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設計---柳冠中

設計---柳冠中

 

收益匪淺~

整理完,想起了一句話,一切都是有聯絡的,好像忘了這句話似的,謹記!

tips:

1.觀念問題---觀念一變天地寬

2.元素在系統中產生,這個世界是系統的,系統和機制

3.追求的是home,而不是house

4.關注最本質的

5.有工業,沒有工業化

6.牌和品,第一口(餓,狼吞虎嚥),第二口(肉?),第三口(減肥,素)

7.設計不是商業,商業在鼓吹影響我們的思想,去打造他們讓我們產生的共識(共識的可怕力量)

8.不只有奢華美,還有樸素美。

9.我們腦子裡淨想什麼了?被考試折磨的肝腸寸斷(戴建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批判性思維

10.都是眼前的東西(反例)

11.服務設計,關注的是目的---車子多了,就能解決交通出行問題嗎?

12.設計背後是生產關係,設計給技術出難題

13.華為,需求,排列組合

14.隨機應變---手工藝思維

15.另闢蹊徑---彎道超車

16.它怎麼出現的,一定是為了解決問題

17.文化-空間;空間地理的限制

18.文字,傳達資訊

19.外國都在探索未來

20.傳統是創造出來的

 


 

ps:以下文字轉自造就,無商業目的,僅做交流,若侵聯刪

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在這兒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設計是第三種智慧”,(第一智慧是科學,第二智慧是藝術),這是我五六年前提出來的,這是一個客氣的說法,其實設計才是第一智慧。

設計,是最靠近人類社會核心的東西,是為人類社會而生的。科學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藝術追求的都是極致,都是自我的表現,設計和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是最大的區別在於: 

藝術關注的是浪花掀起的彩虹,而設計關注的是海平面是不是提升了。

中國“制”還是中國“造”?

 

他們說,“中國製造”現在排老二,而且很快變老大,但是,這個“制”其實不是中國的“制”。

 什麼是“制”?——是標準、規範、流程。

在中國,這些都是靠引進的。中國80%的中小企業,有自己開發創造的技術嗎?沒有,都是引進的。咱們中國還處於製造業的第三梯隊,咱們千萬不能迷,心裡必須清楚。

我們說要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這個方向絕對沒錯,但是,首先,怎麼從加工型的製造,轉向我們獨立自主的製造,這一步要邁出去。

1981年我到德國斯圖加特參觀汽車城。一進賓士工廠我嚇一跳,從總司辦到標準辦公室,到車間主任,到下面流水線的每一個工段,都有一個黑頭髮的黃種人。我說中國人真了不起,一問才知道,他們是從日本豐田公司來的。

豐田的老闆拿錢說服賓士接受他的三年計劃,一年派一百個員工來賓士實習,從公司高層到車間操作工搭成梯隊,每年換一輪,三年三百個。

我1987年又去,到那兒一看,我說日本人怎麼不走了?一問,這回是韓國現代公司的。那我們中國的汽車公司呢? 

我們不是沒錢,是觀念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設計,關注的都是精英元素,而不是系統。可是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元素,元素都在系統裡誕生。 

​我們中國的製造業現在到底是什麼形態?我們有了工業,我們並沒有完成工業化。 

所以我們必須要關注系統和機制,這是我們轉型的關鍵,我們要走向世界,要有中國方案,而不是僅僅靠引進。

我1949年上小學,跟著我們新中國一塊兒成長的,我聽到的話都是,“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1957年建成的解放牌長春汽車廠,頭一年的產量就超過全日本的卡車總產量,了不得吧?

