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乙太網.千兆乙太網和萬兆乙太網
快速乙太網
為了滿足網路應用對頻寬的需求,開發一種簡單,實用,能普遍應用於桌面系統的快速區域網技術,IEEE802.3委員會於1992年提出制定快速乙太網標準。在委員會內部有兩種不同的建議,建議之一就是在原有的乙太網的基礎上,應用IEEE802.3標準中的CSMA/CD共享介質訪問方法,只是將速率提高10倍。另一個建議就是不使用現有的CSMA/CD,而重現制定一套新的標準。經過多次討論過後,802.3委員會決定採納第一個建議,即在IEEE802.3的基礎上,把傳輸速率從10M/s提高到100Mb/s,並於1995年6月,正式把它定為快速乙太網標準IEEE802.3u。IEEE802.3u定義了一整套快速乙太網規範和介質標準,包括100Base-TX。
1.100Base-TX
100Base-TX使用5類非遮蔽(UTP)或1類遮蔽雙絞線(STP)作為傳輸介質,其中5類UTP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介質。100Base-TX規定5類UTP電纜採用RJ-45連線頭,而1類STP電纜採用9芯D型(DB-9)聯結器。
100Base-TX的100Mb/s傳輸速率是通過加快傳送訊號(提高10倍),使用高質雙絞線以及縮短電纜長度實現的。100Base-TX使用與乙太網完全相同的協議標準,但是物理層卻採用4B/5B編碼方案。它的處理速率高達125MHZ,而每5個時鐘週期為一組,每組傳送4bit,從而保證100Mb/s的傳輸速率。
2.100Base-T4
100Base-T4是3類非遮蔽雙絞線方案,該方案需使用4對3類非遮蔽雙絞線介質。它能夠在3類線上提供100Mb/s的傳輸速率。雙絞線的最大長度為100m。目前,這種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100Base-T4採用的訊號速度為25MHZ,比起標準乙太網(20MHZ)高25%。為了達到100M頻寬,100Base-T4使用4對雙絞線。一對雙絞線總是傳送,一對總是接收,其他兩對可根據當前的傳輸方向進行切換。100Base-T4使用實現快速傳輸的方法與100Base-TX不同,它將100Mb/s的資料流分為3個33Mb/s的資料流,分別在3對雙絞線上傳輸。第4對雙絞線作為保留通道,可用於檢測碰撞訊號,在第4對線上沒有資料傳送。100Base-T4採用的是8B/6T
編碼方案,即8bit被對映為6個三進位制位,它傳送的就是三元訊號。100Base-T4每秒鐘有25MHZ的時鐘週期,每個時鐘週期可傳送4bit,從而獲得100Mb/s的傳輸速率。100Base-T4的硬體系統和組網規則則與100Base-TX相同,但不支援全雙工的傳輸方式。
3.100Base-FX
100Base-FX是光纖介質快速乙太網,它通常使用光纖芯徑為62.5um,外徑為125um,波長為1310nm的多模光纜。100Base-FX用兩束光纖傳輸資料,一束用於傳送,另一束用於接收,它也是一個全雙工的系統,每個方向上都是100Mb/s的速率。而且,站和集線器之間的距離可以達到2km。在100Base-FX標準中,可以使用3種光纖介質聯結器,常用的標準聯結器有SC.ST和常在FDDI中使用的MIC。
100Base-FX無論是資料鏈路層還是物理層都採用與100Base-TX相同的協議標準,它的訊號編碼也使用4B/5B編碼方案。100Base-FX常用於主幹網或噪聲干擾嚴重的場合。在主幹網應用中,由於其共享頻寬所帶來的問題,故很快被交換式100Base-FX代替。
千兆乙太網
千兆位乙太網是IEEE802.3標準的擴充套件,在保持與乙太網和快速乙太網裝置相容的同時,提供1000Mb/s的資料頻寬。千兆位乙太網的關鍵是利用交換式全雙工操作部件構建主幹網路,連線超級伺服器和工作站。千兆位乙太網可工作於多種介質。目前,由於已在光纜傳輸介質上實現了1000Mb/s的傳輸速率,所有有人習慣上稱為1000Base-F,千兆位乙太網還支援半雙工轉發的區域網和銅芯電纜。
千兆位乙太網有多種網路拓撲結構。它基於乙太網結構,保留了IEEE802.3乙太網標準幀格式以及IEEE802.3的網路管理功能,且網路管理原理保持不變,現有的軟體(如協議)都可執行。現在,大多數網路是基於乙太網的,使用千兆位乙太網來升級或遷移原有網路是明智的選擇,它可以實現桌面到主幹網之間的無縫連線。
