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與其知識焦慮,不如建立知識體系

與其知識焦慮,不如建立知識體系

經濟 努力 筆記 建議 cdc 深入淺出 手機 OS 使用

系統學習已有一段時間,越學習越發現構建思考主場,建立知識體系的必要性。

生活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得到、喜馬拉雅、有書、TED等各種app爭搶著我們的註意力。現代社會,企業競爭的是消費者的時間,一天24小時,企業不僅需要與同行業競爭,甚至要與其他所有行業競爭。

正因為人們有了對知識的焦慮與渴望才會使知識付費異軍突起,知識類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知識焦慮癥”也應運而生,看到好文章馬上收藏;看到好的句子、知識點復制下來放入備忘錄;名人演講TED公開課期期不落,很焦慮很忙碌,卻還是碌碌無為。

@hsiang在騰訊cdc博客中分享了一張低效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式,很多人看完直呼中招。對比看下你是這樣嗎?

技術分享圖片

人才可以分為兩類:“通才”和“專才”,“通才”是指不限於特定領域,在多方面都具備一定水平以上的廣泛知識和技能的工作者;“專才”是指在業務上與其他人存在明顯差別,在特定領域具備深厚知識和專業技能,並且專註於該領域的工作者。

說人話就是,“通才”需要在水平方向學習,物理學家、數學家、宇宙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霍金就是位“通才”;而“專才”是在垂直領域學習,數學家陳景潤是典型的“專才”。很多人的目標是做個“通才”,而我認為構建知識體系,需要先做“專才”。在垂直領域內學習,不斷深化,當形成思考主場,再慢慢向水平方向擴展。

為了學習如何構建知識體系,我看了很多文章,聽了一些課程,讀了一些書。總結下來可以分為六個方面:建立目標、內容輸入、實踐提煉、輸出、反思整合、補充完善

技術分享圖片

一、建立目標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重要。有了目標就有了行動方向,成年人聊天,說目標有多重要沒什麽意思,我們直接來看,怎麽建立目標。

閉上眼睛想想未來你想過什麽樣的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生活你需要做哪些準備。如果不是很明確可以試試“標桿管理法”。

標桿管理法”1979年前由施樂公司提出,得到杜邦、IBM、通用的追捧,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這類方法論的東西是相通的,可以應用於企業管理也可以應用於個人管理。

選擇一個標桿,說白了就是一個優質偶像。但要註意這個標桿是可實現的,如果目標是5年後成為範冰冰這樣的,強烈建議在社交媒體爆照請網友對比下有沒有範冰冰的臉。王健林的小目標是先賺它一個億,對老王而言一個億不是什麽大事兒,對我們而言可能終身無法企及。因此選擇標桿一定是可實現的。

這裏還有一個方法可尋——SMART原則。

SMART原則由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提出。他說:管理者不能只顧低頭拉車,而不擡頭看路,忘卻了最終目標。

SMART原則,即:Specific,目標必須是具體的;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Relevant,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Time-based,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舉個栗子,有個相識的姐姐,她在34歲實現了財務自由,在家裏邊帶寶寶邊通過理財賺錢,年入百萬。假設我以她為目標,下一步就是分析她的人生軌跡,她怎麽實現財務自由的,有什麽方法可尋?分析現在我的狀態,找到兩者差距。再來具體細化,她今年34歲,我到34歲還有多少年,平均到每年我需要達到什麽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付出什麽樣的努力。具體細化到每周每個月,長期目標會有種壓迫感,而且長期見不到成效容易放棄。細化下來,每周都可以看到進步,更有成就感;也更容易隨時判斷哪裏需要改進,這與“船小好調頭”同一道理。

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問自己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麽,怎麽做,多提出優質問題。優質問題具有強大的力量,有時候能起到改變生命軌跡的作用

提問也是有套路可尋的,如果不懂可以看看粟津恭一郎的《學會提問》。書中作者分別介紹了輕松提問、沈重提問、劣質提問、優質提問。其中提出“優質提問”的8個特征、12個訣竅和提問素材的3V關鍵詞——理想(Vision)、價值(Value)、語匯(Vocabulary),提升提問品質,內化問題,建立清晰明確的目標。

多說一句,優質提問在人際交往中也很重要。

技術分享圖片

來源花瓣網

二、內容輸入

制定好目標,下一步就是執行了。沒有執行無論多美好的目標都是紙上談兵。內容輸入比較常見的有以下渠道:讀書、網上搜索、前輩傳授經驗、知識付費、自己經驗,我們來逐條看一下。

