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常見排序知識

常見排序知識

轉載自:https://blog.csdn.net/jkdd123456/article/details/83096684
一:幾種排序方法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排序演算法的複雜度: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ACM常用演算法排序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二、

1、氣泡排序:

氣泡排序是一種簡單的排序演算法,但是時間複雜度較大。它重複地走訪過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它們的順序錯誤就把它們交換過來。走訪數列的工作是重複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這個演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

:演算法描述

(1)、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

(2)、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這樣在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3)、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4)、重複步驟1~3,直到排序完成。

3:動畫演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4:核心CODE:

int BubbleSort(int arr[],int len) {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for (int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arr[j] > arr[j+1]) { // 相鄰元素兩兩對比
int temp = arr[j+1]; // 元素交換
arr[j+1] = arr[j];
arr[j] = temp;
}
}
}
return arr;
}

三、

1:選擇排序:

選擇排序(Selection-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

用 pos 變數記錄位置,每次在找完最小(大)元素之後與 pos 位置的元素交換

它的工作原理: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後,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

2:演算法描述

(1)、初始狀態:無序區為R[1…n],有序區為空;

(2)、第i趟排序(i=1,2,3…n-1)開始時,當前有序區和無序區分別為R[1…i-1]和R(i…n)。該趟排序從當前無序區中-選出關鍵字最 小的記錄 R[k],將它與無序區的第1個記錄R交換,使R[1…i]和R[i+1…n)分別變為記錄個數增加1個的新有序區和記錄個數減 少1個的新無序區;

(3)、 n-1趟結束,陣列有序化了。

3:動畫演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4:核心CODE:

int selectionSort(int arr[], int len) {
int minIndex, temp;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minIndex = i;
for (int j = i + 1; j < len; j++) {
if (arr[j] < arr[minIndex]) { // 尋找最小的數
minIndex = j; // 將最小數的索引儲存
}
}
temp = arr[i];
arr[i] = arr[minIndex];
arr[minIndex] = temp;
}
return arr;
}

四:
1: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Sort)的演算法描述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構建有序序列,對於未排序資料,在已排序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找到相應位置並插入。

2:演算法描述

(1)、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被排序;

(2)、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

(3)、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於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重複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於或者等於新元素的位置;

(5)、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後;

(6)、重複步驟2~5。

3:動畫演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4:核心CODE:

int insertionSort(int arr[] ,int len) {
int preIndex, current;
for (int i = 1; i < len; i++) {
preIndex = i - 1;
current = arr[i];
while (preIndex >= 0 && arr[preIndex] > current) {
arr[preIndex + 1] = arr[preIndex];
preIndex–;
}
arr[preIndex + 1] = current;
}
return arr;
}

五:

1:合併排序(歸併排序)

合併操作(merge),是採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

將已有序的子序列合併,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個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間有序。若將兩個有序表合併成一個有序表,稱為2-路歸併。

合併排序組主要是兩個步驟: 分 + 治(合併)

2:演算法描述

(1)、把長度為n的輸入序列分成兩個長度為n/2的子序列;

(2)、對這兩個子序列分別採用歸併排序;

(3)、將兩個排序好的子序列合併成一個最終的排序序列。

歸併排序採用的是遞迴的方式,每次對區間進行遞迴,每個區間又可以分為左右區間,執行完左區間之後,執行右區間

3:動畫演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4:核心CODE:

// b陣列作為臨時陣列,當比較的時候,存放值

void Merge(LL first,LL mid,LL last)
{
    LL be=first;
    LL en=mid;
    LL be1=mid+1;
    LL en1=last;
    LL flag=0;

    while(be<=en&&be1<=en1)
    {
        if(a[be]<=a[be1])
            b[flag++]=a[be++];
        else
        {
            b[flag++]=a[be1++];
        }
    }

    if(be<=en)
    {
        for(LL i=be;i<=en;i++)
            b[flag++]=a[i];
    }

    if(be1<=en1)
    {
        for(LL i=be1;i<=en1;i++)
            b[flag++]=a[i];
    }

    for(LL i=0;i<flag;i++)  // 把b陣列中的數賦值給a陣列,最後a數組裡存的是排好序之後的數
        a[first++]=b[i];
}

void merge_sort(LL first,LL last)
{
    LL mid;

    if(first<last)
    {
        mid=(first+last)/2;
        merge_sort(first,mid);
        merge_sort(mid+1,last);
        Merge(first,mid,last);

