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他們創造了美國》後有感

讀《他們創造了美國》後有感

推出 拒絕 繼承關系 如何 pos 允許 關系 cnn 前景

讀《他們創造了美國》後有感

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創新誕生於美國。所以為什麽是美國?美國有著其所推崇的共和國自由和自然競爭的環境,這就是激發無數靈感和催化無數創新的土壤。美國的自由不代表著其法律的不健全,恰恰相反,美國的法律不但健全,還紮根於普通平民的心中。這是一個講規則的社會,只要遵守規則,剩下的天地就由自己開辟。

創新者可能會受到不同派系的擠兌,排斥,就像達馬安迪一樣,由於其性格的原因處處碰壁,也可能陷入財政的危機,有研究的方向卻苦於沒有條件,也有可能面臨來自於壟斷對手的打壓,這些都是自由的代價,但自由自有其迷人之處在於——不會有人輕易的跟你說:你就是不能這麽做,除非法律這麽說了。跨過法律,市場和民眾是最終的檢驗人。

創新思維很難嗎,不難。但創新很難嗎,創新是需要一定的環境的,這個環境可以沒有強大的各種經濟或技術支持,但這個環境必須允許各種可能性的出現,而不是以還沒經過歷史檢驗的理由,以影響的“未知性”為由,對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說“不”。書上說,創新者是“積極的風險承擔者,是格外敢於承擔責任的人”,這種人在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有,但美國給了它們承擔風險的可能性,怕的不是失敗和風險,怕的是連承擔風險的機會都沒有。

創新的源動力在於人本身,在於人對於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熱愛”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這是很多驚人付出的本原,更是奇跡背後的解釋,而正如書上所說“他們沒有任何特別的秘密,沒有任何專利發明,沒有任何巨額財富或者特殊關系,當他們踏上這片土地,他們也曾前途未蔔,但神奇之處是,他們在共和國自由和自然競爭刺激中找到了一條路,從而滿足了他人和自己”。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創新的認識,它強調了創新不僅僅指某項發明,更指能投入實際應用的發明。而創新者,是能動的創業者,用盡辦法地為某項解決辦法謀求大眾化應用。有的創新者是發明家,有的創新者不是,他們之所以被稱作為創新者,不是他們申請了專利或者有了某個驚人的發現還是推出了什麽公式,而是他們一某種方式把最重要的創意變成商業事實,改變社會。

有時候是一個人的本性而非能力決定了這個人會做什麽,創新者也不例外。書上說到“創新者多具備一種救贖的品德”,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創新者不是聖人,催促他們做這些事情的也可能關乎個人夢想,關乎虛榮心,關乎致富,但他們是有利他精神的,有著推行大眾化的本能,他們不是在制造差異,而是力圖使東西大眾化。

在創新的這條大路上,創新者們是彼此緊密聯系的,從肖克利半導體公司到仙童半導體公司,從基爾代爾到比爾蓋茨,從羅伯特·斯旺森到博耶,不管是公司還是創新家,他們有的是繼承關系,有的是競爭關系,有的是合作關系,他們的聲音在歷史上此起彼伏,友好的也好,算計的也好,這種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創新的腳步。創新者之間的談話,激發他們的靈感,思想的碰撞帶來了創新點的繁榮。創業並不是一個人的是,需要合作夥伴,也有競爭對手,斯旺森的金錢籌措能力、管理能力和博耶的研究能力缺一不可,創新的這條路上,人是創新者必須要面對的。

創新是需要創新思維的,這是一種應用型的思維,概念性思維,也是一種跨越性思維,技術如何應用於真是世界,如何給這個直接帶來便利,如何與其他行業結合起來,改變社會。這些都是創新的關鍵問題,而從各種例子來看,這些創新者確實具有這方面的天生的靈敏的嗅覺。達馬迪安從核磁共振技術看到了核磁共振應用到醫學上檢測癌癥的可能,瓊·庫尼將傳統電視傳媒應用於兒童教育,博耶和斯旺森則從生物學中遺傳學的進展中看到了生物制藥的希望,他們從技術看到了應用的前景,看到了大眾化的可能,這大概是創新者需要具備的一種潛在的能力。

並且,創新是需要行動力的。CNN的創始人特納,在讀《廣播》雜誌的時候,看到HBO頻道正打算通過衛星傳輸這種新技術放松電影。他說:“我徑直跑到紐約去,去問個究竟”,他直奔克洛菲勒廣場,請求租一個衛星轉發器。28歲的斯旺森在被Syntex和格拉澤拒絕後,他沒有等待,他開始按照科學論文上的名字挨個打電話。而按照名字的首字母順序,博耶,也就是斯旺森最重要的合作者,正是斯旺森打去第一個電話的人。這些人都是行動派的人,在做事之前,不會糾結於失敗與否,不會進行過度分析而使自己停滯不前,這種行動力是一種作為,更是一種能力。

讀《他們創造了美國》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