技術分享圖片

1、讀書

讀書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一本幾十塊錢的書就可以看到作者幾十年知識、經驗的系統總結,讀書簡直是便宜的不可思議的投資

尤其是商業實用類書籍,成年人讀書要帶點“功利”性。商業實用類書籍的閱讀、輸入、輸出都是有套路可尋的。

我之前寫過幾篇文章,從選書購書、如何高效讀書、讀書筆記的制作、指導實踐和復看,每一步都做了詳細的說明,這裏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的童鞋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或者查看歷史消息(歷史消息中比較全面,幾篇文章都在那裏)。

2、網上搜索

互聯網普及,讓世界成為一個圈,需要的消息只需要輸入回車,1秒出現在我們面前,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遇到困難可以上專業論壇求助大神,知乎、豆瓣隨時歡迎你。找驢友、找同伴、找合作夥伴、甚至找另一半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有很多非常好的幹貨總結,指導實踐會有意外收獲。

3、前輩傳授

前輩傳授這個比較體現情商以及前輩的為人了。我剛入職場時,完全是職場小白,什麽都不懂。領導手把手的教,從公司後臺,到工作相關,到PS只要是可以用到的,領導都會教。很可惜年少無知因為一點誤會不再搭理領導,如果他能看到,這裏想鄭重向他道歉,對不起。

能遇到這樣的領導是幸運的,如果沒遇到,就要想方法。職場新人要記得能問百度的,別問別人;請教別人時一定要客客氣氣的;私下裏多觀察前輩們的書架,裏面有他感興趣的地方,前輩敢興趣約等於重點。

要巧妙利用學長學姐的資源,尤其同門學長學姐。

4、知識付費

人們對知識的焦慮導致知識付費的誕生,知識付費良莠不齊。我常用的有得到、有書、分答、飯團、知乎LIVE,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適合自己這幾個字真的非常重要,上學時喜歡的老師講授的學科總會成為我們的優勢科目。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大家術業有專攻,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有可學之處,但興趣很神奇,意誌力很難控制。

付費前,去了解下授課教師,研究下他的履歷和成果,但這些水分會比較大。如果可能去看看他之前的課程,文章,或者做的事兒。一般這類授課老師都是某行業的大V,找到信息並非難事兒。

5、自己的經驗

自己經歷過某些事兒,身邊朋友經歷過某件事兒,別著急,別抱怨。記下這個經歷,慢慢的讓這個經歷融入身體,整理總結,看看有什麽經驗可以借鑒。

不知道怎麽總結時,可以試試思維導圖法。

輸入的過程,如果缺少了思維導圖就不完整了。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不同於文章等長篇大論,思維導圖更加短小精幹,由一個個關鍵詞組成。我每讀完一本書都會制作一個書本的思維導圖,整理書籍脈絡,方便日後回看。

技術分享圖片

親測一些比較好用的思維導圖APP:X-mind有開源版,簡單易上手,內置一些常用模板,但有一部分內容需要付費使用;付費版推薦ithoughts,ios系統最好用的思維導圖工具,有Mac版和手機版,可以同步,支持多種文件格式

想要學習如何制作思維的導圖的童鞋可以看看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

總之,輸入時要註意目標,圍繞著目標做主題閱讀,一般想要了解某一領域需要看3~5本書,而想要成為某一行業“專才”需要3~5年時間。

技術分享圖片

三、指導實踐

學了再多理論知識,不應用於實踐都是空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不是說說而已。

上面輸入階段,輸入各種信息,如果不加整理篩選,大腦中將會混亂不堪。艾比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學完的知識放在一邊,一天後就只留下不足40%。

技術分享圖片

常聽人說“懂了那麽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種小確喪,在我看來這是個偽命題。懂了那麽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說明沒有真正的懂得,沒有內化、融會貫通。

朋友和我一起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我用了2天,讀書做筆記寫總結。朋友用了半小時速讀全書,說書裏面有幾個方法很好。一周後,我們再談到這本書,她忘記了書中內容,甚至忘記了讀過這本書。這就是輸入過程中的問題,沒有完全輸入,後期指導實踐時只停留在讀過的階段。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鮪魚火鍋筆記法,將摘抄與感想相結合。一句原文,一段點評,記下自己“此刻”最真實的感受,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將這個方法與康奈爾筆記法做比較,發現兩者都強調個人理解和輸出,康奈爾筆記法更適合作為課堂筆記,鮪魚火鍋筆記法適合做讀書筆記。

