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能夠對自己狠得下來,才有可能跑得贏時間
文:NIPer
來源:陳慕妤(ID:chanmuyu)
之前由於港珠澳大橋開通,所以跟隨公司到港珠澳大橋跑一趟。
然後在那幾天,看到身邊的一些朋友,紛紛做出了自己的成績,讓我對於努力,有了一番自己的感想。
港珠澳大橋開通當天
01
人往往要到了上了年紀的時候,
才會感慨歲月的蹉跎
以前講求三十而立。現在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三十年的時間,已經不足以讓大多數年輕人立起來。生活一天還不是詩和遠方,奮鬥的腳步很難就此停歇。
時代給予大家的壓力越來越大。
也許曾經對世界的迷惘,讓你虛耗了很多時間。但當有一天你站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央,孤立在人來人往的街頭,感受著冷風撲面,茫然四顧而無措,你會不會不禁問自己一句:
我應該要去哪裡?應該要做些什麼,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呢?
我身邊越來越多朋友開始自己出來創業。因為他們覺得,人生的目標還有很多,可是時間就只有這麼點,再空耗下去,想做的事就趕不上自己變老的速度了。
朋友的餐飲店開張
他們都說,年紀越大,試錯的成本就越高。有一些事,年輕的時候付出了努力沒有收穫,還有時間去調整學習。
一旦到了三十歲以後,人會開始慢慢變得謹慎,做事容易瞻前顧後。你以為自己還能好像年輕時那樣,不顧一切地撞得頭破血流也會恢復如初。可是現實會告訴你,你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承受這種頭破血流的創傷,尤其當你有了羈絆之後。
時間會帶走你很多東西,其中一個,就是你做事的熱情。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年輕不在時,很多想做的事,你也變得有心無力。
趁自己還有激情,還能瘋狂,傷口癒合的能力依然很強,現在不對自己狠一點,想做什麼就趕快去做,將來生活就會把這些遺憾的痛苦一次過還給你。
他們說得對。
我漸漸發現,那些厲害的人,那些能夠跑得贏時間的人,往往很早就願意對自己“痛下殺手”,而且毫不留情。
02
儘快讓自己走起來,比什麼都重要
每年寒暑假,都有不少大學生過來我這家公司實習。
這些實習生,對很多影視製作軟體的操作知識,大多數不是從學校學來的,而是通過自學掌握的。在過來我們公司實習之前,他們已經懂得怎麼熟練運用這些軟體。
去年過來公司工作的實習生
為了break the ice套近乎,我都會開玩笑地問他們,是不是因為找不到男女朋友,所以才花這麼多時間私下去鑽研學習這些知識?
他們說,興趣是一部分原因,希望自己將來的工作有著落。
但另一方面,是覺得早一點學會一個傍身的技能,萬一以後不想混了,還有時間退出來做其他事。做得成,人生不虛度;做不成,人生還有這個資本頂著。
盡力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過,將來才不會對自己有怨言。
這就是這些年輕人的答案。
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不會碰上喜歡的人,愛上一份特別的工作,找到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當你剛好碰到它們,而自己又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在你心裡,會不會對自己有那麼一絲悔恨的感覺呢?
儘早積累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資本,你才有可能選擇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選擇。
正如蔡康永說的那樣: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笨鳥先飛這個故事,不是告訴你,你覺得自己聰明,慢一點飛也不要緊;龜兔賽跑這個故事,也不是告訴你,你覺得自己有天賦,晚一點跑也沒關係。
這些故事是在告訴我們,無論你聰不聰明,有沒有天賦,只要先去做了,你才有可能做到你想做的事,抵達目的地。
你不一定要跟別人一樣聰明,也不一定要和別人一樣成功,但只要早一點走起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才有變成真的可能。
03
你的時間用在了哪裡
曾經去別人的公司參觀,無意中聽到一位員工跟旁邊的同事抱怨說:
“手頭上這些工作,只要老闆在場帶著我們去做,一兩個小時就能夠做出來,卻非要我們加班加點去死磕,他卻跑出去跟別人聊天閒談。”
那位同事隨即反駁她:“老闆出去一個下午,可能就會把一樁幾十萬的生意談回來,而我們這麼多人用一天時間把這個任務做成,頂多只值幾萬元。他不可能把這些時間創造出來的價值,用在我們這些工作上面,否則請我們回來幹嘛?”
