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百科]抗戰時期兵團簡介 From 百度知道
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兩次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訓令,我軍先後進行了整編。
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第一副司令員張宗遜,第二副司令員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下轄
第1兵團(轄第1、第2、第7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
第2兵團(轄第3、第4、第6軍),司令員許光達,政治委員王世泰。
該野戰軍共15.5萬人。
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下轄
第3兵團(轄第10、第11、第12軍),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
第4兵團(轄第13、第14、第15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
第5兵團〈轄第16、第17、第18軍),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
該野戰軍共28萬餘人。
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下轄
第7兵團(轄第21、第22、第23、第35軍),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譚啟龍;
第8兵團〈轄第24、第25、第26、第34軍),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袁仲賢,
第9兵團(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郭化若,
第10兵團(轄第28、第29、第31軍),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
該野戰軍共58.1萬餘人。
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 個兵團:
第12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40、第45、第46軍;
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
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驛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
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
該野戰軍共90萬人
華北軍區原轄之第1、第2、第3兵團依次改稱:
第18兵團(轄第60、第61、第62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5月改由周士第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第19兵團〈轄第63、第64、第65軍),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羅瑞卿(5月改由李志民任政治委員〉,
第20兵團〈轄第66、第67、第68軍),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井泉。
3個兵團共23.8萬餘人,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縱觀以上看來,四大野戰軍建成鼎盛時,一野共17個軍34.4萬人,現存兩個軍(1軍,65軍),二野建成時10個軍28.5萬人,現存五個(12軍,13軍,14軍,15空降軍,16軍),三野組建時16個軍最多時82.5萬人,現存五個(20軍,21軍,26軍,27軍,31軍),四野建成後時共有12個軍,三個炮兵師,一個整訓師,一個騎兵師,165師等六個師,一個鐵道運輸司令部,加上原來新四軍的兩广部隊,最多時都有150多萬人,現存有七個集團軍(38軍,39軍,40軍,41軍,42軍,47軍,54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