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技術狂潮下的生理性健忘:科技產品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技術狂潮下的生理性健忘:科技產品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通過 現象 alt 加速 無需 同時 tom bre height

關於科技產品與記憶之間的關系,已經有過很多相關討論了。大多數觀點是,科技產品帶來的信息爆炸會讓人們的註意力不斷轉移,從而快速地遺忘過去發生的事。

比如“小鳳雅”、“平昌冬奧會”這些曾經牽動我們神經的詞匯,在今天看來已經相當陌生。實際上距離這些事件,時間也才過去了不到半年。


技術分享圖片


大多數情況下,科技產品與記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社會化效應。但最近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科技產品可以切實影響我們的大腦,造成一種“生理性”的健忘。

別再用手機拍PPT了!除非你想練習如何使用手機

最近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一位博士生進行了一項實驗,將一批人分成三組,分別去參觀由電腦組成的虛擬博物館。第一組人不攜帶任何電子產品,僅僅靠雙眼去觀察。第二組人使用手機對虛擬博物館中的屏幕拍照。第三組人則利用Snapchat對屏幕進行拍照,讓照片在10秒之後消失。

過一段時間後,再對這三組人分別進行測試,詢問他們在博物館中看到了什麽。結果是那些用手機進行拍照的人得分要比不用手機的人低了20%。而那些用Snapchat拍照的人分數還要更低。


技術分享圖片


也就是說,那些我們為了記住而拍下來的PPT,很可能起到了反作用。

這其中的原因可以被歸咎於“認知卸載”和“註意力脫離假說”。

所謂認知卸載,就是人們利用工具幫助自己進行記憶時,會過度依賴工具,形成“工具會幫我記憶”的想法,從而不會刺激到大腦的認知功能。這種情況很容易出現在家人之間,例如丈夫會依賴妻子,認為妻子知道家中所有物品的儲藏位置,所以就永遠不會記住物品的位置。而今天,觸手可得的手機攝像頭和摘錄軟件成為了我們的妻子,它們雖然能夠讓我們隨時找到之前記錄下的信息,更多的卻是加速我們遺忘的過程。

肯定有很多人也要提出疑問,上學的時候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什麽記筆記這種行為沒能形成認知卸載現象呢?

這就是註意力假說的概念了,我們在拍照或者復制文字的時候,大腦在不經意間出現了註意力轉換,註意力從圖像和文字上轉移到了相機的對焦和取景的範圍,以及復制時的App間跳轉。就在這些不經意的註意力轉移之間,大腦中的海馬體和內側顳葉——這兩個被大多數神經科學認為和記憶相關的部位,會回想起操作電子產品的條件反射動作,而不是對圖像和文字進行記憶。

但用手寫字時,我們需要手腦配合重復描繪對象,是一種加深記憶的行為。換句話說,當我們用相機拍下PPT或用印象筆記摘錄文章時,僅僅是練習了手機怎麽玩。

認知卸載究竟是進化前兆,還是讓我們變笨了?

科技產品讓人的記憶力變差,這件事乍一想好像挺恐怖的。不過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看——在各種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我們真的需要記住那麽多東西嗎?

這就是關於認知卸載的兩種看法了。支持者認為,認知卸載是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出現的必然現象,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進化。

好比在以前,燒蜂窩煤、從水井裏打水幾乎是生存必備的技能,但今天有了空調和自來水龍頭,我們只需要學會動動手指就行了。同樣的,在科技產品風靡的今天,我們不僅記憶力消退,在計算器和GPS的影響下連計算能力跟認路的能力都變差了。

這是因為認知卸載效應下,科技產品不斷減輕我們大腦的負擔。將我們從很多腦力活動中的解放出來,利用大腦去做其他工作。我們也不再需要記住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古詩詞,需要時翻閱一下手機就可以了。

但在認知卸載的另一面,是以孩子家長為主的大批反對者。

美國有一位名為Kristy Goodwin的兒童教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在信息化時代養育孩子。她認為科技產品的泛濫讓人類從兒童時期就開始逐漸喪失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力和基本運算能力。而在大腦發育期間缺乏這方面的鍛煉,未來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


技術分享圖片


同時認知卸載的最大問題,就是讓外顯記憶很難變成程序性記憶。所謂外顯記憶指的就是人名、地名、路線這種需要刻意回憶的信息,而程序性記憶指的是這個路口要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樣條件反射式的記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做簡單的口算題時,中國學生的在速度上大大強於外國學生,就是因為99乘法表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性記憶。失去這種能力,就只能靠計算器了。

這麽一想,幾乎所有人在上學的時候都被老師數落過說“你們這一屆是我帶過最差的學生”,或許這句話並非是老師的套路,而是隨著科技產品的“侵蝕”,我們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什麽樣的科技產品才適合今天的教育產業?

在我們眼裏,科技產品與記憶之間的關系影響的無非是一種選擇,我們如何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或者如何選擇教育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界,這一爭論卻有著不小的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有關無紙化教學的爭議。

Paperless Cla***oom(無紙化教室)經常會描繪出一幅美好的景象,每個學生都拿著平板,老師在平板上同步教學內容,即使在室外也能進行教學。學生們無需攜帶厚重的書本,更不會因此浪費紙張。

但因此形成的問題,很可能是學生依賴於科技產品的海量信息儲存能力,讓知識成為“過耳煙雲”,無法在大腦中形成印象。

而第二個影響,就是今天科技產品在教育中的普及,和應試教育對程度性記憶的依賴。

不管支不支持無紙化教學,各類背單詞、查作業的App已經應用很廣泛了。學生們已經開始頻繁的在科技產品中獲取知識,可應試教育體系,尤其是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考量的仍然是傳統紙筆教學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程序性教育,比如在短時間內通過地圖線條辨認出是什麽地方,並且寫出氣候、風向等等信息。很多時候考量的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圖形記憶。科技產品可能造成的認知卸載,正在讓應試教育變得更加痛苦和過時。


技術分享圖片


目前來看,大多數涉足教育的科技產品都選擇了一種“妥協”的方式。比如很多背單詞App會利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這樣的理論來安排課程,幫助使用者形成記憶。而主打教育市場的New iPad也會將Apple Pencil作為標配,用手寫來輔助註意力集中。

或許市場真正期待的是一款既能儲存大量信息,又能避免認知卸載的科技產品。避免生理性健忘之後,讓海量知識可以為我們所用。


技術狂潮下的生理性健忘:科技產品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