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社交20年,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2018年,最後一批80後也即將30歲。
這一年,馬化騰帶領的國內社交媒體的創始鼻祖——騰訊第六次更改了自己的組織架構,全力由2C向2B發力。
這一年,微信、QQ、微博仍然承載著大部分人的社交,這一年短視訊異軍突起,蠶食著已老的微信的封地,也同樣是這一年,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第20個年頭,人人網最終被交易,至此,屬於80後獨有的社交網路時代標籤正式完結。
這20年,是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20年,也是社交網路孕育成長的20年,從最初BBS的一枝獨秀,到現在意識形態的百花齊放,雖荊棘坎坷,卻也封神無數。今天,藉著人人網的易主,小渡就來和大家聊聊,這社交封神的曲折20年。
1995年8月初,ace為使清華內部能有自己的BBS,在實驗室的一臺386/Linux上架設了BBS,採用的系統是臺灣大學椰林風情站的PalmBBS。其後ming和lucky也參與進來,並將系統轉移到一臺SUNSparc20(64M記憶體)的機器上。
8月8日這個BBS系統正式開放,定名為“水木清華站”,此時的IP是166.111.1.11。自此水木清華成為了BBS的領頭羊,代表了中國高校的社群文化。
遙想當年,BBS的江湖地位如何體現?貓撲捧紅了奶茶妹妹,天涯論壇誕生了寧財神、慕容雪村等一眾大咖。曾幾何時,BBS是中國網民重要的輿論場。
與刷朋友圈、發抖音小視訊不同,現在的90後、95後估計很難體會,在PC時代,發帖、跟帖、刪帖、置頂、互動,是大家上網的“正事”。
各種社群、論壇幾乎集結了一代最活躍的網民。在論壇上,斑竹,灌水,板凳,沙發等等第一代網路詞彙屬於如今正漸漸被人們遺忘,BBS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大業的騰訊帝國。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個年輕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上決定開發一種軟體,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即時交流的特點,來實現人與人之間快速直接的交流,由此產生了ICQ。
1997年,馬化騰接觸到了ICQ併成為它的使用者,他親身感受到了ICQ的魅力,也看到了它的侷限性:一是英文介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當的難度,這使得ICQ在國內使用的雖然也比較廣,但始終不是特別普及,大多限於"網蟲"級的高手裡。這激起了小馬哥最初的創業衝動。
1998年11月11曰,馬化騰和他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張志東正式註冊成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當時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拓展無線網路尋呼系統。到後來騰訊開始迅速發展的時候,馬化騰十分合時宜的說,“我們需要自己的中文網路軟體,我們需要自己的ICQ!”。
於是騰訊開始涉足社交領域,OICQ註冊使用者數在短短兩個月內達到20多萬,雖然這只是現在騰訊新增註冊使用者一天不到數量,但在當時,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其後幾個月,騰訊推出OICQ99a,先後新增了公共聊天室、傳送檔案、無線尋呼、手機短訊、語音聊天等,OICQ99a的推出奠定了騰訊在中國線上即時通訊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到1999年底,OICQ的註冊使用者已經達到空前的130多萬,平均線上使用者15000多人,佔領了當時中國線上即時通訊80%以上的市場。
到2000年,騰訊的OICQ基本上已經佔領了中國線上即時通訊90%以上的市場,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局,這時候麻煩來了。
AOL給騰訊發來律師函,ICQ是AOL的註冊商標,因此任何在名稱中使用ICQ字樣的同類軟體都有侵犯AOL商標使用權的風險。要求騰訊把OICQ改名,否則將訴諸以法庭。
為了避免和ICQ發生法律衝突,這QQ本來是網友對OICQ的一種暱稱,不料一夜之間卻成了OICQ正式的新名字。
至此,騰訊奠定了社交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今後的日子裡挾使用者以戰天下,可謂是神擋殺神,無堅不摧。