IEEE802.3工作組建立了802.3千兆位乙太網工作小組,其任務就是開發適應不同需求的千兆位乙太網工作標準。該標準支援全雙工和半雙工1000Mb/s,相應的操作採用IEEE802.3乙太網的幀格式和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千兆位乙太網還要與10Base-T和100Base-T向後相容。此外,IEEE標準將支援最大距離為500m的多模光纖,最大距離為3000m的單模光纖和最大距離為25m的同軸電纜。千兆位乙太網將填補802.3乙太網/快速乙太網標準的不足。
千兆位乙太網的優點
- 傳輸速率高
- 有較高的網路頻寬,能提供1Gb/s的獨享頻寬(交換式千兆乙太網)
- 仍然採用乙太網表標準,僅僅是速度快
- 仍然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僅在載波時間和時間槽等方面有所改進
- 與乙太網完全相容,現有網路應用均能在千兆位乙太網上執行。
- 技術簡單,不必專門培訓技術人員就能管理好網路
- 依靠RSVP,IEEE802.1Q,IEEEE802.1P技術標準提供VLAN服務,提供服務保證,支援多媒體資訊傳輸。
- 有很好的網路擴充能力,容易升級,容易擴充套件。
- 對於資料傳輸(DATA)業務資訊有著極佳的效能。
萬兆乙太網
隨著Internet業務和其他資料業務的不斷的擴充套件,對頻寬的要求影響到網路的各個部分,包括骨幹網,都會網路,接入網。
為了充分利用骨幹網頻寬,人們目前採用了密集波分複用技術(DWDM),但是接入網的低頻寬使得網路中的瓶頸問題逐漸突出。網路服務提供商面臨頻寬嚴重不足的問題。為了滿足這一個需求,需要一種新的技術來提供更新的服務。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乙太網技術可以實現這種需求,能夠簡單的經濟的構建各種速率的網路。現階段最實際的做法就是繼承乙太網技術,同時IEEE802.3本身具有可升級性,可將MAC層的速率提高到10GB/s,10G萬兆乙太網技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自1999年3月IEEEE802.3ae工作組成立以來,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2002年6月12日802.3乙太網標準組織批准了10G乙太網標準的最後草案。
萬兆乙太網的特點:萬兆乙太網並非將千兆乙太網的速率提高到了10倍,其中有很多複雜的技術問題要解決。
- 萬兆乙太網的幀格式與10Mb/s。100Mb/s和1000Mb/s的幀格式完全相同。
- 萬兆乙太網仍然保留了802.3標準對乙太網最小幀和最大幀長的規定。這就使得使用者在將已有的乙太網升級時,仍便於與較低速率的乙太網進行通訊。
- 由於資料傳輸速率高達10GB/s,因此萬兆乙太網的傳輸介質不再使用銅質的雙絞線,而只使用光纖。他使用長距離的光收發器與單模光纖介面,以便於能夠在廣域網和都會網路的範圍內工作。也可以使用較便宜的多模光纖,但傳輸距離限制在65~300m。
- 萬兆乙太網只工作在全雙工方式,因此不存在爭用問題。由於不使用CSMA/CD協議,這就使得萬兆乙太網的傳輸距離不在受到衝突檢測的限制。
- 標準中採用了局域網和廣域網兩種物理層模型,從而使乙太網技術能方便地引入廣域網中,進而使LAN,MAN和WAN網路可採用同一種乙太網網路核心技術。這樣,也方便對各個網路進行統一管理和維護,並避免了繁瑣的協議轉換,實現了LAN,MAN和WAN網路的無縫連線。
萬兆乙太網的分層結構
(1)Reconciliation子層。簡稱RS子層,即協調子層,用於物理層和資料鏈路層之間的銜接。
(2)MAC層(介質訪問控制層)。MAC子層在MAC使用者之間提供了一條邏輯鏈路,主要負責初始化,控制和管理這條網路。
(3)XGMII(10G介質無關埠)。XGMII在MAC層和物理層之間提供了一個標準的介面,它將MAC層和物理層隔開,使MAC層能夠適應不同的物理層。
(4)PCS(物理編碼子層)。PCS子層主要負責對來自MAC層的資料進行編碼和解碼,現在標準中對預設的編碼方式並未確定,只是提出了幾種候選方案供討論。
(5)PMA(物質接入子層)。PMA子層負責把編碼序列化,變成適合物理層傳輸的位元流。同時資料解碼的同步也在這一層完成,PMA子層能夠接收位元流中分離出來的定時鬧鐘,用於對資料進行同步。
(6)PMD(物理介質相關子層)。PMD子層負責訊號的傳輸。它的功能包括訊號放大,調製,波的整形等。不同的PMD裝置支援不同的物理介質。
(7)MDI(介質相關介面)。MDI就是指聯結器,它定義對應於不同的物理介質和PMD裝置之間的所採用的聯結器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