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口引領者變成AI跟隨者:小米在雪崩時代的技術攀爬
比如向來被輿論認為沒有太多押註AI的小米,如今也趕到了人工智能的賽場上。
最近幾天,小米MIX2S開始以AI相機作為宣傳點,引起了不少討論。要知道在我們的普遍觀念中,小米一直是敢用新玩法的手機產業引領者形象。而在AI這個風口,小米的加入明顯是要慢一拍的。
榮耀在2016年推出概念性“未來手機”榮耀magic,實驗主動服務與智能交互模式之後,又在2017年推出了搭載AI專項處理器NPU的榮耀V10。由於移動芯片等核心技術的難以復制性,很多評論者認為,收獲華為龐大的技術研發體系紅利的榮耀,已經在AI領域甩開了互聯網手機產業半年的時間差。而這半年,很可能成為一個國產手機的空窗期,讓追趕者十分艱難。
而此時小米卻依舊選擇跟進開講AI的故事,由自造風口的引領者變成了AI追隨者,這又是為什麽?
其背後隱藏的原因,或許在於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以商業模式創新+設計感驅動的市場潛力,已經來到了某種瓶頸,重回市場第一的目標又帶來了壓力。無奈之下,小米只能選擇來到榮耀等對手開拓的賽道上分一杯羹。
但值得關註的是,移動AI作為一種高技術門檻的產業破局點,需要硬件、軟件、算法業態協力配合,臨時進場的小米真的已經湊滿了這些條件嗎?
更重要的是,AI時代才剛剛開始。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移動AI很可能在體驗創新和人機交互上完成“雪崩式”進化。缺乏技術底氣和移動生態結構的小米,卻在嘗試用自身並不熟悉的技術進行一場雪崩中的登山,結果很難預料。
不AI,會很痛:小米的戰略壓力來自何處?
小米選擇在此時進場AI,可謂一種無奈中的必然。
過去幾年,互聯網手機行業的主要推助力來自商業模式創新+部件優化。比如網絡營銷、饑餓營銷和設計感、攝像頭、屏幕等部件的提升。
時至如今,這些發展方式已經瀕臨盡頭。比如去年全行業風行全面屏,事實上這是一種標準的供應鏈技術。只要行業方案成熟,每一個品牌都會擁有全面屏,根本無法構成差異化,押註其中只能陷入無盡的成本糾纏和同質化競爭。從全面屏風潮中,或許已經可以看到手機產業對創新能力的渴望,以及部件創新能力已經枯竭的事實。
而攝影等關鍵體驗,今天來看在缺乏AI帶來的機器視覺算法加持下,也很難再有創新余地。
另一方面,在供應鏈成本不斷增加,市場競爭進一步激烈的前提下,互聯網手機的利潤正在做薄。加上對市場份額的期待,多重壓力下小米等互聯網品牌必須找到一條新的創新道路,至少要講新的故事。而唯一的途徑,可能就在AI當中。
目前來看,AI能夠給手機帶來對話式交互、機器主動服務能力、場景識別能力,以及基於機器視覺技術帶來的拍攝和視頻體驗提升,比如物理世界識別、人臉識別、圖像和視頻創意應用等等。顯而易見,其中每一項都隱藏著眾多產品賣點。
不AI就沒話講,AI就有很多話講,尷尬的情況讓小米等手機廠商必須跑步進入AI。但問題是,AI作為一種高門檻技術,似乎不是說跑就能跑進去的。
想AI,有點難:技術律令正在鎖死爆品思維
回想去年年底輿論對曉龍845的批評,就可以發現手機上的AI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曉龍845作為今年眾多高端機必然搭載的芯片,也以AI能力作為宣傳點,卻沒有辦法自圓其說到底哪些技術和模塊專為AI服務。當時就有媒體批評說,很可能是宣傳時臨時加入的AI話術,導致文不對題。
