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系統的四種物理模型
物聯網的三層概念模型影響廣泛,這對於理解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的不同之處很有幫助,不過具體到開發的時候,從物理檢視看物聯網的架構,更容易看到組成物聯網系統的軟體模組,硬體模組,更容易理解如何架構和開發物聯網系統。
這裡抽象出四種最基礎的最典型的物聯網系統的物理模型。在這些模型裡,雲表示物聯網系統中所有會部署在雲上應用程式;端,表示物聯網化的物體,包括了硬體實體和其上部署的軟體;App,特殊表示執行在移動手機或者平板上的應用,典型地有IOS應用,安卓應用和Windows應用;閘道器(Gateway)又稱網間聯結器、協議轉換器,本質是一個特殊的終端,不過閘道器在網路層以上實現網路互連,較少承擔終端那樣的應用功能,因此單獨列出來,也包括了硬體實體和其上部署的軟體。
1. 物聯網系統的雲+端物理模型
雲+端模型是指物聯網系統就分成雲平臺和終端兩個部分,實際上,在物理檢視下物聯網層次模型也就是雲+端模型,因為網路層最終實現為一些終端和雲平臺功能,這種分法忽視了系統的功能而強調了物理形態。雲+端模型是最簡單的網路型別。
1.1 技術實現
雲平臺需要實現一個BS架構的網站,以供人通過網頁方式進行管理;雲平臺還需要實現一個通訊介面,以便和物進行通訊。
端,即物聯網終端。廣義的概念,物聯網終端也包括了手機和計算機,相似地,直接連線的物聯網終端,硬體上應該包含了感測器,運算器,儲存器等以實現本地的業務功能;還需要通過網線連線到網際網路,或者是通過2G、3G,4G這樣方式移動地連線到網際網路;軟體上,傳統的客戶端-伺服器架構開發就可以滿足大多數物聯網系統的應用需求。
1.2 優缺點
雲+端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技術成熟,系統實現也相對簡單。缺點也很明顯:終端成本高,難以大規模部署;如果是使用無線方式連線,可能產生較高的運營費用。
1.3 應用與例項
本書第一章提到的第一臺物聯網裝置,那臺名為“The Only”的可樂自動售賣機,傳統的較為大型的嵌入式系統,如Atm機為代表的有線連線裝置,移動Pos機為代表的移動連線裝置,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終端,以及其對應的應用系統都是這種網路結構的例子。
2. 物聯網系統的雲+App+端三角模型
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是生活,也改變了大多數的行業應用。移動性已經成為當前應用系統設計必須考慮的要素,物聯網系統也不例外。
移動App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入到雲+端模型中,從而進化成了雲+App+端的三角模型。雲+App+端模型的示意圖如下:
2.1 技術實現
雲,端,App的開發工具以及所需知識與技能都有較大差別,通常都是分成三個部分分別進行開發。
雲部分的開發除了考慮和端部分的通訊之外,還需要考慮和App的通訊。端的開發比“雲端模型”下端的開發可能會簡單一點,因為App的存在,部分的人機互動功能可以轉移到App上實現。終端設計成只有非常簡單的人機互動的“啞”終端,大部分的人機互動功能在App上實現也是一種流行的設計。App的開發常見的是IOS平臺和Android平臺下的應用開發,後臺連線到物聯網雲平臺,App則執行在智慧手機上。
2.2 優缺點
雲+App+端模型的優點是結構較為簡單,技術成熟,由於App的加入,複雜對系統資源要求高的功能可以放在App上,人機互動使用體驗也可以設計得較好,同時由於降低了對端的資源的消耗,整個系統的成本相比“雲端模式”可能更低一點。
缺點是:系統複雜度提高,研發成本較高;要保證App和端之間通訊的實時性,以及安全性要求,需要在App和端之間建立多種互動方式,例如二維碼,RFID,藍芽通訊等。
2.3 應用與例項
敬請等待後續文章介紹的例項。
3. 物聯網系統的雲+App+閘道器+端模型
雲+端模型以及雲+App+端三角模型都有重要的不足,就是端要直接和雲平臺通訊,目前的技術手段要求端是通過網口與網際網路相連,或者通過2G/3G/4G和網際網路相連,前者的移動性不好,而後者則有較高的運維費用,不利於系統的推廣。
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在系統中增加閘道器這個部分,終端通過閘道器和雲平臺通訊,如下圖中標記的1部分所示:
3.1 技術實現
雲+App+閘道器+端模型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閘道器這個部分。
物聯網閘道器通常被設計成“中介軟體”,用來連線終端進入到物聯網,向上它能通過光纖,乙太網,撥號,WiFi或者2G/3G/4G的方式接入網際網路,向下通過WiFi,藍芽,ZigBee,載波,485等通訊手段連線物聯網終端。
所以通訊功能是閘道器的第一大功能。此外,物聯網閘道器還常有訊息處理功能,業務處理功能等等。複雜的物聯網閘道器甚至是一個小的伺服器,執行較為複雜的應用程式,以獨立支援終端在本地(在區域網內)正常工作。
3.2 優缺點
閘道器的加入,使得終端可以通過一些短距的通訊協議連線到物聯網,尤其是短距無線協議,如藍芽,WiFi等,能夠在提高使用和安裝的便利性的同時,有效地降低終端成本;另外閘道器在其短距離範圍內,建立了一個小型區域網,區域網內的各個本地終端可以協同工作,這樣豐富了物聯網的應用功能。當然閘道器的加入帶來的好處不限於此,閘道器還可以充當區域網的計算中心,或者伺服器,分擔終端的運算、儲存功能;甚至可以建立熱點,直接跟手機建立連線,這樣在不連線到雲伺服器的情況下,手機應用也可以直接和區域網的物聯網系統進行互動,如上圖中2所示,手機可以和終端直接互動。
