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增長×××」思想進行軟件測試
最近正在看範冰大神的《增長×××》,真是感觸頗多,但是嚴格來說,這本書主要寫給產品、運營、增長官以及對增長感興趣的人,我屬於最後一類對增長感興趣的人,但我的主業仍然是做測試。
於是我結合目前項目的測試情況和書中的關鍵點做了下關聯,想到了如下兩個可以借鑒的地方,各位看看是否真的牽強吧。
第一點,需求合理性測試。
《增長×××》這本書第二章的標題是「創造正確的產品」,在增長×××最主要的 AARRR 模型中,並沒有這個步驟的,但是範冰大神把它放到這麽靠前的位置,可見這是一切的前提,必須是正確的產品,才能讓後續的 AARRR 達到正向的良性循環,不然,增長做的再好,依然沒法扭轉產品就是垃圾的事實。
同樣的,在我們測試過程中,需求評審,是放在所有環節的最前端,也是同樣的道理,而這個地方往往也是產品和測試出現分歧比較大的地方。
比如說,一個新產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快的速度產出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產品)來驗證產品的 PMF(Product/Market Fit,產品與市場相契合)狀態,而產品經理有時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新手引導的設計上,想想看,Apple 的什麽產品有做過新手引導?從這個角度說,這個需求就是不合理的。
再比如說,反饋頁面是 MVP 產品中的必備模塊,但是產品想一下就做的很完美,特別是在不知道用戶可能反饋什麽的情況下,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點細化到令人發指的程度,真的有必要麽?
總之,所謂的需求合理性測試,不僅僅是要確保需求的正確性,還要確認需求是否有必要,或者說需求在當前階段是否有必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需求是否確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
看到這,有同學該感慨了,和產品經理杠,咱測試的話語權不夠呀,是呀,不去爭取永遠都沒話語權,但我們還是要堅信,堅持去做對的事,總會有人能看到我們的價值。
第二點,需求目標決定測試優先級。
如果前面說的「創造正確的產品」已經被驗證是沒問題的了,那麽下面就要正式進入 AARRR 模型階段了,AARRR 模型的詳細解讀是:Acquisition-獲取用戶、Activation-激發活躍、Retention-提高留存、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傳播推薦,也稱作「漏鬥模型」,更具體的說明,請自行 Google 或看書。
既然是有這幾個階段的劃分,那麽我們產品的需求,如果能和這幾個階段進行契合,就會事半功倍,不然只有一點種子用戶,就開始考慮增加收入,效果可想而知了。
對我們測試人員來說,可以在產品提出需求後,找產品確定當前需求的目標是什麽,如果能評估出當前產品所對應的 AARRR 階段就更好了,這樣可以根據階段目標確定測試的優先級。
比如剛剛獲取一些種子用戶的時候,產品可能會考慮把微博分享的引導加上,策略上當然是沒問題,但是前期其實只需要保證基本的引導功能可用就行了,因為一個新產品,還完全沒到引爆用戶主動分享的地步,就算是引爆了,我們盡快優化一版也是可行的,但是在這種低概率的情況下,我們如果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完全測試,投入產出比就不匹配了。
再比如,通過數據發現,新產品每天的安裝量挺大,但是卸載率也很高,那麽這種情況下,就不建議再繼續去堆疊功能了,而是想辦法把目前已有的功能,進行深入的運營優化,找到最佳 PMF 狀態來提高留存,然後再考慮新需求的實現了。
結語
好了,大概的想法說完了,是不是還蠻有道理的哈,我自己都突然發現近期有幾個項目,這麽一對應,真的有些需求是不合理的,至少在當前階段是不合理的,走,找產品 PK 去。
借助「增長×××」思想進行軟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