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架構-極簡發展史

架構-極簡發展史

軟件開發 實例化 底層 規範 成對 語言 怎麽辦 依賴 選擇

一開始都是二進制,每天對著010101, 太**難搞了。

後來就出來匯編,匯編相對簡單,但是還是依賴底層,需要調用CPU指令,操作寄存器,段地址,而且不同系統下的指令規範還不一樣。

後來就有人做了封裝,此時出現了簡單的高級語言,但是仍然是簡單代碼的堆疊,隨著代碼量的提升,復雜度也跟著提升。

怎麽辦,拆,就是結構化代碼,將代碼劃分成模塊。

後來,硬件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是軟件開發效率還是很低。

怎麽辦,此時就出現了面向對象的高級語言,將相同功能進行封裝,需要的時候直接實例化一個對象去執行,這樣提高的效率。

再後來,隨著對象越來越多,還是復雜,怎麽辦,這個時候就出現了組件/架構的概念,將整個代碼拆分成不同的系統進行解耦。

一句話,復雜了?拆。

代碼復雜了,拆成函數,函數復雜了拆成對象,對象復雜了拆成不同組件。

拆的力度越來越粗,層次也越來越高。

這個發展的過程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沒有什麽方案是普適性的(所謂的銀彈),隨著時代行業的發展,每個階段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只能說根據需求相對的給出一個最適合的方案,這也就是架構師的作用,判斷和選擇最適合的。

架構-極簡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