在QQ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2003年冬天,在美國讀博的王興決定回國創業。
基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1933~1984)創立的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王興把目光放在了熟人網路。
2005年12月8日,王興帶領的對標Facebook的校內網正式上線。
和競爭者相比,校內網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Facebook成熟的UI和互動。雖然一度背上抄襲的罵名,但省時省力,而且比起其他網站的盲目創新來說,對使用者也更加友好。
2009年8月4日,近7000萬註冊使用者的校內網,正式更名為大家所熟知的人人網,標誌著中國的SNS網路進入鼎盛時期。
遙想當年的校內網何其風光無限,承載著80、90後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正因為這一代人的青春,鑄就了人人網昔日的輝煌。人人網註冊使用者曾經達到近2億人,登入使用者每天平均停留時間達7.7小時,而當時Facebook的使用者平均登入時間也不過才7.3小時。
雖說最終,校內網還是未能經得起網際網路大潮的洗滌,難逃被賤賣的命運,好在這一切對於王興來說還只是開始。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校內網爆火的同時,開心網也正式試水,垂直突擊白領圈,楞是在熟人社交上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2008年3月上線的開心網在上線兩個月內推出了朋友買賣和爭車位應用,類似朋友圈小遊戲的社交裂變模式第一次出現在SNS網站上。社交圈燃了。讓一億多白領為之瘋狂,每天設好手機鬧鐘,凌晨集體起來到人人網上去“偷菜”。
僅用了短短一年時間,開心網的註冊使用者量就突破了1500萬,直追校內網。
然而,“人人網們”想要成為Facebook,還有最後一戰要打,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條巨大的天塹,對面站著的是那隻帶著紅圍巾的憨厚企鵝,和它身後的騰訊帝國。
2009年1月,QQ校友上線,騰訊以防禦人人網的姿態向SNS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同年11月,騰訊買下qzone.com域名,QQ空間正式開啟由個人主頁向SNS網路的轉型。
毫無懸念的,騰訊的QQ空間和QQ校友手起刀落解決了人人網,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QQ龐大的關係網路,在這隻企鵝面前,人人網只能俯首稱臣。
2010年四季度,QQ空間使用者超過4.8億,2013年末,QQ空間被列為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社交網站。在這種競爭較量裡,騰訊似乎沒有輸過,當然,微博是個例外。
提到微博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部落格,它是繼MSN.BBS.ICQ之後出現的第4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2000年部落格開始進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但都業績平平;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讓中國民眾瞭解到了部落格,並運用部落格;
2005年,國內各入口網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部落格業務,也加入部落格陣營,開啟了一輪真香警告,由此,開始進入部落格春秋戰國時代,徐靜蕾、韓寒等湧現的一大批作家在部落格上深耕。
只可惜微博的出現打破了部落格的霸主地位。2007年3月,Twitter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舉辦的“西南偏南”活動上一炮而紅,每天傳送的訊息量達到了六萬條。
2008年,Twitter的熱潮傳到了中國,這種微部落格的形態滿足了使用者隨時隨地進行記錄和分享的需求,也比傳統入口網站有著更直接的新聞獲取和傳播能力。
王興早早瞄上了這個商機,2007年5月,國內首個類推特微型部落格「飯否」上線。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推特」,推特也沒推出中文版本,飯否則完完全全複製了「推特機制」。
