自己是APP的主人,可以清晰的規劃APP下一步的需求與發展,讓想到與做到之間沒有鴻溝。
在HiAI架構非常強調的開發應用層能力中,集成了通用深度學習開發框架,兼容各種開發方式。這意味著,開發者不會在HiAI上僅僅完成了加速,或者某個能力的AI實現,然後就無事可做了。HiAI提供的能力整合化服務,可以結合識別、學習和主動輸出多種能力於一體,讓開發者在AI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聚集點。
優質的平臺,當然不是給開發者一條路,讓開發者走到黑,而是應該給開發者一個棋盤,讓大家自己去縱橫捭闔。
“我要幹我最擅長的事”
還有一個在移動AI開發領域一直沒有被正視的問題,是中國大多數開發者並不是工程師,並不擅長技術突破,他們真正擅長的或許是運營和商業創意。
但吊詭的是,我們今天在討論手機上的AI時,似乎默認了開發者應該都要懂算法、懂搭建、懂機器訓練,否則似乎就不是真正的AI。但實際上,做AI就要“全民懂算法”,絕對是一種技術偏見。
AI作為一種工具化的後端技術,顯然更合理的方式是開發的歸開發,應用的歸應用,整合在同一平臺下的高效任務分配,才可能有更加合理的生態化。
回到開發者這邊,我想大部分移動開發者對於AI的需求,是我不需要開始學習復雜的算法和模型,而是要知道去哪裏接入這些算法,直接作用於我的APP,並讓我清楚的知道接下來還能做哪些更酷的事。
總而言之,開發者真正應該發揮的,是自己的創造性和和商業洞察力。而技術應該越來越友好和簡單,而不是讓每個開發者都變成全鏈路的專家。
HiAI引擎的目標,通過開放應用層API,使能開發者在不懂AI算法的情況下也能開發高質量AI應用,完全聚焦在應用的體驗和業務實踐上。這就需要平臺將多種能力全面開放給開發者,在不同層級打開AI開放基礎環境,讓不同需求、不同基礎的開發者都可以有效選擇適合的方式,即使徹底不懂算法的開發者,也可以短時間將自己的APP進行針對性AI化。
符合這一條件的,目前來看世界上僅有HiAI框架自己。蘋果和三星目前對AI芯片能力都采取了封閉政策,更別提全面化的開放。
HiAI最突出的業界價值,顯然是在平臺層面提供了不同等級、領域的能力輸出,把選擇權歸還到了開發者這一邊。
通過工具化、全輔助式的AI架構支持,讓開發者重新回到商業和創意當中,或許才是AI的正路,也是AI生態化的未來。
下面我們或許期待的,是開發者通過對新環境、新基礎不斷去學習與摸索,快速打造出能夠激發廣泛關註的現象級AI移動應用。
當鮮花和舞臺都準備好之後,大概就要看開發者自己的了。
不懂算法的我,到底怎麽讓APP快點AI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