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什麼30歲的工程師容易跳槽?

為什麼30歲的工程師容易跳槽?

為什麼在中國,年齡總會成為程式設計師們繞不過去的尖銳話題?

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你才分辨得出什麼是你的光芒。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明白誰是你的貴人。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青春不迷茫》

  前段時間有位讀者聯絡我,提出了他的問題:“為什麼我想跳槽,而且願望非常強烈,但是我又說不清楚為什麼想換工作,說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他 30 歲。一位同事,前幾天和我一起開會,會後午餐時我們也聊起了工作,她對領導不滿意、對現狀不滿意,總之,已經有很多不滿意了,有了離職的想法,今年她虛歲 30。

  討論話題之前,我想先說一點自己的看法。微信上有文章列舉馬雲對於員工離職原因的評價,說得非常簡單,只有兩個原因,1、錢,沒給到位;2、心,委屈了。無論這些話是不是馬大爺說的,我勸大家不要花很多時間看網上的片段式文章,對於你的知識體系構建沒有好處,還是需要按照科學研究方法論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因為人本身是非常複雜的,一個人也可能存在幾種性格,多多深入思考、獨立思考,才能真正進步。

  由於這個話題關心的人群較廣,所以我當時回覆了這位讀者,我希望能寫一篇文章作出詳細回覆。真的動筆後,我又有點疑惑了,為什麼是 30 歲,而不是 25 或 40 歲?由於這點疑惑,讓我遲遲沒有下筆,直到這幾天我去了趟新加坡。這次去新加坡,故地重遊,自然要和老同事吃個飯,其中一位大哥 40 歲了,和我聊了很多,讓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勝負已定,現在是 NBA 比賽裡的垃圾時間。有沒有你,沒人在乎,至於你能幹到什麼時候,已經不重要了,能幹一天是一天,不讓幹了,後面怎麼辦,根本不知道”,這是他的原話。

  新加坡的 IT 行業正在受到印度的強烈衝擊,每年都有很多崗位被轉移到印度,畢竟印度的成本很低,新加坡一位工程師的薪水抵得上印度的 3-4 位工程師,從價效比上對比兩者,他已經沒有了任何優勢,尤其還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40 歲,人到中年,無論在哪個國家,確實都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年齡,沒有站在一定級別,這個歲數讓人感覺未來很迷茫,而你的上級,也似乎已經在把你排除在了重點培養物件範圍裡,轉而培養哪些比你小几歲的工程師。所以,我有了答案,正是由於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擔憂,比如對於自己 40 歲時的擔憂,造成了 30 歲的工程師陷入糾結、迷茫,也就出現了 30 歲的工程師容易跳槽的情況。

  回到我們的話題。我觀察了一下身邊的工程師,確實是 30 上下的人比較容易跳槽,除了前面列舉的籠統原因以外,我相信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每個人的原因可能都會不同,但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主要因素包括年齡、迷茫、經驗、物質、現狀、技術領導力、自由、安逸、外界評價、外界宣傳等等,我逐一列出:

  年齡適中

  去年我的一位同事離職了,去了某通訊大廠,離職前我問他,為什麼要走?你可有大把的股票沒有解禁,再等兩年不行嗎?他的回答是,再等幾年就老了,怕走不了啦。也真湊巧,去年他離職的時候剛好 30 歲。身處 IT 行業,很多情況下你的收入不是隨著年齡而保持增長的,一定會有拐點,只不過每個人的拐點出現的時間點不一樣罷了。目前來看,對於 30 歲左右的人,想要找個滿意的工作是非常容易的,幾乎所有公司都喜歡招這個年齡的人,再大幾歲,35 或 40 歲,那對應的招聘崗位就不太會是普通工程師了,這個話題我們後續在其他話題裡討論。

  30 歲,正是工程師體力最旺盛的年紀,做事已經趨於沉穩,技術能力達到要求的年齡,為人處世能力也有所積累,這些符合對於資深工程師的定位和要求,因此,我說年齡適中。這裡稍稍要說明一下情況,在中國,確實 30 歲適中,但是在美國,從現有的勞動力情況、IT 崗位需求來看,這個年齡可以是一個較大的範圍,比如 30-45 歲,情況有些不同。

  足夠迷茫

  為什麼叫足夠迷茫?我的理解是人很容易迷茫,可能每隔 1、2 年就有迷茫一段時間。30 歲,工作差不多 4-5 年了,幾次迷茫下來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勢必需要大規模地發洩一次,而換個環境是發洩的最直接手段。這裡分為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會迷茫,二是為什麼會積累迷茫。先說第一點,人對於時間的不確定,導致了迷茫的出現,你不知道未來什麼時間點,你會做什麼事,你無法掌控。想要避免迷茫,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目標,不要懷疑自己的未來,要堅信時間是站在你這一邊的。再說第二點,足夠迷茫是由於每一次迷茫時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而是讓問題暫時平息了,或者你的生活中沒有好的老師、夥伴,能夠在你需要的時候站在你身後,引導你、開導你,導致一次次地迷茫後,你決定出去走走。

