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空間金字塔池化的卷積神經網路物體檢測
作者:hjimce
一、相關理論
本篇博文主要講解大神何凱明2014年的paper:《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這篇paper主要的創新點在於提出了空間金字塔池化。paper主頁: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kahe/eccv14sppnet/index.html 這個演算法比R-CNN演算法的速度快了n多倍。
我們知道在現有的CNN中,對於結構已經確定的網路,需要輸入一張固定大小的圖片,比如224*224,32*32,96*96等。這樣對於我們希望檢測各種大小的圖片的時候,需要經過裁剪,或者縮放等一系列操作,這樣往往會降低識別檢測的精度,於是paper提出了“空間金字塔池化”方法,這個演算法的牛逼之處,在於使得我們構建的網路,可以輸入任意大小的圖片,不需要經過裁剪縮放等操作,只要你喜歡,任意大小的圖片都可以。不僅如此,這個演算法用了以後,精度也會有所提高,總之一句話:牛逼哄哄。
空間金字塔池化,又稱之為“SPP-Net”,記住這個名字,因為在以後的外文文獻中,你會經常遇到,特別是物體檢測方面的paper。這個就像什麼:OverFeat、GoogleNet、R-CNN、AlexNet……為了方便,學完這篇paper之後,你就需要記住SPP-Net是什麼東西了。空間金子塔以前在特徵學習、特徵表達的相關文獻中,看到過幾次這個演算法。
既然之前的CNN要求輸入固定大小的圖片,那麼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為什麼CNN需要輸入固定大小的圖片?CNN大體包含3部分,卷積、池化、全連線。
首先是卷積,卷積操作對圖片輸入的大小會有要求嗎?比如一個5*5的卷積核,我輸入的圖片是30*81的大小,可以得到(26,77)大小的圖片,並不會影響卷積操作。我輸入600*500,它還是照樣可以進行卷積,也就是卷積對圖片輸入大小沒有要求,只要你喜歡,任意大小的圖片進入,都可以進行卷積。
池化:池化對圖片大小會有要求嗎?比如我池化大小為(2,2)我輸入一張30*40的,那麼經過池化後可以得到15*20的圖片。輸入一張53*22大小的圖片,經過池化後,我可以得到26*11大小的圖片。因此池化這一步也沒對圖片大小有要求。只要你喜歡,輸入任意大小的圖片,都可以進行池化。
全連線層:既然池化和卷積都對輸入圖片大小沒有要求,那麼就只有全連線層對圖片結果又要求了。因為全連線層我們的連線勸值矩陣的大小W,經過訓練後,就是固定的大小了,比如我們從卷積到全連層,輸入和輸出的大小,分別是50、30個神經元,那麼我們的權值矩陣(50,30)大小的矩陣了。因此空間金字塔池化,要解決的就是從卷積層到全連線層之間的一個過度。
也就是說在以後的文獻中,一般空間金子塔池化層,都是放在卷積層到全連線層之間的一個網路層。
二、演算法概述
OK,接著我們即將要講解什麼是空間金字塔池化。我們先從空間金字塔特徵提取說起(這邊先不考慮“池化”),空間金字塔是很久以前的一種特徵提取方法,跟Sift、Hog等特徵息息相關。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設一個很簡單兩層網路:
輸入層:一張任意大小的圖片,假設其大小為(w,h)。
輸出層:21個神經元。
也就是我們輸入一張任意大小的特徵圖的時候,我們希望提取出21個特徵。空間金字塔特徵提取的過程如下:
圖片尺度劃分
如上圖所示,當我們輸入一張圖片的時候,我們利用不同大小的刻度,對一張圖片進行了劃分。上面示意圖中,利用了三種不同大小的刻度,對一張輸入的圖片進行了劃分,最後總共可以得到16+4+1=21個塊,我們即將從這21個塊中,每個塊提取出一個特徵,這樣剛好就是我們要提取的21維特徵向量。
第一張圖片,我們把一張完整的圖片,分成了16個塊,也就是每個塊的大小就是(w/4,h/4);
第二張圖片,劃分了4個塊,每個塊的大小就是(w/2,h/2);
第三張圖片,把一整張圖片作為了一個塊,也就是塊的大小為(w,h)
空間金字塔最大池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從這21個圖片塊中,分別計算每個塊的最大值,從而得到一個輸出神經元。最後把一張任意大小的圖片轉換成了一個固定大小的21維特徵(當然你可以設計其它維數的輸出,增加金字塔的層數,或者改變劃分網格的大小)。上面的三種不同刻度的劃分,每一種刻度我們稱之為:金字塔的一層,每一個圖片塊大小我們稱之為:windows size了。如果你希望,金字塔的某一層輸出n*n個特徵,那麼你就要用windows size大小為:(w/n,h/n)進行池化了。
