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 OS (二)常用的命令介紹
1. 常用的Linux命令
序號 | 命令 | 對應英文 | 作用 |
01 | ls | list | 檢視當前資料夾下的內容 |
02 | pwd | print work directory | 檢視當前所在的資料夾 |
03 | cd [目錄名] | change directory | 切換資料夾 |
04 | touch [檔名] | touch | 如果檔案不存在,建立檔案 |
05 | mkdir [目錄名] | make directory | 建立目錄 |
06 | rm [檔名] | remove | 刪除指定的檔案 |
07 | clear | clear | 清屏 |
Tip:
- 使用ctrl +/- 可以放大/縮小終端視窗字型大小
- 在輸入命令的時候。在敲出
檔案
/目錄
/命令
的前幾個字母之後,按下tab
鍵 如果輸入的沒有歧義,系統會自動補全 - 按
上
/下
游標鍵可以在曾經使用過的命令之間來回切換 - 如果想要退出選擇,並且不想執行當前選中的命令,可以按
ctrl + c
2.常用命令的實戰
終端命令格式
Command [-options] [pattern]
2.1 ls命令
ls
檔案有點少哦.
順帶學習下pwd看看當前在哪個目錄下
pwd
不是那麼解氣。 好的。 那我們來show 一個複雜一點的
ls /etc 檢視etc 目錄下的問加你
ls -a 顯示所有的檔案。(包含隱藏檔案)
ls -a
有麼有發現一些隱藏檔案漏出了馬腳。比如.bash_profile..以後配置環境變數就得再次撞見了。
ls -l 顯示詳細資訊
ls -l
輸入ll 效果也是一樣的
ll
如果a和l 組合起來使用呢
ls -al
ls -al 詳細地顯示當前目錄下的所有檔案。
有沒有更人性化一點的顯示方案呢、
ls -l 、ls -lh 兩者對比起來看會發現端倪
對哦. 這樣的顯示方案才是比較舒坦的嘛 .. 當然 前者顯示的更精確。 倒也ok
課外補充:
inode理解inode,要從檔案儲存說起。
檔案儲存在硬碟上,硬碟的最小儲存單位叫做"扇區"(Sector)。每個扇區儲存512位元組(相當於0.5KB)。 作業系統讀取硬碟的時候,不會一個個扇區地讀取,這樣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取多個扇區,即一次性讀取一個"塊"(block)。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塊",是檔案存取的最小單位。"塊"的大小,最常見的是4KB,即連續八個 sector組成一個 block。 檔案資料都儲存在"塊"中,那麼很顯然,我們還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儲存檔案的元資訊,比如檔案的建立者、檔案的建立日期、檔案的大小等等。這種儲存檔案元資訊的區域就叫做inode,中文譯名為"索引節點"。 ls -li 顯示當前目錄的inode 值ls -li
學到軟連線/硬連結的時候就有用到了。
2.2 mkdir
mkdir 檔名
mkdir 檔名
成功的建立了資料夾 葫蘆娃
如果要求是建立 娃哈哈/爽歪歪/QQ星 ,可以這樣操作嘛?
錯誤就這麼隨著而來了,只能一層一層的建立了嘛?
非也,非也。帶引數的命令來了..
mkdir -p [資料夾/資料夾/資料夾] 遞迴建立
超有用的小技巧,nice
2.3 tonch
touch 檔案
touch 檔案
建立了 sunny.txt資料夾。
vi 文字編輯(vi 的使用放在單獨一篇去講。快捷鍵太多了...)
vi 檔案
看到這個視窗有沒有一臉懵,有一種放我出去的感覺。(嗯。 第一次進來的時候 直接power off )出去了...
輸入i,左下角出現了insert .進入編輯模式
隨便寫的東西吧。
如何想要儲存剛才輸入的文字資訊?
按ESC鍵,
發現insert 消失了。 退出了編輯模式。輸入:wq,回車
有統計的輸入資訊哦...
如果使用 vi 接上一個不存在的檔案呢
VI said.txt
顯示 said.txt 是一個New File
一陣輸入之後,儲存呢。said.txt也被我們儲存了下來。心有靈犀的感覺有木有?
2.4 rm 刪除命令
rm 檔案
rm 檔案
輸入 y/n 即 確定/取消 想到了孫愚愚.....
After 輸入 y 回車後
said 就離開了我們。
既然檔案可以這樣刪除,試下資料夾咯
rm 葫蘆娃
報錯了.. 葫蘆娃是一個資料夾,不可以這樣刪除.
搭配一個引數咯
rm -r # 刪除目錄
接著 我們試圖刪除娃哈哈。
o,這種一遍遍的詢問 好像在調(liao)戲(bo)我...
rm -rf
終極大招。刪除資料夾 強制刪除。受不了囉嗦模式。 哦。 好囉嗦
哦. 世界安靜...宇宙和平。
2.5 cp 複製命令
2.6 mv 剪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