  迷茫期其實和年齡無關,30 歲會迷茫,40 歲也會迷茫,甚至有人到老到死都會迷茫。迷茫期對應的是一個長久的思考過程,當你注意到了,就開始進入迷茫期。在迷茫期,你需要做很多思考,直到有一天,你悟出一些感悟後,而那個感悟就是你回答你迷茫的問題後,你就算走出了迷茫期。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了“程式設計師鼓勵師”這個崗位,會不會是為了解決程式設計師們的迷茫?派一些身材 hot 的小姑娘過來開導?也許吧。

  經驗積累

  正如前面提到的,30 歲的時候你有 4,5 年工作經驗了。在 20 多歲剛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扮演的是一個候補隊員的角色,甚至可能連候補隊員都不是,只是一個足球愛好者。到了 30 歲,你就混成了一個候補球員,甚至時不時可以出現在主力陣容當中,因此你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機會,而現在科技行業迅猛發展,對於一位想做事,又有經驗的工程師來說,找一個滿意的工程師工作,應該不難。企業想要應對這一點,確實需要想很多辦法,解決工程師們隨著經驗積累之後的上升瓶頸問題,也許大家都很強,但是沒有了上升通道,就一定會有人主動或者被動地退出。我想起了當年維埃裡從尤文圖斯出走去西甲的時候,報紙說一條巨龍即將升起,說的就是這類情況吧。

  物質壓力

  我的一位同事,老婆忽然懷孕後,他失眠了好幾天。為什麼會失眠?因為他沒有房子,沒有太多存款,孩子的意外來臨讓他從二人世界的男孩,一夜間成了需要負重前進的男人,壓力接踵而至。物質壓力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各大城市的房價的不斷上漲,驅使年輕人快速賺錢。他們沒有辦法任時間流失,我們也沒有辦法任工資上漲,我們這些技術團隊管理者,能夠做的是在績效考核時保持公正,讓做事的人能夠儘可能多地獲得利益,我的態度一直是“我不關心你是否有錢,即便你富可敵國,你做得好,應該給你的獎金還是要給,一分都不能少。即便你窮困潦倒,你做得不好,一分都不能多給。你做得很好,同時經濟上也很困難,那我會盡最大可能向你傾向”。

  杭州這幾年不斷出臺的應屆畢業生補貼專案,也是為了解決大家的物質壓力。精神壓力會受到物質壓力影響,而物質壓力基本不受精神壓力影響。最後說一句,當代社會,物質壓力總會有個範圍內的容納點(少數極端情況除外),而精神壓力是無上限的。

  不滿現狀

  30 歲的工程師,一般來說處在團隊裡核心成員的位置,是工作的主力,上有經理,下有小弟,這麼個狀態。作為主力,他們是最忙碌的人,也需要不斷面對新老問題,因此他們會希望能夠得到領導的直接支援,而領導如果給不了這樣的幫助,你就會產生對他的不滿。這一因素其實是所有除了物質以外因素裡最常見的,因為不滿,所以感覺自己遇到了瓶頸。我想給你的建議是,靜下來想一想,你現在遇到的問題,首先有沒有和領導溝通,然後是不是換一個環境就可以解決當前的不滿了?如果新的環境,遇到的領導還是現在這個風格的,怎麼辦?想清楚以後再行動,主動去解決當前問題,比將不滿全部推卸到別人身上,更有作用。我相信事在人為這個詞,自己希望突破的技術瓶頸、業務瓶頸,其實都可以通過和領導的溝通,自己的努力,所達到。

  缺乏被技術領導

  這裡沒有打錯字,確實是“被領導”。為什麼是被領導也成為了理由之一?因為程式設計師本身是很人類中比較奇怪的那一類人,他們的個性有點像貓,不是那麼確定的性格,有點古怪。從工作方面來看,這些人比較喜歡跟著有技術領導力的領導幹活,只有感覺對方比自己強,並且對方還尊重自己,他們才會從內心去尊重這些領導,願意留下來一起幹活。有朋友和我講過,團隊空降了一位領導,當天團隊內幾位骨幹就發離職信了,一點不給新來的領導面子,這就是工程師們的性格。有些人喜歡用情商高低評判這類事情,但是我覺得其實這並不是全部,它與工程師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當時的心態、技術能力等都是直接相關的。我也曾經因為這個原因和領導發生過沖突,後來想明白了,大家只是目標不一樣罷了。