最早體驗過推特魅力,但不習慣全英功能的網友,會非常驚訝於把推特「漢化」了的飯否。因140字微型部落格這種新的資訊傳播方式,飯否吸引到了第一代網路名嘴、專業媒體人,甚至是娛樂明星。
元老級飯友東東槍,道長樑文道,「單口相聲」還不叫錘子釋出會的羅永浩。未來知名笑星李誕二十歲少年,在飯否上認識了脫口秀演員王建國。陳珊妮、戚薇、陳綺貞等明星還會親自回覆。更有一批自南都週刊、城市畫報、南華早報等媒體的專業人士。
但天有不測風雲,2009年7月7日,因「不可說」的原因,飯否被封閉。飯友們被迫開始了網際網路世界的「流亡」。
飯否雖然被和諧了,但微博這種短平快的模式卻已經深入人心。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線,成為第一家開放微博服務的入口網站,並且再一次複製部落格時代的名人策略,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吸引了全網的注意力。騰訊也有意加入,但失去先機的騰訊微博在市場被極大佔領的情況下慘淡退場。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具有天然移動屬性的微博進入空前鼎盛的時期,其中新浪微博一馬當先,在經歷了大浪淘沙之後,迅速成為了國民性的現象級產。
在新浪的春秋大夢下,萬萬沒想到會有人在QQ、微博兩方對抗中再殺出一條血路,更令人窒息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是騰訊。
時間來到2010年10月,一款名為Kik的App因上線15天就收穫了100萬用戶而引起業內關注,這是一款基於手機通訊錄實現免費簡訊聊天功能的應用軟體。
一天晚上,騰訊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張小龍在看Kik類的軟體時,產生了一個想法:移動網際網路將來會有一個新的IM(即時通訊),而這種新的IM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他向騰訊CEO馬化騰寫了封郵件,建議騰訊做一個類似Kik的產品,馬化騰很快表示認同。
2011年1月21日,微信釋出針對iphone使用者的1.0測試版本。
該版本支援通過QQ號來匯入現有的聯絡人資料,但由於僅有即時通訊、分享照片和更換頭像等簡單功能,因此並不被外界看好。
微信1.0測試版
事實上,微信在前3個月的確表現平平,每天使用者增長只有幾千人。不過,很快,微信開始爆發。
在隨後的版本中,微信逐漸增加了對手機通訊錄的讀取、多人會話、語音對講、檢視附近的人、搖一搖、朋友圈等功能,這成為一個又一個引爆使用者的增長點。
到2012年3月,微信上線433天,馬化騰在騰訊微博釋出資訊:終於,突破1億!而幾年過去之後的今天,微信的使用者已經接近10億。
如今,微信已經不能再簡單用“日活數量”“使用者數量”等維度來詮釋了,它早已融入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騰訊正在用它的力量構建一個基於微信的生態系統,憑藉它的社交屬性,騰訊在BAT戰場上戰無不克。
我們也已經習慣了有語音聊天,看朋友圈打發時間,在微店購物,玩騰訊系遊戲放鬆的生活方式,這些改變極大的便利了我們的生活,讓人更加折服於社交網路的魅力。
隨著移動時代的全面到來,娛樂化、場景化的社交將會越來越受年輕人的追捧。抖音的爆紅就是很好的個案。
短短15s的視訊來表達一種情緒,比文字來的更直接。社交王者的騰訊也終遭到了頭條系產品的正面挑戰,進行不斷的調整的同時,也在著手開發新的產品,在今年的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小馬哥提到的VR版微信,或者是一個新的方向。
除了以上提到的火爆全網的熟人社交,生人社交也同樣值得一提,江湖人稱“**神器”的陌陌,相親交友的爆款探探;職場吐槽交流的脈脈;音樂社交的網易雲、唱吧等等。
各種型別,各種形態,不同場景,針對不同人群,種類繁多的交流溝通方式,正式宣告百花齊放的社交時代鐘聲敲響。小渡還不知道,未來的中國social社交將走向何處,還會誕生怎樣的產品來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但這一切都值得期待。
正如狄更斯雙城記裡寫到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社會資訊的多元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步沒踩穩就會被潮流裹挾再無翻身之地。
這是希望之春,每天都有令人振奮的新科技釋出,這是失望之冬,曾經的灌水、偷菜、老同學都已漸行漸遠,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誰也不能阻擋歷史的車輪挺進,但至少我們還能拼盡全力奔跑去換一個未來。
本文轉自渡一教育公眾號D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