當我們有很多層網路的時候,當網路輸入的是一張任意大小的圖片,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一直進行卷積、池化,直到網路的倒數幾層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即將與全連線層連線的時候,就要使用金字塔池化,使得任意大小的特徵圖都能夠轉換成固定大小的特徵向量,這就是空間金字塔池化的奧義(多尺度特徵提取出固定大小的特徵向量)。具體的流程圖如下:
三、演算法原始碼實現
理論學的再多,終歸要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caffe中有關於空間金字塔池化的原始碼,我這邊就直接把它貼出來,以供學習使用,原始碼來自https://github.com/BVLC/caffe:
-
//1、輸入引數pyramid_level:表示金字塔的第幾層。我們將對這一層,進行劃分為2^n個圖片塊。金字塔從第0層開始算起,0層就是一整張圖片
-
//第1層就是把圖片劃分為2*2個塊,第2層把圖片劃分為4*4個塊,以此類推……,也就是說我們塊的大小就是[w/(2^n),h/(2^n)]
-
//2、引數bottom_w、bottom_h是我們要輸入這一層網路的特徵圖的大小
-
//3、引數spp_param是設定我們要進行池化的方法,比如最大池化、均值池化、概率池化……
-
LayerParameter SPPLayer<Dtype>::GetPoolingParam(const int pyramid_level,
-
const int bottom_h, const int bottom_w, const SPPParameter spp_param)
-
{
-
LayerParameter pooling_param;
-
int num_bins = pow(2, pyramid_level);//計算可以劃分多少個刻度,最後我們圖片塊的個數就是num_bins*num_bins
-
//計算垂直方向上可以劃分多少個刻度,不足的用pad補齊。然後我們最後每個圖片塊的大小就是(kernel_w,kernel_h)
-
int kernel_h = ceil(bottom_h / static_cast<double>(num_bins));//向上取整。採用pad補齊,pad的畫素都是0
-
int remainder_h = kernel_h * num_bins - bottom_h;
-
int pad_h = (remainder_h + 1) / 2;//上下兩邊分攤pad
-
//計算水平方向的刻度大小,不足的用pad補齊
-
int kernel_w = ceil(bottom_w / static_cast<double>(num_bins));
-
int remainder_w = kernel_w * num_bins - bottom_w;
-
int pad_w = (remainder_w + 1) / 2;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pad_h(pad_h);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pad_w(pad_w);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kernel_h(kernel_h);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kernel_w(kernel_w);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stride_h(kernel_h);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stride_w(kernel_w);
-
switch (spp_param.pool()) {
-
case SPPParameter_PoolMethod_MAX://視窗最大池化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pool(
-
PoolingParameter_PoolMethod_MAX);
-
break;
-
case SPPParameter_PoolMethod_AVE://平均池化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pool(
-
PoolingParameter_PoolMethod_AVE);
-
break;
-
case SPPParameter_PoolMethod_STOCHASTIC://隨機概率池化
-
pooling_param.mutable_pooling_param()->set_pool(
-
PoolingParameter_PoolMethod_STOCHASTIC);
-
break;
-
default:
-
LOG(FATAL) << "Unknown pooling method.";
-
}
-
return pooling_param;
-
}
-
template <typename Dtype>
-
