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阿里雲ET大腦 ——阿里雲機器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詳解數字驅動的智慧之路
9月18日,阿里雲MVP全球閉門會上,阿里雲機器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做了《數字驅動的智慧之路》的專題分享,內容涉及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農業大腦等精彩內容。
本篇文章為閔萬里現場發言的整理,內有大量技術乾貨,不容錯過。
智慧從哪裡來?人的智慧來自大腦,產業的智慧來自於ET大腦。ET大腦很簡單,就是挖掘資料新能源的價值。資料能源和傳統能源有本質的區別,傳統能源,例如石油,是不可再生的,中東的石油用一桶少一桶。而資料能源是通貨膨脹型,資料的價值如無法快速挖掘出來,就會急劇貶值。如何在資料通貨膨脹的年代把價值瞬時產生出來,這正是我們做的事情。
資料是驅動智慧未來的新能源
幾百年前,先人已經在考慮面對海量資料如何做快速推理。從1713到1973,前後兩百年的程序中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對資料的分析由表及裡,人們不停地從海量資料裡尋找模型,不斷提升從公式解析現象背後本質的能力。隨著資料分析與應用的深入,資料的計算量也隨之暴漲,藉助雲端計算能力,資料的價值終於實現被快速挖掘,實時計算。
到哪裡去實現資料與垂直場景結合而釋放出巨大的產業價值?答案就是——“資料密集產業”。
城市就是典型的資料密集型場景。每一個城市裡的感測器時時刻刻都有資料產生,有資料的地方就有DT的機會,有痛點可解。
ET大腦實現了由“感”到“動”的“知行合一”。感而不動非常可惜,在計算能力不足的時候,雖然部署了大量的感測器,但是感測器感知到的資訊卻無法被計算分析,只能感知而無法形成決策;今天有資料計算能力之後,資料可以呈現為AI(Actionable Insight,可執行的洞見),可以將感知到的資訊,基於智慧的大腦,分析以形成決策、行動,實現知行合一的閉環。
怎麼來做智慧呢?有大視野才能有大智慧,在任何端上的智慧只是區域性智慧,只是一個端,而城市大腦是在天上看全域性,實現全網、全量的全域性智慧。
城市大腦是走大資料之路,不是走大邊緣之路,不是賣硬體的盒子,我們提供的是智慧的能力、計算的能力,資料越多,智慧越多,價值越多。
ET城市大腦:基於城市資料資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
建設智慧城市,從城市基因解析做起。為什麼我們要做這麼底層的事情?就像給人看病,基因測序可以作為很多遺傳病的診斷治療的重要輸入。同樣,對城市而言,如何用資料的手段進行城市數字化基礎的解構是非常重要而又基礎的問題。阿里雲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推出的城市基因庫,構建數字孿生城市,在雲平臺上對城市的結構進行數字化的演繹,實現城市規劃、城市治理的閉環。
舉個例子,在某一條最繁忙的城市道路,要實現交通訊號燈的實時聯動,非常複雜。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一年前就實現把杭州救護車的通行時間壓縮了一半,當救護車到路口前時,訊號燈就提前變綠,好像前面有人開道,實現一路暢通。從120接警到救護車出車規劃路線,到精準到秒預測每個路口到達時間,再將時間同步到訊號燈系統,預測訊號燈前排隊車輛規模,並實現提前清空,當救護車到達的時候就變綠了。整個過程需要高度的協同,秒級下發行動方案,難度可想而知。
目前,ET城市大腦已經在杭州、蘇州、吉隆坡等多個城市落地,給城市帶來改變。當我向德國宇航局講述馬來西亞吉隆坡城市大腦案例時,他們覺得之所以能在中國實現這樣的創舉,是因為國內有這樣的創新土壤。同時,我們有足夠的資料和資料密度,人口密度等於資料密度,資料密度等價於價值密度。
