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串和字元編碼
由於計算機是美國人發明的,因此,最早只有127個字元被編碼到計算機裡,也就是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這個編碼表被稱為ASCII
編碼,比如大寫字母A
的編碼是65
,小寫字母z
的編碼是122
。
但是要處理中文顯然一個位元組是不夠的,至少需要兩個位元組,而且還不能和ASCII編碼衝突,所以,中國製定了GB2312
編碼,用來把中文編進去。
因此,Unicode應運而生。Unicode把所有語言都統一到一套編碼裡,這樣就不會再有亂碼問題了。
Unicode標準也在不斷髮展,但最常用的是用兩個位元組表示一個字元(如果要用到非常偏僻的字元,就需要4個位元組)。現代作業系統和大多數程式語言都直接支援Unicode。
現在,捋一捋ASCII編碼和Unicode編碼的區別:ASCII編碼是1個位元組,而Unicode編碼通常是2個位元組。
你可以猜測,如果把ASCII編碼的A
用Unicode編碼,只需要在前面補0就可以,因此,A
的Unicode編碼是00000000 01000001
。
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統一成Unicode編碼,亂碼問題從此消失了。但是,如果你寫的文字基本上全部是英文的話,用Unicode編碼比ASCII編碼需要多一倍的儲存空間,在儲存和傳輸上就十分不划算。
所以,本著節約的精神,又出現了把Unicode編碼轉化為“可變長編碼”的UTF-8
編碼。UTF-8編碼把一個Unicode字元根據不同的數字大小編碼成1-6個位元組,常用的英文字母被編碼成1個位元組,漢字通常是3個位元組,只有很生僻的字元才會被編碼成4-6個位元組。如果你要傳輸的文字包含大量英文字元,用UTF-8編碼就能節省空間
從上面的表格還可以發現,UTF-8編碼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ASCII編碼實際上可以被看成是UTF-8編碼的一部分,所以,大量只支援ASCII編碼的歷史遺留軟體可以在UTF-8編碼下繼續工作。
搞清楚了ASCII、Unicode和UTF-8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總結一下現在計算機系統通用的字元編碼工作方式:
在計算機記憶體中,統一使用Unicode編碼,當需要儲存到硬碟或者需要傳輸的時候,就轉換為UTF-8編碼。
Python的字串
搞清楚了令人頭疼的字元編碼問題後,我們再來研究Python的字串。
在最新的Python 3版本中,字串是以Unicode編碼的,也就是說,Python的字串支援多語言,例如:
由於Python的字串型別是str
,在記憶體中以Unicode表示,一個字元對應若干個位元組。如果要在網路上傳輸,或者儲存到磁碟上,就需要把str
變為以位元組為單位的bytes
。
純英文的str
可以用ASCII
編碼為bytes
,內容是一樣的,含有中文的str
可以用UTF-8
編碼為bytes
。含有中文的str
無法用ASCII
編碼,因為中文編碼的範圍超過了ASCII
編碼的範圍,Python會報錯。
反過來,如果我們從網路或磁碟上讀取了位元組流,那麼讀到的資料就是bytes
。要把bytes
變為str
,就需要用decode()
方法:
1箇中文字元經過UTF-8編碼後通常會佔用3個位元組,而1個英文字元只佔用1個位元組。
在操作字串時,我們經常遇到str
和bytes
的互相轉換。為了避免亂碼問題,應當始終堅持使用UTF-8編碼對str
和bytes
進行轉換。
由於Python原始碼也是一個文字檔案,所以,當你的原始碼中包含中文的時候,在儲存原始碼時,就需要務必指定儲存為UTF-8編碼。當Python直譯器讀取原始碼時,為了讓它按UTF-8編碼讀取,我們通常在檔案開頭寫上這兩行: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