可是,到了1987年,還是解放牌,還是四噸半,還是那個軸距,我們拉機器是它,拉糧食是它,拉棉花是它,拉人還是它。

後來才知道,我們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我們引進了蘇聯老大哥給的這條生產線,人家是二戰時候拉炮的車,打仗拉炮,要的就是轉移陣地方便,不能太大,不能太長,但是牽引力要大,我們幹了三十年汽車,我們產量高了,我們質量提升了,但不明白汽車是什麼。 

中國車是什麼,是漂亮的廣告畫面,一家人出去旅遊,可愛溫馨,我們光沉浸在這種視覺享受。可是你知道嗎?馬達,變速箱,底盤……這些核心零件全都是進口的。 

中國燃氣公司在三年前有了自己的三個內燃機專利,我們當然很高興,終於有中國的“心臟”了。但是我們一去參觀,心裡又涼了半截。

整個現代化車間,清一色的德國流水線,德國裝置、德國工具、德國制,他們自己說:“我們中國人很聰明,能發明也能創新,但是沒有這個德國製造平臺,做不出來。” 

時尚都是短命鬼

朱光潛說:美的東西是沒有功利的。

咱們設計講究真善美,你不真,你就不可能善;你不真,你不善,那就不是美。

而美講究什麼?不要有功利。而這個世界不講功利嗎?

到處在講功利! 

這是五年前的資料,每一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耗費的能源是日本的11倍多,是西歐的7倍多。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交易額火箭般地飆升,不知道浪費了多少資源,實際上這是在犯罪,這是在腐蝕我們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

2010年Gucci在清華美院展覽室辦時裝釋出會,20分鐘的表演,一個禮拜裝修,八百萬扔進去了,20分鐘以後拆掉。這種事情在世界上天天發生,中國的車展,全世界的車展,花的錢幾百倍於這個。

現在講的“美”是越大越美,越奢越美,越多越美,事實上那是感官上的刺激,是商業語言,不是設計。 

而我們把感官的刺激當作美,把時尚當作設計,追求短平快,只看眼前利益。

什麼叫時尚?只有短命鬼才叫時尚。越短命,越時尚。

iPhone不錯吧,4,4S,5,5S,6,6S,7,7PLUS,8,X……掙錢吧,掏錢吧,這個世界浪費了多少資源? 

所以設計是什麼,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酷的,時尚的,炫的,設計是背後的勞動,是生產關係,不是生產力,它是關係的調整。

工業革命之所以誕生,就是因為調整了生產關係。工業革命帶來的是機器大生產,在生產之前,我們必須把一個產品的生命流程都先想好。

一個杯子,在工廠裡叫產品,在商場上叫商品,還是這個杯子,到家裡邊叫用品,到垃圾堆叫廢品,設計在這四個“品”當中,要解決製造、流通、使用、回收等等問題。

設計是一個創造行為,但是目的不是發財,不是房子車子票子。是什麼?是更為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搞品牌競爭,每一個企業都做品牌,這可能嗎?你做一個品牌計劃,沒有百八十萬行嗎?每個企業都拿百八十萬去做品牌,浪費了多少資源?

“品”沒有,光做“牌”,都在追求表面的東西。大家要品牌可以理解,但它不等於是品牌運動,你名字可以起得好點,但你得培育它,對不對?這是中國的怪現象,濫竽充數,我們現在很多品牌不就是濫竽充數嗎?

設計不是生意

我們必須清醒設計到底是什麼,設計不是business。而我們現在成天講商業模式,你說一個設計師整天講business,是不是笑話?人家還會尊重你嗎?絕對不尊重你,你沒有你的觀點,你的邏輯。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牆,咱們搞設計、搞室內的、搞裝修的都說牆,牆不是設計的語言,牆是消費者跟商人、跟工程隊的語言,我們設計師腦子裡沒牆,你要有牆就沒法創新了。

我們的設計之所以徘徊不前,就是因為我們腦子裡有個牆。我們腦子裡應該是什麼,什麼都沒有,牆什麼都不是,什麼都可以是牆,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牆。

這張圖更說明問題,我們習慣於左邊,廣東的魚好吃,就把廣東的魚引到北京,馬上就能吃到了,但是過個兩三年就退化了;而右邊則要研究廣東魚的DNA是什麼,適合它的水土、溫度、魚食是什麼,氣溫多高,我到北京來培養自己的魚。

所以大家看有沒有這個規律,從我們解放後,包括改革開放以後,凡是我們引進的,我們基本停滯在引進的水平上,凡是外國人不給我們的,我們都走出來了,甚至走到世界的前列。 

這說明什麼?大家都懶,都願意憑眼睛感官,我有了柺棍,我幹嗎費那個勁?真正不給你了,反倒逼出來了。我們成天在琢磨外觀,造型,色彩,那都是第二步的事兒,因為我們是引進的,所以我們只關注設計的後半段,而前半段最重要。