  渴望自由

  30 歲這個年紀,一般來說還沒有達到財務自由,所以這裡我所說的自由分為精神自由和物質自由。我先說說精神上的自由,更多的是說人在一個環境待久後,可能會感覺壓抑,也可能會覺得單一,渴望能夠出去看看別樣的世界。工程師的性格大多比較內向,在沉悶的環境下待久了,難免會渴求內心深處的那份自由,或者說是不斷給予自我暗示的自由,以及對於自己的界定。於是會想如果可以在家工作,每個月繼續賺著那 1、2 萬塊錢,如果能這樣多好啊,多爽、多自由。那你要反問自己,如果真的辭職回家了,你是否真的能保持現在的收入?

  人的自由,更多的是在能力基礎上的自由,因為有了技術能力的支撐,你知道去哪裡都能幹下去,不用對老闆無底線地奉承、屈服,所以真正的自由是內心的,而不是身體在何處。再來看看物質自由,我的一位朋友跳槽去了創業公司,他的理由是隻有那樣才有可能將來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在一家穩定的公司,大家都懂的,穩定也就意味著不容易出現財務爆發的可能性,而渴望物質自由的人,對這一點是不滿的。

  逃離安逸

  我記得我 30 歲的時候,想要離開那家公司,並不是待遇不好,而是因為沒什麼事情可以做,領導為了挽留我,和我說:“你只要不走,隨便你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隨便你上班幹什麼”。謝謝領導對我的賞識,但我不喜歡安逸,我喜歡做事有衝勁。30 歲這個年紀,你有時間、有未來、有理想、有健康的身體,你不怕失敗,你可以做無數次的嘗試,等待最後那一次的成功。現實中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體制內的幹部,前期一直很順利地在體制內成長,人道中年後忽然走出舒適區,走入企業進一步鍛鍊自己的規劃,這種行為不是一般人可以模仿的,能夠成功的人,他們一般都具有很強工作能力基礎上的職業規劃,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外界評價

  快樂的感覺是一種自我體驗,當然,也要有社會的評價。如果你自己的體驗和社會的評價能平衡,那你的快樂分值就會比較高。比如,你認為自己很牛,大家也吹捧你很牛,這就說明你的自我體驗和社會對你的評價是一致的。

  一位朋友從小在最好的學校讀書,浙大竺可楨學院畢業後去了新加坡工作,工作幾年後依然做著普通工程師工作,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夠,而是確實沒有上升空間。對比同學,一個個留在國內的,不是升到了管理層,就是自己開公司了,準備上市了,或者獲得了天使輪,總之,各個都很光鮮。反觀自己,當年的學霸,Title 還是“Engineer”,這對他來說,是恥辱。我覺得適度的比較是可以的,但是要避免過於關注外界評價。人生其實是非常公平的,在每個階段,你得到的快樂大多來自於自我的評價和社會的評價。極度愛慕虛榮的人內心是極其虛弱的,自我評價系統很弱,完全靠社會對虛榮的評價系統來支撐自己。

  外界宣傳

  記得是這個月看到微信上朋友轉發的一篇文章,上面有一句話特別醒目“沒有哪個公司會用 30 歲以上的人做中層”,千萬別信。這類文章網上很多,相信確實有一些行業是這樣的,但絕不可能是科技相關的行業,科技本身的複雜性較大,變化也較快,產品、技術很多相關知識是需要積累的,大學一畢業就已經掌握了別人十幾年或者更長時間所積累的能力,幾乎不可能。這種誤導式的宣傳,加劇了年輕人的不安,它們在製造浮躁和負能量。你需要做的是,認準自己的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技術積累方向,做好每一天的積累,少看朋友圈的軟文,慢慢來,別急。

  寫在最後

  從上面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很多人離職並不一定是在物質驅動下進行的,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後續的發展,對於未來存在迷茫或者恐慌,也可能是太清楚自己當前的能力和現狀了,希望能有所突破,所以就換個環境試試。對於除了金錢以外的原因,我覺得每個人在做出決定之前,可以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去了新的公司,或者自己創業,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回答非常肯定,那麼你當然應該走,如果不是,那你首先要解決的是這個問題,而不是換一個工作,這種狀態下的換工作,僅僅是在逃避現狀,而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對於技術團隊的管理者來說,其實我們今天討論的各個原因,歸納起來就是內因和外因,做好對員工的內因和外因管理,他就會留下來。

  分析了這麼多,我想闡述的其實是,並不是說 30 歲容易跳槽,這個年齡可能各個國家情況不一樣,這是由勞動力、行業技能等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我們唯有保持自己的持續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眼界,我們才能避免出現 30 歲、40 歲,或者 50 歲時頻繁跳槽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