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這兩年
一直以來都希望把自己畢業這兩年的經歷分享出來,從畢業那年因為考研沒有參加15年秋招,到考研失敗面臨16年春招,再到春招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公司,結果發現不盡人意努力了一年多跳槽到大廠所經歷的起起伏伏。
我的大學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雙非”普通二本院校(儘管在目前當年所在的專業已經升為一本招生),非985211,沒有任何名校名校加持。我很清楚這樣一所學校,並不是某些特殊的郵電類“雙非”大學,所接觸到的視野以及所學的知識、思想遠不及“好”的大學,所以當時決定考研放棄了秋招的黃金時期,連簡歷都沒有投出去一封,我很清楚我考研的動機並不是自己找不到工作,並不是自己需要一個更高的文憑來美化我的學歷背景,我需要的是能學習到更多,視野更加廣闊,最起碼參加學校組織的宣講會時並不是培訓班打廣告,而是真正的大咖,當然這個經歷可以再寫一篇“我的大學四年”。
春招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秋招和春招的區別,16年的春招稍知名的公司基本已不再招聘16年畢業的本科生,那時候的招聘大廠基本已招滿剩下的也不過是一些在秋招沒有招到人的小公司(這當然不絕對),況且還要面臨考驗失敗的、考公務員失敗的,另外還得準備畢業論文。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我去參加了一加公司的招聘在期望薪資上寫了5.5k,面試官對我說這個價有點高,我問他,有沒有可能拿到,他說有可能但是目前還沒有人拿到。在後來我才知道一所985的學校在成都一個班的平均薪資大約是7-8k左右,而在我們學校能拿到5.5k基本上就可以是比較完滿了。
春招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公司面了不少,從我的學校跑到其他學校也參加過雙選會,總之都沒有滿意的公司,其實我那個時候對薪資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我甚至對我自己的要求——找一個好的公司,也並不知道到底是“好”在哪裡,就這麼一直在找,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同樣印象深刻的去了一所985學校的雙選會,當時TCL公司的位置上排著長隊,收簡歷的挨個問現在有沒有offer,在校排名等等,他手裡的簡歷大約已有5cm厚。
那時候的情緒幾近崩潰,可以說已經崩潰。每次面試回來都會回憶問了什麼問題,把《Thinking in Java》拿出來又再敲了程式碼,反覆琢磨有關多執行緒、IO等面試常問的一些問題。
最後,自己決定參加最後一家公司的面試,如果再面不上,進隨便去一個吧。至於過程的曲折,也許大概也能寫一篇“我的校招之旅”,只是在當時我和我的朋友都在等公司的通知,那天我們在一個寫滿詩公園,從秦漢到近代的詩歌讀了一遍,徒步走了很長的路。
當然最後,拿到了offer,薪資達到了985畢業的平均水平。
第一年
滿懷著期待參加了公司的新人培訓、新人拓展等等一系列的活動,面對“大公司”(第一家公司實際上從規模和業界知名度上不低)的一切好“福利”,都顯得那麼的自豪,公司節日的定製大禮包也總是會晒到朋友圈。
那一年我所做過3個月的國際化,所謂的國際化,是把一些中文字串替換成key,然後填充中英文,還需要調整頁面,那一度讓我懷疑我這是程式設計師嗎,我發現了我和同期畢業的同學慢慢的在拉開差距。其他人在用git版本控制,在用maven做專案管理,我們卻仍然使用著複製貼上到WEB-INF的方式在引用jar包。其他人在快速迭代不斷更新上線新版本的時候,我們卻仍然在和測試扯皮這個到底是不是bug。其他人改完一個bug就能快速讓測試迴歸的時候,我們卻需要等待一週甚至兩週才能讓測試重新部署一個版本。哦,我們的部署方式並不是jenkins,我們的打包方式很特別,需要在公司指定的一個部門去編譯,然後從一個指定的ftp地址取出來,再從我們的內網環境,通過一個指定人傳輸到外網讓測試在Linux機器上安裝。這讓我實在受不了,受不了的並不是效率低下的問題,而是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感到一絲“惶恐”和不安。
我需要的是技術和競爭力,但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卻是一家做交換機、路由器的通訊公司,我雖然在網際網路部門從事Java開發,但由於因為是通訊公司的基因,以及通訊相關的業務,並沒有網際網路公司所為的高併發等一切牛逼轟轟的業務場景。我甚至一度非常後悔來這裡,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差不多也就是入職幾個月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首先以我目前的工作經驗並不會為我以後帶來更高的溢價能力,其次以我學校的背景也並不能為我以後帶來溢價能力。這讓我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要麼選擇儘量早點走,但面臨的是剛畢業就跳槽會有不穩定以及以上兩點的問題;要麼選擇待2-3年一個合適的時機跳槽,但以目前所學所接觸的知識、技術,這個經驗實際上僅僅是工作年限的增加(當然並不是學不到東西),也許反而陷入一種待的越久越走不掉的困境。當即決定我需要“包裝”我自己,當然是用知識來“包裝”,第一家公司基本是996,每天到家差不多是十點,但仍然決定每天堅持看書,寫部落格,就這樣,我真的堅持了下來了,哪怕過年過節我仍然會寫部落格會學習,目的就是為了用知識來“包裝”我自己。
當然,我並不贊同在這裡學不到東西,我也並不是瞧不起不願意做很“低階”的開發工作。而是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在職期間,我和同學一起討論一個技術問題到凌晨3點,我在部落格園寫部落格,和博友們留言、郵件交流,學習其他的網際網路常用常見的技術,並選擇了儘量早點走的決定,而不是工作2-3年再作打算。
跳槽
工作了1年多,慢慢地開始嘗試投遞簡歷。
當時所考慮到的問題確實出現了,要麼覺得我工作經驗太少,要麼覺得我的學歷背景不好。投簡歷屢屢受挫,面試也屢屢受挫。我和一起進公司的同事有著明顯的對比,他在招聘軟體更新了簡歷,直接收到了很多大廠的面試邀約,他畢業自國內知名的985大學計算機學院,我投大廠基本上沒有任何迴應,主動來邀約的全是外包公司,無一例外。
隨著面試進行到白熱化,我已發現可投簡歷的公司所剩無幾,招聘軟體上仍然沒有人迴應我,迴應我的也仍然是各種各樣的外包公司。前前後後一共改了十幾版簡歷,不斷地修改措辭,修改版式。資料我列印了有好幾釐米厚,每個電話面試我都開了自動錄音,在電面過後我會重新再聽一遍看看自己出現的問題在哪裡,是我緊張了該回答上的沒回答上,還是這就是自己的硬傷本身就沒有遭遇過這種業務場景,還是自己的思路出現了問題。
一年多的學習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正面效應,一方面本身是知識和技術的積累,另一方面也有大廠看到我的部落格聯絡我要簡歷的。我仍然和我的朋友談及部落格不光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積累和總結,也是讓更多的人瞭解你,你需要付出的只是時間而已。
再出發
前幾天寫了《再出發》,是因為如願以償跳到了自己非常滿意的一家大廠後再無更新部落格,學習也少之更少。原因也思考了多方面的,再出發的原因不再追求“包裝”自己跳槽到更好更大的公司,更多的希望能習慣一直優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