等到小米開始以AI作為宣傳點的MIX2S信息放出,其中似乎都隱含著這樣一個問題:廠商非常迫切地想進入AI,但又無法講通核心技術能力是如何AI化的,最後AI只能變成一種草草了事的宣傳話術。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AI擁有一整套技術邏輯支撐,每一項都非一日之功。缺乏長達數年的技術積累,恐怕很難擁有一套完整的移動AI架構。從榮耀V10、華為Mate10、蘋果A11等產品中可以看出,手機AI面前至少有三道門檻:
1.終端計算和AI專項處理能力。榮耀V10等產品,搭載了麒麟970芯片,其中內置的神經元網絡單元NPU,可以對卷積、循環等神經網絡進行專項運算,讓AI任務處理速度產生質的提升。同時NPU帶來的終端計算模式,可以保證用戶數據不會上傳到雲端,從而規避了安全風險。
假如手機產品缺乏AI芯片支持,依舊要跑AI任務,基本會出現耗電量巨大、運行緩慢、處理效果不佳等情況,或者只能弄一個話術包裝過的“假AI能力”。
2.主動服務能力與場景識別能力。從榮耀magic開始,榮耀就在嘗試進行人機結合的手機主動服務模式。通過機器多元收集用戶信息,進行綜合感知處理,來達到用戶體驗流暢度的叠代。到了榮耀V10,成熟的場景識別與主動服務能力更受好評。
其中要看到的是,這些技術解決方案需要經歷大量的能力設計、算法創新和長時間的數據訓練。榮耀甚至為此出了一款專門的“未來版手機”進行測試。對貿然進場的小米來說,這些過程是缺失的。然而用戶體驗卻無法一蹴而就。
3.移動AI生態化能力。就目前資料來看,小米MIX2S將要主打的,恐怕僅僅是用算法優化過的攝像功能。而其他應用用戶拿到的還會是傳統版本。
這裏隱含的問題,是用戶不僅用手機來拍照。不能讓各個應用AI起來,嘗試新的交互模式和機器理解能力,用戶得到的AI體驗近乎還是白紙一張。基於麒麟970和HiAI架構,榮耀與華為的AI手機正在建設整個生態化的AI空間。很多我們耳熟能詳,或者令人耳目一新的應用正在註入AI王國。比如電商的AR購物、直播中的替換背景和創意特效、基於神經網絡的實時翻譯技術等等,這些都是開放架構帶來的AI生態能力。缺乏了這些基礎,勉強稱為AI手機的產品,用戶的實際體驗可能面臨跳水。
種種跡象說明,由算力、數據、算法、開放架構等元素構成的AI技術律令,正在形成一套難以快速復制,無法跑步進場的底層邏輯。喜歡依靠爆品思維,進行“趕風口”式微創新的小米,恐怕將會遇到一堵非常尷尬的技術高墻。
再不AI,就晚了:半年空窗期可能發生的連鎖雪崩
但市場局勢下,小米等手機又無法不AI。畢竟已經拉開的距離必須積極填補,否則會面臨更加危險的產業離心力。接下來半年到一年時間中,已經被榮耀、華為、蘋果等領頭羊拉開的AI空窗期裏,很可能發生令追趕者更加尷尬的境況。
比如說:
1.用戶開始適應AI應用。拍照識別、AI視頻、情景智能等應用,體驗改變是非常大的。更多的娛樂、電商、視頻、社交應用開始加入AI能力,基於AI來研發玩法之後,年輕用戶很可能會以之為流行,從而不再為不夠AI的產品買單。
2.AI驅動的攝影能力發生重大叠代。AI帶來的物體識別、智能分析、結構光處理、空間關系模擬等整體提升,正在讓原本走到瓶頸的手機攝影重新來到起跑點。顯然榮耀正在這個領域繼續快速奔跑,半年之後,很可能手機攝影的真正叠代會悄然降臨。
3.對話式AI能力走進手機。目前火爆的智能音箱以及智能家居產品,所依靠的都是對話式AI能力帶來的交互變革。而在終端計算越來越強大,深度學習兼容性開始向手機打通之後,完整、高解決度的對話式AI能力很可能在手機中成真。那麽以手機為開關,用自然語言驅動物聯網設備的可能性將會到來。
這三個大概率事件,其中任何一個在榮耀的AI技術空窗期中被觸發,用戶奇點都將到來。小米等互聯網手機品牌的追趕將變得更加艱難而危險,甚至整個移動AI應用研發將以榮耀和華為的開放框架為標準,後發力的廠商將難以找到與AI開發者們的結合方式。
缺少芯片和底層技術支持的小米們,將如何面臨一場雪崩中的攀巖,或許是個耐人思考的問題。
從風口引領者變成AI跟隨者:小米在雪崩時代的技術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