水,長江水,黃河水,同出三江源,為什麼黃河變黃湯,冬天結冰?為什麼長江變急流瀑布,到下游變成湖泊跟沼澤?是水不一樣嗎?是氣候不一樣,是地勢不一樣。

H₂O,零度以下是固體,一百度以上是氣體,常溫下是液體,什麼原因,是水的問題嗎?是外因。而設計主要是研究實事求是地、適應性地解決問題。

八六年、八七年我們給華為做設計,任老闆請客吃飯,他躊躇滿志地說:“我們華為連工人都大學生了,全國學通訊技術的碩士生,博士生,90%~95%都被我攬過來了,英法美德日的通訊技術,我該引進都引進了,我們現在也有錢,我們也有開發隊伍,我們下一步要幹什麼,做什麼,要引進嗎?沒得可引進了。”

我說,任老闆,你幹嘛還要引進啊,你既然連技術也有,你找你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做點最簡單的知識分子的工作,研究一下都是什麼人需要通訊,要什麼樣的通訊,動動腦筋去做分類。

再看看一個人的通訊需求被哪些外因限制了,你的技術有沒有解決辦法,你一排列組合出來會發現,美國的技術,英國的技術不一定能解決中國人的需求。

我第二天就把這個圖發給任正非了,我相信華為接受了這個思想。

我們中國人怎麼就不行了?為什麼總要跟著外國人的屁股走?我們中國人的問題在於觀念。

通訊需求是共通的,都是人,對不對?那麼外因限制要交給技術人員去攻克,我們要給技術出題目,不是跟著技術走,這才是設計的語言,設計的邏輯,但我們沒有。

1999年,上個世紀末,日本開了一個亞太國際設計會議,松下洗衣機設計部長,在大談二十一世紀松下洗衣機的技術有多牛,講得天花亂墜,接著主持人問:“柳先生,你講講中國二十一世紀洗衣機怎麼樣?”

我說:“中國二十一世紀要淘汰洗衣機。”

底下全都愣了。我說你們愛乾淨,你算一算,你們日本人洗衣機利用率有多高,算了半天不到10%,我說難道為了那5~7%,你要搞這麼多高科技,要浪費,汙染這麼多淡水?我說中國人絕對不能幹這種傻事啊。

所以我們要解決的,不是洗衣機的問題,是中國人衣服乾淨的問題。

我們現在企業多數都沒有這種想法,都在那兒鑽產品,現在不是產品經濟的問題,是個產業經濟的問題,產業到底怎麼創新。產品不是目的,服務才是目的。汽車,你算算汽車的利用率是多少,百分之六七十躺在那兒了。 

我們要的是交通、出行,不是要車,我們13億人都要車的話,那沒法不汙染,沒法不堵車。我們必須另闢蹊徑,不是彎道超越,而是換道超越。 

我們必須要轉換觀念,能用就行,不一定要佔有。我們中國十幾億人,發展不平衡,我們必須提倡這個,而不是都去鑽研什麼時尚,那樣的話中國就完了!

在這樣的一個競爭態勢下,你說我們怎麼辦?我們不能像祖先犯過的錯誤一樣。我們發明了火藥,我們做焰火,做鞭炮,外國人做武器來打我們,這個教訓還不夠嗎?

所以不能把設計當做生意,這是戰略,我們要創造。

傳統也是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創造出來的,昨天對今天來說,昨天是傳統,那麼對明天來說,今天也是傳統,所以我們今天必須創造。

“智”、“慧”,這是中國人的哲學,但這不是一回事兒,是兩回事兒。“智”是抖機靈,急中生智,小聰明,鑽空子,擦邊球,這些中國人都有。

我們需要的是“慧”,慧是什麼?節制,反思,定力。定要不要鑽空子,要不要耍小聰明。

我們考慮的不應該只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國家,我們還要考慮整個世界發展的命運,這是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