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看到迎春的懦弱,卻忽略了她身上的三個閃光點
迎春在大觀園中眾多的女孩子中十分的不起眼,對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懦弱和平凡,但是這不是全部的她,迎春的性格中還有一種很多人不及的豁達大度,看透世情的坦然,超然物外的平靜,這三優點讓我們看到迎春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一、豁達大度
迎春不會為了沒有得到禮物而不開心。元宵節的時候元春突然來了興致要讓大家猜謎語,猜對了還要給獎勵,這樣的玩法很有趣大家都很樂意參加,可是後面就有點小尷尬,因為只有迎春和賈環沒有猜對,相應的也就只有他們兩個沒有禮物。
賈環一直都沒有被大家當作同一個圈子的人,最後變得和他一樣,一般人都會介意和不高興,可是迎春表現就很讓人意外。
太監又將頒賜之物送與猜著之人,每人一個宮制詩筒,一柄茶筅,獨迎春,賈環二人未得。迎春自為玩笑小事,並不介意,賈環便覺得沒趣。
迎春對這個遊戲的結果並沒有放在心上,她認為自己猜錯了沒有得到禮物也屬正常,而且她也沒有介意她和賈環是同一水平的,對比賈環的態度就可以知道迎春的豁達。
迎春的豁達來自於她的大度和通透,她不介意配合大家而故意犯錯。
劉姥姥參觀大觀園大家一起玩鬧行酒令,先從賈母開始,每個人說的酒令都對仗工整又好玩,但是到迎春的時候,她們就讓迎春故意說錯。
鴛鴦道:“左邊‘四五’成花九。”迎春道:“桃花帶雨濃。”眾人道:“該罰!錯了韻,而且又不像。”迎春笑著飲了一口。原是鳳姐兒和鴛鴦都要聽劉姥姥的笑話,故意都令說錯,都罰了。
迎春說這個酒令不僅錯了韻而且句式都不像,迎春即便對詩詞不在行,但是也不至於錯的那麼離譜和明顯,迎春這就是故意配合鳳姐她們的。錯了要受罰,還被大家笑話,可是迎春都沒有在意,她笑著喝了一口懲罰的酒就完了。
其他人都沒有那麼明顯的說錯,只有迎春一個人,說不尷尬是假的,但是迎春還是一笑置之。
迎春對很多事情她不是不懂,不過是她不想計較罷了,她在乎的是和大家在一起的歡樂。
對於賈母刻意的忘記和眾人認為她上不得檯面,迎春一點都沒有生氣。
二、世情通透
南安太妃在賈母生日的時候駕臨賈府想要看一看賈府的女孩們,賈母回頭命鳳姐兒去把史,薛,林帶來,“再只叫你三妹妹陪著來罷。”明明迎春是最大的,可是賈母卻有自己的考量,沒有讓迎春出來迎客,因為這個事兒邢夫人心裡早已不忿,迎春卻沒有表現出一點點的生氣和不開心。
迎春不是一個喜歡爭榮誇耀的人,其實她不是很喜歡人多和特別熱鬧的場合,有時她都會找生病的理由避開,賈母不讓她出來見客反倒讓她更自在一些。南安太妃特意來給賈母賀壽,要是她做錯了什麼反倒不好。
迎春對於這件事情一點沒有介意,迎春從來不會用惡意去揣度他人,她也不會覺得賈母不疼她或者是看不起她才沒讓她出來。賈母自然知道南安太妃的用意,她是要選一個女孩子去遠嫁和親,迎春這樣柔弱的個性如果被選中,一個人遠嫁外地如何自處?迎春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她的言行舉止足以接見外客,也不會出什麼差錯。
賈母對迎春沒有特別的偏愛,但是終究也會心疼。迎春出嫁後回孃家訴苦,王夫人不想管這事兒,會替迎春做主的人只有賈母了,不然王夫人也不會嚴令寶玉不準把迎春的真實情況告訴賈母。
迎春的豁達釋懷父母對她的不好,但仍然遵守自己的孝道。迎春是一個很孝順的女兒,即便賈赦和邢夫人對她不好,可是她們生病也是迎春第一個服侍在身邊。
賈赦和邢夫人無情,但是迎春卻不能無義,知道他們從來不會為自己考慮,即便因為賈赦導致了迎春最後所嫁非人受到虐待致死,但是迎春也從來沒有說過他們的一點不好。
迎春很傻,如果他們讓她過得生不如死,那麼自己也該攪得他們不得安寧,這才能夠讓他們看得到自己的存在,才會為自己出氣,能夠為自己掙得一絲生機,可是迎春沒有這樣做,她有過對命運的抗爭,最終她還是平靜的接受了所有的不公,一個人默默承受所有的苦。她的善良、豁達和孝順讓她認命,只能夠讓人惋惜她的隱忍和早逝。
三、超然物外
迎春的豁達在於她對很多事情沒有那麼多的計較,她是一個很超脫外物的姑娘。探春起詩社一回,迎春看到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別號,她心中不僅沒有羨慕而且還覺得不用特意起個號了,反正也不大作詩,起了也浪費,這就是迎春。
她就是對於身外的一切俗物她都不會很在意,妙玉自詡目下無塵是高潔之士,她不僅有貴重的器皿寶物,而且她還會嫌棄劉姥姥這樣質樸的鄉下人,說明她的內心中還是不能夠真的做到心無雜念和超脫外物。
迎春和她是不一樣的,迎春不僅不講究吃穿用度這些東西,而且她手下的人拿了她的東西去當了,還回來她接受,不還她也不要了,雖然她這樣的想法有一些懦弱,可見她真的是不在乎這些。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只要簡簡單單、平平安安的就好,沒有聽說過她對日常的生活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她不追尋精彩紛呈,只要沒有打擾就好,她可以享受一個人在樹蔭下穿茉莉花的閒適就足夠了。
一個人能夠不注重名利和富貴,安於簡單平凡的生活,這樣的境界真不是一般能夠做到的。迎春就好像牆角的茉莉花,在不起眼的角落一個人獨自盛開,但只要細嗅就能夠聞到陣陣花香。
轉載:搜狐@少讀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