今天我們開放了ET城市大腦。任何一個有技術開發能力的工程師、公司都可以成為ET城市大腦開放平臺上的創作者,我們提供的是城市資料庫、城市中臺和計算能力,還有人工智慧的建模平臺,我們可以協同做出更多超過剛才救護車更好的應用。當前我們做的應用只是冰山一角,證明了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就是大資料中臺、雲端計算演算法以及資料結合的時候有可能產生不可估量的化學反應。我想這可能是我想傳達的最重要的一個資訊:ET城市大腦不只是阿里雲度獨家在做,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開發者一起,在上面做更多的創新應用。
ET工業大腦:為企業創造“真金白銀”的效益
工業也是一樣,資料密集的地方就有阿里雲的機會。所以我們做了一件事,把生產線上所有的資料實時連結在一個大腦上,做中央指揮控制,實時反饋。
為什麼要這樣做?大家聽過一個故事,改革開放時候進口的生產線,出現問題都要找德國工程師,因為他懂產線背後的祕密。德國工程師只賣給我們生產線,頂多只有生產手冊,從來沒有說產線上工作的幾個工人之間如何協調、前一個環節的工人犯錯了後面的工人該怎麼改以保障最終的生產能夠平穩進行。好像是給了我們一把倚天劍,卻hold不住,行走江湖還要求別人。今天ET工業大腦就是把所有歷史上的生產資料嫁接在一起,全量分析之後會發現各種引數之間存在定量的關係。這些定量的關係,老師傅也都沒有發現,因為老師傅一輩子能看到的樣本就那麼多,而這個ET工業大腦就像Alpha Go下棋一樣,一夜之間把所有的機器引數全部學習一遍。它每天都在不斷學習新東西,大家可以看上面PPT裡雙向的黃色箭頭,它是與時俱進,不會衰老,因為資料越多,越是見多識廣。
這些都是產業當中真刀真槍做出來的案例。從來不懂工業的人在短短几個月當中就做到了這樣的效果,如果在座的各位剛好在這個行業,有專業知識,又有同樣的平臺,可能比我們做得更好。所以,今天我們用這幾個百分比,第一,證明資料智慧路徑可行;第二,證明我們平臺是有潛力的,沒有專業知識的人都可以做,有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的人可能做得更好。
同樣的道理,ET工業大腦平臺也開放了。8月1日的時候我們舉辦了釋出會,ET工業大腦全面開放,從資料接入到演算法接入,再到應用接入,全線對接生態夥伴,夥伴們可以自帶演算法,也可以自己封裝應用,或者對工業感測器非常瞭解,可以自己採資料。
阿里雲今天做的就是走了第一步、第二步之後是交接棒。這就像4×100米的賽跑,我們做了第一棒之後看到了希望,把第二棒傳遞給更多的開發者,請大家能夠再接力,把效應放大。
ET農業大腦:千畝千面,精準農業
下面我來講講ET農業大腦。雲平臺、大資料中臺、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加上客戶的資料在一起,我們可以做到每一畝施肥多少、灌溉多少都是個性化定製。淘寶是“千人千面”,今天是“千畝千面”,就是把一塊土地分為很多的網格,每個網格的灌溉都不一樣。天上下來的雨水不均勻,土壤的溼度、酸鹼度和土壤的肥沃程度不一樣,今天我們能夠做到“千畝千面”,精準農業,而且做到實時反饋調整。
目前,產業AI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均實現成功落地。ET城市大腦被選定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任何開發者都可基於開發平臺定製應用,賦能更廣泛的使用者。
生態開放要落到實處,我們要做的絕不僅僅是向生態夥伴提供產品白皮書,而是有人手把手的教。阿里雲組織了ET大腦特訓營,邀請報名的開發者們到杭州,從最開始的資料接入、資料加工ETL,到平臺上做演算法開發,再到做應用層,全鏈路手把手培訓,確保培訓者達到可以上崗的水平。目前已有800多學員通過了培訓並認證合格。
最後我想說,雲的出處不重要,能帶來智慧才最重要。上雲不是目的,更不是終點,上雲的目的是為了落地,落下來就是Intelligence,而這個Intelligence需要各位一起行動。
本文轉自雲棲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