    }
}
 

六:

1、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通過一趟排序將待排記錄分隔成獨立的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記錄的關鍵字均比另一部分的關鍵字小,則可分別對這兩部分記錄繼續進行排序,以達到整個序列有序。

2:演算法描述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來把一個串(list)分為兩個子串(sub-lists)。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 “基準”(pivot),一般是第一個元素;
(2)、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

(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割槽退出之後,該基準就處於數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割槽(partition)操作;
(3)、遞迴地(recursive)把小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3:

一趟快速排序(一次劃分)

目標:找一個記錄,以它的關鍵字作為“樞軸”,凡其關鍵字小於樞軸的記錄均移動至該記錄之前,反之,凡關鍵字大於樞軸的記錄均移動至該記錄之後。

致使一趟排序之後,記錄的無序序列R[s…t]將分割成兩部分:R[s…i-1] 和 R[i+1…t], R[j]≤ R[i] ≤ R[j] (s≤j≤i-1) 樞軸 (i+1≤j≤t)

首先對無序的記錄序列進行“一次劃分”,之後分別對分割所得兩個子序列“遞迴”進行快速排序。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例如: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設 R[s]=52 為樞軸暫存在R[0]的位置上

將 R[high] 和 樞軸的關鍵字進行比較,要求R[high] ≥ 樞軸的關鍵字
將 R[low] 和 樞軸的關鍵字進行比較,要求R[low]≤ 樞軸的關鍵字

可見,經過“一次劃分” ,將關鍵字序 52, 49, 80, 36, 14, 58, 61, 97, 23, 75
調整為: 23, 49, 14, 36, (52) 58, 61, 97, 80, 75

在調整過程中,設立了兩個指標: low 和high,它們的初值分別為: s 和 t, 之後逐漸減小 high,增加 low,並保證
R[high]≥52,和 R[low]≤52,否則進行記錄的“交換”。

4:動畫描述

5:核心CODE:

進行分割槽操作

int partition(int low,int high)
{
a[0]=a[low];
pivotker=a[low];

while(low<high)
{
    while(low<high&&a[high]>=pivotkey)
        --high;  
    a[low]=a[high];
    
    while(low<high&&a[low]<=pivotkey)
        ++low;
    a[high]=a[low];
}
a[low]=a[0];

}

七、堆排序

1:堆排序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這種資料結構所設計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堆積是一個近似完全二叉樹的結構,並同時滿足堆積的性質:即子結點的鍵值或索引總是小於(或者大於)它的父節點。

2:演算法描述

(1)、將初始待排序關鍵字序列(R1,R2….Rn)構建成大頂堆或者小頂堆,此堆為初始的無序區;
(2)、將堆頂元素R[1]與最後一個元素R[n]交換,此時得到新的無序區(R1,R2,……Rn-1)和新的有序區(Rn),

且滿足R[1,2…n-1]<=R[n];
(3)、由於交換後新的堆頂R[1]可能違反堆的性質,因此需要對當前無序區(R1,R2,……Rn-1)調整為新堆,然後再次將R[1]與無序區最後一個元素交換,得到新的無序區(R1,R2….Rn-2)和新的有序區(Rn-1,Rn)。不斷重複此過程直到有序區的元素個數為n-1,則整個排序過程完成。

堆是滿足下列性質的數列{r1, r2, …,rn}: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小頂堆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大頂堆

例如

{12, 36, 27, 65, 40, 34, 98, 81, 73, 55, 49} 是小頂堆

{12, 36, 27, 65, 40, 14, 98, 81, 73, 55, 49} 不是堆

3:若將該數列視作完全二叉樹,
則 r2i 是 ri 的左孩子; r2i+1 是 ri 的右孩子。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4:動畫演示

5:

堆排序即是利用 堆 的特性對記錄序列進行排序的一種排序方法。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6:

定義堆的型別:

typedef SqList HeapType;
// 堆採用順序表表示
兩個問題:

如何篩選? 如何建堆?

(1)、

所謂“篩選”指的是,對一棵左/右子樹 均為堆的完全二叉樹,“調整”根結點使整個二叉樹也成為一個堆。

(2)、

建堆是一個從下往上進行“篩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