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之資本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之資本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

讀者 思想 值交換 地理 問題 中華民族 性問題 不同 缺失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之資本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
回到本書的核心,金融的邏輯,首先是開篇,借古論今,中西對照,講述金融的核心概念,對金融做出定義和理解,認為金融就是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的價值交換。然後以中國和歐美的經濟發展史、金融發展史為主要論據,論證了如下的一些觀點:1、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在生產物質的基礎上,必然會存在不同時空的價值交換;2、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有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制度來保障這種跨越時空的價值交換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風險;3、越發達的社會中,價值交換的數值、地理範圍、時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種先進的文化制度來保障。中國以“孝道”和“三綱五常”為特征的傳統儒家思想,實質上是一種適應於農業社會的文化制度,這一思想曾經有它的歷史貢獻,比如世界最早的貨幣出現在中國的宋朝,但是在已經開始建立市場經濟的現代中國,這一思想已經是應該被擯棄的;4、起源於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制度,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重視商法、民事法,在此基礎上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先後出現了股票、證券等新型的金融形式;5、英國的金融創新,推動了這個老帝國在當年的興起,美國的進一步金融創新,又推動了這一新帝國近代以來的崛起;而且美國的金融和經濟制度、甚至文化政治制度都是當今世界上先進文化的代表,那麽,以上觀點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要大力發展金融經濟,否則會使經濟結構扭曲,最終帶來經濟困難甚至危機。而這些觀點所表達金融的邏輯綜合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大邏輯:
一、資本的邏輯。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國家分成兩組:一組是國庫深藏萬寶的國家,中國明朝國庫藏銀1250萬兩,印度國庫藏金6200萬塊,土耳其帝國藏金1600萬塊,日本朝廷存金1030萬塊;另一組是負債累累的國家,像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400年過去了,哪組國家發展得更好?當年國庫藏金萬貫的國家,除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變命運外,其他國家迄今仍是發展中國家,而當時負債累累的卻是今天的發達國家。作者據此得出一個結論:資本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技術分享圖片

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資本化就是把未來的錢通過證券化的方式轉化為今天的資本,用於當前的生產生活開支。陳教授認為,從英美等國家的發展歷史看,成功的原因主要不是對外掠奪,而是資本化發展與金融創新的結果。這是一個與國內傳統認識有較大出入的觀點。應該看到,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之所以“錢”越來越多,主要也是資本化改革的結果。但要註意一種現象:西方國家往往是政府窮得很,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滋潤;而當前的中國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錢,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日子卻是過得緊巴巴。因此,中國在資本化發展與金融創新的道路還有很長的要走。
二、市場的邏輯。通過對儒家思想的分析,中國人以前很多在友情名義下所從事的“經濟活動”被一一市場化。幾千年來,中國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在傳統中國社會裏,血緣是家族、親情內部利益交換的信用基礎,儒家的“三綱五常”名分等級秩序是信用交易的具體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個人未來生活安全保障體系。所謂“養子防老”便是大家最熟知的明證。讀書筆記怎麽寫

但是這種靠血緣、親情實現的隱性金融交易慢慢走向了以顯性交易形式的金融市場,主要來於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人口流動增加,由血緣、親情關系提供的經濟保障和養老越來越不可靠,正式的金融交易產品必定應運而生;第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單純的家庭家族養老無法勝任,上有老下有小的獨生子女承擔不了重負,以血緣為基礎的保障體系效果越來越低。因此一種基於金融市場和法治的體系最終取代傳統家庭和儒家文化的體系,將是歷史的必然。
三創新的邏輯。作者在書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國的次貸危機。從媒體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國經濟與社會已進入“水深火熱”之中,但從實際的美國社會生活看,都難以感受到或者看到這種危機。也就是說,危機主要還是集中在金融證券市場和信貸市場,對多數美國人的生活影響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機的起因時,多數人都將矛頭指向了金融創新。作者承認層出不窮的創新帶來了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但這是金融創新的過錯嗎?作者給予了否定,並認為危機之後美國的消費驅動模式不會終結,相反中國的經濟增長也要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關於金融創新,作者認為美國和中國的情況代表了兩個極端。在美國,金融創新可以說是完全放開的,出了問題再說,沒出問題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國則是,如果沒有政府批準,任何創新都不行。美國允許自由的金融創新,當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恰恰是通過出現問題,才知道什麽地方應該要有監管。中國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沒有什麽代價,實際上這個代價在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千萬不要因為美國金融創新出了問題,就認為我們不放開金融創新的做法是對的。如果說,美國金融的問題是創新過度帶來的,那麽中國金融可能恰恰是創新不足的問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為躲過了一次金融危機而暗自高興。陳誌武教授把金融問題進行模型化、計量化、復雜化,小眾化,為讀者勾勒出一個清晰的金融邏輯。讀來不至於生澀難懂,他用更多的筆觸討論中國現在為什麽有錢,以及中國有了錢但是許多人並不感到富有,他運用現代金融學理論,詳盡地分析了這是“藏富於國”還是“藏富於民”的問題。他還通過探討中國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中國股市究竟是怎麽回事,以及將美國次貸危機引以為鑒來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合上這本書,許多觀點在我的腦海裏激蕩。長久以來,勤儉節約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被炎黃子孫們津津樂道,國家財富的無限增加曾經是這個古老民族的輝煌,可是,由於財富與資本之間的轉化渠道不暢,我們的祖輩失去了利用積累資本持續發展繼續超越其他民族的機會。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財富轉化為資本的主要中介--資本市場直到20世紀初期才在中國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比西方國家慢了整整幾個世紀。作者把這一切歸結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儒家的三綱五常,孔孟之道、中庸之道等對國人個性的壓抑,過分強調集體主義而忽視了個人需求的滿足,最終導致政治體制變革緩慢,民主政治無法真正確立,法制進程停滯不前。這些形成良性發展資本市場必要條件的缺失導致經濟的發展缺乏源源不斷的動力。黨的十八以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堅定有力,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加速推進,一系列困擾和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問題,必將逐步得到解決。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之資本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