值得一提的是知識是一個動詞不是名詞,知識的定義是:知識是合理的信念,它一定會增強你的實體行動成果

北大經濟學教授陳春華的座右銘之一是“手比頭高”,只要把手舉起來,一定會比頭高。一個人的高度是有手決定的,不是由頭。

技術分享圖片

四、輸出

關於輸出,我也寫過幾篇文章。輸出不外乎兩種方式:講出來和寫出來。

得到的羅胖羅振宇是講出來的代表,每天60秒365天不間斷,羅胖現在已經在準備跨年演講了,通過大量讀書與“專家溝通”輸入,有效分析,反復打磨,最終輸出。

寫出來用的更普遍,上學時的作業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我現在正在總結最近學到的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分享出來就是一個輸出。

在輸出時也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借鑒——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是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提出,他沈迷於物理世界也熱衷教育事業,喜歡向人們深入淺出的講解物理學知識。在他的自傳裏提到他曾糾結於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

我們常常會有明明很努力,花了很多時間,收效卻一般的感覺。這時候可以試試費曼技巧。費曼技巧的關鍵就是將知識講給自己聽,這個過程匯總有幾個關鍵點:

1、挑重點。著名的二八定律放在這裏也是準確的,一個知識、一本書,都有其關鍵點所在,找到這個關鍵點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感。

2、簡化。簡化不同於第一點,簡化是將知識中的內容簡單化、可視化,用普通人能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3、總結和對比。在輸入過程中,大腦會主動去查找相似信息,有一個分析對比的過程。通過分析,加深理解。

技術分享圖片

五、反思整合

經過上面的步驟,知識已經內化融會貫通。接下來需要反思在使用過程中有什麽問題,有沒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各種知識有沒有什麽相通的地方。

例如我寫這篇文章的思路借鑒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和《實用性閱讀指南》兩本書中介紹讀書方法的思路。讀書也好、建立知識體系也罷,其實質都是輸入、內化、輸出、補充的過程,只是達到這些目的的方法不同而已。

建立知識體系是一個垂直深化的過程,我們通過各種途經收集了內化了很多信息,把這些信息串聯起來,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場很重要。這個過程我推薦一本書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不想看書的可以借鑒“李叫獸”的答案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看到知識後問自己:還有什麽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有呢?還有呢……

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問自己:這個知識可以用於做哪些事?還有呢?還有呢……

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問自己:為什麽會這樣?有什麽理論或者知識可以解釋?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回到了建立目標的方法,多問自己幾個問什麽。小時候我們對什麽都好奇,長大了,知識豐富了,也丟掉了好奇心。慢慢的把好奇心找回來,會發現好多方法論的源頭的都是好奇心。

六、補充完善

如今信息叠代之快令人瞠目,一個知識體系的建立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但盡管如此也沒有人敢說,在這個領域內“我是專家”。

到這一步我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思考主場,看到問題第一反應是從思考主場出發去分析。將同類的、可以補充的知識加入其中。

人的認知分為4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說人話,如同有我們有心理舒適區一樣,認知也有一個舒適區那是我們熟悉且已知的世界,而我們要探索陌生而未知的世界。

技術分享圖片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小方法,70:20:10。這個黃金法則是谷歌的”投資基準“,由谷歌董事長埃裏克.斯密特曾公布。根據這個黃金比例,谷歌將70%的資金和時間用於充實現有服務,20%用於充實現有服務的周邊服務,10%投資與全新的未知領域。

應用到個人身上,將70%的精力用於垂直領域的深化,打通熟悉而已知的世界和熟悉而未知的世界;將20%的精力用於陌生而已知的世界;最後將10%的精力用於水平方向的擴展,探索陌生而未知的世界。

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的運轉存在一個共通的法則。經過上面幾個方面的學習,已經建立了邏輯自洽的知識體系,根據吸引力法則,很容易將其他各種知識補充進來。

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不僅有利於提升自身競爭力,還能完善價值觀,更好的理解世界。

PS:別迷戀什麽速成法,什麽21天幫你建立知識體系,給你講課的人都不一定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最有效的方法其實都很簡單,勤思考多動腦,大浪淘沙堅持下來的就是勝利者。

與其知識焦慮,不如建立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