這位同事,對於“時間價值”做出了很好的解釋。
你的一小時和別人的一小時,創造出來的價值並不會完全不一樣。別人在某件事上,之所以能比你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那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成本。
時間,就是我們每個人擁有的最大資本。
你的時間用在哪裡最多,你在哪裡所獲得的“收穫”也就最多。
別人用你發呆的時間去拼搏,他們就獲得了你沒有的人生閱歷;你用別人偷懶的時間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你 也會比別人進步得更加徹底。
有些事情,越早行動,你就越來得及去糾錯。你永遠不知道,你需要用多少時間,才能夠做出自己想要做的事。
人生,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你只能利用時間不斷去試錯,然後再及時修正。
年輕的時候,你覺得死纏爛打可以追求到喜歡的人。你失敗了,還有時間留給自己去學習和調整。
然而當你過了三十歲,你卻只懂得死纏爛打追求女生,一旦失敗了,你還願意花時間改變自己,為的就是去追求喜歡的人嗎?
相信你不會,因為你覺得有錢就可以搞定。問題是,那你有嗎?多少錢才算有錢呢?
如果年輕時沒錢追求到喜歡的人,那是天意弄人;但成熟之後還是沒錢追求到喜歡的人,這就是活該了。
而把這個“喜歡的人”,替換成你的其他追求,也是如此。
時間沒有用在正確的事情上,那麼終有一天,這個"不可再生"資源,就會無情地把你推到悔恨的深淵。
那把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才算是正確的呢?
套用接替馬雲成為阿里巴巴掌門人張勇所說的一句話:“最好的投資不是房子,而是投資自己。”
我想,投資自己,應該就是最正確的事情,也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事情了。
04
懂得投資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在努力之前,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麼,或者喜歡做什麼。
因為缺乏通往未來的能力,他們每天都只能在迷惘和焦慮的情緒當中,虛耗太多時間。
俗話說,一艘沒有航行方向的船,任何風都是逆風。你東一頭忙一下,西一頭又忙一下,看似每天都在努力,可每天卻努力得沒有任何明確的意義。
現在大家都推崇斜槓青年的這個身份,你心想也試著讓自己斜槓一下,什麼都想做。然而真正的“斜槓青年”,他們都是已經在當前的崗位做出了專業的成績後,才把這種能力延伸到其他領域上的。
如果你沒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再多的斜槓也無法讓你受益。這種漫無目的的努力,除了能給自己一些平復焦慮感的安慰之外,很難讓你獲得太多的改變。
所以,找到一件能夠讓自己專注去做的事,把它培養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根據這個目標,針對性地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才是你應該要設定的行進方向。
我發現,這種思想在我身邊那些開餐飲店開得好的朋友,體現得尤為明顯。
以前他們對怎麼開一家咖啡店完全是一無所知,但對此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後,就用自己的積蓄和貸款,毅然出來創業。
不知道產品的製造過程,就通過總店培訓學習;不知道怎麼看財務報表,就買書回來閱讀;不知道怎麼在哪裡選購材料,就親自去尋找。
不懂什麼就學習什麼,需要什麼就學習什麼。
為了把店開好,他們往往一天忙到晚,從不停歇。這種忙,就屬於有目的的忙,也是朝著一個方向的忙。
因為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所以他們的任何努力,就能夠集中在一個專業範圍上。隨著這種專業能力越來越強,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他們自然就有了自己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公司副會長開的咖啡店
把時間投資在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上,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這就是我那些朋友一直在做的事。
幾年過去,他們的咖啡店經營早就上了軌道;就算不是大富大貴,生活也是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行進著。
某程度上,他們這種專注投入的魄力,也讓我自愧不如。
但是,找到想要做的這件事並不容易。因為大多數人,對於自己並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05
瞭解你做事的那個核心動機
我們做任何事,背後都是由動機驅使。
所謂動機,就是想要做某件事的動力,它是導致“發生”出現的深層推動力。