//這個函式是為了獲取我們本層網路的輸入特徵圖、輸出相關引數,然後設定相關變數,比如輸入特徵圖的圖片的大小、個數
-
void SPPLayer<Dtype>::LayerSetUp(const vector<Blob<Dtype>*>& bottom,
-
const vector<Blob<Dtype>*>& top) {
-
SPPParameter spp_param = this->layer_param_.spp_param();
-
num_ = bottom[0]->num();//batch size 大小
-
channels_ = bottom[0]->channels();//特徵圖個數
-
bottom_h_ = bottom[0]->height();//特徵圖寬高
-
bottom_w_ = bottom[0]->width();
-
reshaped_first_time_ = false;
-
CHECK_GT(bottom_h_, 0) << "Input dimensions cannot be zero.";
-
CHECK_GT(bottom_w_, 0) << "Input dimensions cannot be zero.";
-
pyramid_height_ = spp_param.pyramid_height();//金子塔有多少層
-
split_top_vec_.clear();//清空相關資料
-
pooling_bottom_vecs_.clear();
-
pooling_layers_.clear();
-
pooling_top_vecs_.clear();
-
pooling_outputs_.clear();
-
flatten_layers_.clear();
-
flatten_top_vecs_.clear();
-
flatten_outputs_.clear();
-
concat_bottom_vec_.clear();
-
//如果金字塔只有一層,那麼我們其實是對一整張圖片進行pooling,也就是文獻所提到的:global pooling
-
if (pyramid_height_ == 1) {
-
// pooling layer setup
-
LayerParameter pooling_param = GetPoolingParam(0, bottom_h_, bottom_w_,spp_param);
-
pooling_layers_.push_back(shared_ptr<PoolingLayer<Dtype> > (new PoolingLayer<Dtype>(pooling_param)));
-
pooling_layers_[0]->SetUp(bottom, top);
-
return;
-
}
-
//這個將用於儲存金子塔每一層
-
for (int i = 0; i < pyramid_height_; i++) {
-
split_top_vec_.push_back(new Blob<Dtype>());
-
}
-
// split layer setup
-
LayerParameter split_param;
-
split_layer_.reset(new SplitLayer<Dtype>(split_param));
-
split_layer_->SetUp(bottom, split_top_vec_);
-
for (int i = 0; i < pyramid_height_; i++) {
-
// pooling layer input holders setup
-
pooling_bottom_vecs_.push_back(new vector<Blob<Dtype>*>);
-
pooling_bottom_vecs_[i]->push_back(split_top_vec_[i]);
-
pooling_outputs_.push_back(new Blob<Dtype>());
-
pooling_top_vecs_.push_back(new vector<Blob<Dtype>*>);
-
pooling_top_vecs_[i]->push_back(pooling_outputs_[i]);
-
// 獲取金字塔每一層相關引數
-
LayerParameter pooling_param = GetPoolingParam(i, bottom_h_, bottom_w_, spp_param);
-
pooling_layers_.push_back(shared_ptr<PoolingLayer<Dtype> > (new PoolingLayer<Dtype>(pooling_param)));
-
pooling_layers_[i]->SetUp(*pooling_bottom_vecs_[i], *pooling_top_vecs_[i]);
-
//每一層金字塔輸出向量
-
flatten_outputs_.push_back(new Blob<Dtype>());
-
flatten_top_vecs_.push_back(new vector<Blob<Dtype>*>);