由於閘道器在物聯網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也被認為是物聯網的重要入口,自2010年以來,從傳統的路由器,到新型的物聯網閘道器開發都受到高度重視,也有了較大發展。
雲+App+閘道器+端模型的缺點是,物聯網系統的開發較為複雜:即包括了局域網的開發,又包含了廣域網的開發;物聯網系統的層次進一步增多,使得系統的整體效能受到挑戰;最後物聯網系統開始更多地考慮區域網內的各個終端的協同工作,這樣需求也變得複雜很多。
3.3 應用與例項
智慧家居系統是本模型的典型的例子:智慧家居系統通常提供多種分立的感測器,如紅外,溫溼度,煙感等;以及多種控制器,如門磁,開關,報警器等;所有的終端都連線到一個家庭閘道器上;家庭閘道器始終保持和雲平臺的連線;智慧家居系統還配置了移動App以方便使用者遠端操控終端以及獲得終端的事件訊息。
雲+App+閘道器+端模型還存在多種變形情況,例如智慧手機可以作為特殊的閘道器,終端通過手機連線到物聯網。又如閘道器是一臺“感知裝置”,終端通過感知連線到物聯網等等。
智慧手機作為特殊的閘道器
智慧手機資源豐富,支援的硬體眾多,是理想的閘道器。終端可以是一個感測器或者包括了感測器的實物,在輔之以通訊模組;在連線上,可以利用音訊線或者USB線連線到手機,也可以通過藍芽或者Wifi的方式連線到手機。在軟體上,終端要實現感測器採集資料的處理,以及和手機的通訊功能,而在手機上,則至少包括了對應的通訊功能,以及終端管理,以及作為物的代理,和雲平臺進行互動。
“感知裝置”作為一臺閘道器
“感知裝置”和終端只有臨時的,非固定的連線,這種特點使得感知裝置可以接入不限量的終端。一個示例實現是,終端上需要增加一個可以被感知的感測器,例如RFID標籤,而在物聯網閘道器上,增加對應的識讀裝置,就可以將大量的終端都連線到物聯網了。在終端到閘道器的連線上,識讀技術如射頻,紅外等。在閘道器軟體上,需要實現終端的識讀,處理,以及轉發。
4. 物聯網系統的感測器網路模型
感測器網路就是由感測器節點組成的網路,其中又以無線感測器網路(WSN)為主要的發展方向。符合本模型的系統是指那些通過WSN來採集資料的物聯網系統,由於WSN的複雜性,通常都要通過物聯網閘道器接入物聯網雲平臺。如下圖所示。
4.1 技術實現
感測器網路模型接入的不是單個終端,WSN作為一個子網路,在通訊協議,網路拓撲,網路管理等方面和IP網路均不同。WSN組網協議有6LoWPAN,ZigBee,Z-Wave等。從網路拓撲結構上看,WSN研究最多的是多跳自組織網路,在實際應用中,還可能有點對點,星狀和鏈狀等拓撲。大多數WSN網路的節點都有休眠機制,以做到低功耗甚至微功耗。WSN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涉及的內容也較多,關於WSN的書籍也有很多了,這裡不多重複。
在軟體方面,我們還是強調移動App的重要性,不過在這種模型中的移動App,如果是在行業應用裡,常常是執行在手持終端上的。移動App可以通過網路檢視/控制物聯網閘道器,尤其在工業領域,移動App還要求具有現場管理功能:功能需求包括,現場識別閘道器,直接通訊,控制物聯網閘道器,過閘道器間接管理WSN網終端等等功能。
雲的實現方面,和前面幾種模型下雲的實現非常接近,多了WSN網路的配置管理,以及節點的休眠帶來的一些實現上的變化,這在後面章節會展開敘述。
4.2 優缺點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雜誌評出對人類未來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十大新興技術,感測器網路被列為第一 ,感測器網路結構有著其突出優點。
節點可以是大量的廉價的微型感測器,從成本上,技術條件上都適合大規模部署。
自組織的網路一般能主動適應節點位置變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以及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
低功耗特性,低功耗是WSN中的重要研究內容,感測器節點的低功耗特性使得網路的可用性大大加強,實現良好的感測器節點可以做到幾年不用更換電池,這樣不但徹底擺脫電力線的束縛,降低了維護成本,符合某些特殊業務需求,例如,不可更換電池的場景。
感測器網路結構的缺點,從技術上看,感測器網路還處於發展期;在實現上,存在難度較大的部分和有待研究的點;從產業上看,產業處於上升階段,以通訊協議為標誌(6LoWPAN,ZigBee,Z-Wave等),市場上並存幾個不同技術陣營,互相之間不相容,還有一些相關的國際標準還在完善當中;最後,一些主要的硬體產品價格(如晶片)還沒有降低到支援大規模應用的程度。
4.3 應用與例項
無線感測器網路出於節能的目的,通常被設計的傳輸速率較低,下行控制很難做到實時,另外,從協議上看,無線感測協議網基本都不是基於IP的,所以在接入到平臺的過程中,存在的協議轉換的工作,應用上也複雜不少。由於這兩個方面的限制,無線感測器網路更多地應用在監測類的系統中,如在農林業,WSN網路可以用來監測農作物生長環境,溫度,溼度等等;環境監控領域,WSN網路可以監控河流,海洋的各種引數;智慧交通領域,WSN網路可以控制路燈等等。
隨著技術的發展,例如ZigBee協議開始全面支援IpV6,越來越多的支援Ip的協議的出現,低功率晶片,安全,能源技術等方面技術的發展,還會持續推動無線感測器網路在更多領域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