例如你想去看電影,這個動機推著你走,於是就“發生”了你在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你想學習一個技能,這個動機推著你努力學習,於是就“發生”了你去看書或鍛鍊這件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Anders Erisson說:“動機是成就的關鍵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為在某些事上,他們保持著比其他人更持久和更強烈的動機。”
當你找不到任何動機去做某些事情,你對生活就會漸漸缺乏激情,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毫無目標。
那我們怎麼確立要去做某些事情的動機呢?從兩方面入手思考: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就是說,你要做的某件事,到底是需要基於內在動機還是基於外在動機的。
內在動機,是一種由自我內在激發出來的動機形式;一件事你做不做,全憑你自己怎麼想。它被分為內在的正向動機和內在的反向動機兩種。
例如你看到一個喜歡的女生,你覺得能夠跟對方成為朋友肯定很開心,那麼這時你去認識她,就是基於內在的正向動機。
同樣,當你看到一個喜歡的女生,你覺得如果不把握這次機會,以後你們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這種害怕與恐懼的情緒,驅使你上前主動結識對方,那這時你的行動,就是基於內在的反向動機。
而外在動機,就是由外界給予你的反饋資訊,從而推動你前進的動機形式。這些外界資訊,不是由你發出的,卻會影響你的行動。它也被分為外在正向動機和外在反向動機兩種。
例如老闆提拔你升職,讓你在工作上擔負更大的責任,而你之所以會接受,那是因為老闆同時提高了你的工資。這種經濟上的激勵,就是外在正向動機。
可是,如果你到了月底都沒有足夠錢繳納房租,你就會被包租婆趕走。為了有錢支付房租,那這種外界帶給你的恐懼感和不安感,就是讓你每天拼命工作的外在反向動機。
現在知道動機的發生機制,接下來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深層需求。
06
怎麼找到自己要做的那件事
很多時候,你能否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取決於你做這件事,到底需要自己付出多少成本,和會獲得多少收益。
成本可以是你的時間、精力和努力程度;收益可以是你獲得的金錢,心理感受和工作經驗。
這種成本與收益,是決定你採取哪種動機的最大因素。
例如,做你最擅長的事情,你投入的成本,比起你做一些不擅長的事情會更加少;做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更加有熱情。這是構建內在正向動機的最好做法。
儘管金錢上的收益也許暫時比較少,但只要你的內心對這件事一直保持熱忱,這種心理層面的收益,從長遠來看,會提高你的金錢收益的。
換言之,第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從你做事的比較優勢入手尋找,哪個事情你做起來更有優勢,就專注去做那件事。
但如果你並不知道什麼是你最擅長的事,這時你只能參考你做這件事會獲得多少收益,來構建外在正向動機了。
套用我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對老闆又沒有什麼感情,也不是特別喜歡做這個工作,我這麼努力天天上班,還不是因為這份工資?
也就是說,在你目前能夠去做的所有事情當中,找到那件能帶給你最多客觀收益的事,即便你心裡不舒服,甚至有點抗拒,你也要專注把它做好。
把手頭上的工作努力做到極致,做到專業,應該是每個人職場人的基本素養。
然而,你既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當下也沒有一些讓自己獲得太大收益的事情,那怎麼辦呢?
去培養一件吧!
正如我上面那些開店的朋友,因為希望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所以就算對這件事沒有任何經驗和知識,也願意把時間投放在學習它們上面。
喜歡是一種強烈的外在正向動機,找到熱愛的事情,再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然後投入時間一步一步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把這件事培養成你的價值所在。最後通過一個平臺,去檢驗自己的能力,獲得反饋和繼續提高。
那如何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呢?
不要呆在家裡想,一定要跑到外面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增加自己的見識。只有這樣,你才會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畢竟你沒有接觸到足夠多的人,你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的,就是那一個呢?
連尋找喜歡什麼這種事都懶得對自己狠,那誰對你都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