-
flatten_top_vecs_[i]->push_back(flatten_outputs_[i]);
-
// flatten layer setup
-
LayerParameter flatten_param;
-
flatten_layers_.push_back(new FlattenLayer<Dtype>(flatten_param));
-
flatten_layers_[i]->SetUp(*pooling_top_vecs_[i], *flatten_top_vecs_[i]);
-
// concat layer input holders setup
-
concat_bottom_vec_.push_back(flatten_outputs_[i]);
-
}
-
// 把所有金字塔層的輸出,串聯成一個特徵向量
-
LayerParameter concat_param;
-
concat_layer_.reset(new ConcatLayer<Dtype>(concat_param));
-
concat_layer_->SetUp(concat_bottom_vec_, top);
-
}
函式GetPoolingParam是我們需要細讀的函式,裡面設定了金子塔每一層視窗大小的計算,其它的函式就不貼了,對caffe底層實現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慢慢細讀。
四、演算法應用之物體檢測
在SPP-Net還沒出來之前,物體檢測效果最牛逼的應該是RCNN演算法了,下面跟大家簡單講一下R-CNN的總演算法流程,簡單回顧一下:
1、首先通過選擇性搜尋,對待檢測的圖片進行搜尋出2000個候選視窗。
2、把這2k個候選視窗的圖片都縮放到227*227,然後分別輸入CNN中,每個候選窗臺提取出一個特徵向量,也就是說利用CNN進行提取特徵向量。
3、把上面每個候選視窗的對應特徵向量,利用SVM演算法進行分類識別。
可以看到R-CNN計算量肯定很大,因為2k個候選視窗都要輸入到CNN中,分別進行特徵提取,計算量肯定不是一般的大。
OK,接著迴歸正題,如何利用SPP-Net進行物體檢測識別?具體演算法的大體流程如下:
1、首先通過選擇性搜尋,對待檢測的圖片進行搜尋出2000個候選視窗。這一步和R-CNN一樣。
2、特徵提取階段。這一步就是和R-CNN最大的區別了,同樣是用卷積神經網路進行特徵提取,但是SPP-Net用的是金字塔池化。這一步驟的具體操作如下:把整張待檢測的圖片,輸入CNN中,進行一次性特徵提取,得到feature maps,然後在feature maps中找到各個候選框的區域,再對各個候選框採用金字塔空間池化,提取出固定長度的特徵向量。而R-CNN輸入的是每個候選框,然後在進入CNN,因為SPP-Net只需要一次對整張圖片進行特徵提取,速度是大大地快啊。江湖傳說可一個提高100倍的速度,因為R-CNN就相當於遍歷一個CNN兩千次,而SPP-Net只需要遍歷1次。
3、最後一步也是和R-CNN一樣,採用SVM演算法進行特徵向量分類識別。
演算法細節說明:看完上面的步驟二,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如何在feature maps中找到原始圖片中候選框的對應區域?因為候選框是通過一整張原圖片進行檢測得到的,而feature maps的大小和原始圖片的大小是不同的,feature maps是經過原始圖片卷積、下采樣等一系列操作後得到的。那麼我們要如何在feature maps中找到對應的區域呢?這個答案可以在文獻中的最後面附錄中找到答案:APPENDIX A:Mapping a Window to Feature Maps。這個作者直接給出了一個很方便我們計算的公式:假設(x’,y’)表示特徵圖上的座標點,座標點(x,y)表示原輸入圖片上的點,那麼它們之間有如下轉換關係:
(x,y)=(S*x’,S*y’)
其中S的就是CNN中所有的strides的乘積。比如paper所用的ZF-5:
S=2*2*2*2=16
而對於Overfeat-5/7就是S=12,這個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表格:
需要注意的是Strides包含了池化、卷積的stride。自己計算一下Overfeat-5/7(前5層)是不是等於12。
反過來,我們希望通過(x,y)座標求解(x’,y’),那麼計算公式如下:
因此我們輸入原圖片檢測到的windows,可以得到每個矩形候選框的四個角點,然後我們再根據公式:
Left、Top:
Right、Bottom:
參考文獻:
2、《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作者:hjimce 時間:2015.12.5 聯絡QQ:1393852684 地址:http://blog.csdn.net/hjimce 原創文章,轉載請保留原文地址、作者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