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 可以攻石——碧玉太湖石掛件賞
中國文人對假山似乎有一種偏愛,凡是出了名的園林總會有同樣聞名的假山坐落其中,遍覽世界各地的名勝景點,也只有中國古人如此煞費苦心地選出嶙峋怪石,又大費周章地堆砌造型,其背後深藏著中國傳統藝術的哲學趣味。
假山這個名稱來自唐代,它跟芭蕉、蓮花等一樣,都是佛教的法物。但在印度佛教中,並未將假山視為法物。而中國唐代後,假山成為佛門的重要法物。我們都知道寺院一般建在深山中,深山的院子裡豎起塊石頭,叫假山。去了真山後,回到院子裡,看到這個假山,到底誰是真山,誰是假山?真假之間,包含的是對生命真實的看法。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石頭?西方建築前一般有雕塑,多是與宗教有關的人的形象;而中國人的建築沒有這種東西,但一般卻有假山。假山就是中國建築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皺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東西去掉,把目的性的東西去掉,要巧奪天工。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計成《園冶》的藝術核心
很喜歡明代計成的一句話:“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綱領之一。其大致意思就三句話:“一切藝術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沒有作過一樣”;“作得就像天工開物”。要達到這境界需注意二點,首先要遵循自然;其次要規避人工秩序。藝術是相通的,園林假山如此,用和田玉雕琢的景觀、靈石亦如此。
重巒疊嶂之姿,曲折圓潤,玲瓏剔透。造型自然和諧,逶迤秀美。正如詩中所言,”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玉本為石,以和田玉碧玉俏色精雕太湖石,此等巧思,獨闢蹊徑。
古人愛石,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今人更痴,且將石之精神化為風骨——未曾棲鳥雀,不肯染塵埃。作品通過曲徑通“幽”的太湖石,清香淡“雅”的蘭花,恬淡“閒"適的畫面,將“幽”、“雅”、“閒”的意境營造出一種“天然之趣”。
人對太湖石的喜愛與偏愛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他們已不限於滿足放在庭院內了。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玉雕師們通過玉石來表現對它的喜愛,雕刻後襬放在書房案頭,並配以一盞清茶,其文雅靜謐之氣自現,亦可把玩於手,感受玉質的溫潤與太湖石的漏瘦,天然之趣、悠悠時光皆在方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