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磁碟管理
磁碟管理 I/O ports:I/O裝置地址;一般會用到兩個緩衝器,一個輸入,一個輸出; 一切皆檔案: open();read();write();close(); 裝置檔案 塊裝置:block,儲存單位為"塊"; 磁碟裝置; 字元裝置:char,儲存單位為"字元";鍵盤,滑鼠裝置; 裝置檔案:關聯至一個裝置驅動,進而能夠跟與之對應的硬體裝置進行通訊;並且裝置檔案沒有資料大小的屬性,只有元資料; 包括read(),write()等輸入,輸出操作;還可能包括一些硬體特性,比如尋道,磁碟轉動等;這些由檔案系統及裝置驅動共同完成;裝置驅動將read(),write()等操作轉換成硬體的電氣操作特性; 裝置號(udev) 主裝置號:major number,用來標識不同裝置型別; 次裝置號:minor number,用來標識相同型別的不同裝置; 硬碟的介面型別:主機板跟硬體裝置中間通訊,需要協商一些引數,比如收發速率,雙方都識別的資訊格式等;這些都有控制器協調; 並口: IDE:133MB/s SCSI:640MB/s 串列埠: SATA:6Gbps SAS:6Gbps USB:480MB/s 以上只是介面速率,跟裝置存取速率沒有直接關係; /dev/DEV_FILE:裝置檔案的存放位置; 磁碟裝置的裝置檔案命名: IDE:/dev/hd(a-z); SATA,SAS,SCSI,USB:/dev/sd(a-z); 現在IDE也是sd了; 磁碟編號:a-z;磁碟編號跟系統啟動時,識別裝置的順序有關,越顯示別的,號碼越靠前; 分割槽編號:sda1,sda2 …; 分割槽號碼1-4為主分割槽或者擴充套件分割槽,之後的為邏輯分割槽; 機械式磁碟: rpm :rotations per minute 轉速; track :磁軌;資料實際儲存的位置; sector:扇區;一般為512bytes或4k; cylinder:柱面;分割槽都是以柱面為單位的; 分割槽:將一個儲存空間在邏輯上劃分為多個獨立的儲存空間,當做多個單獨的硬體裝置使用; 0磁軌0扇區:512bytes用來儲存開機載入程式及分割槽表; 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導記錄; 前446bytes用來儲存boot loader 引導載入器; 之後64bytes用來儲存分割槽表; 每16bytes標識一個分割槽,所以最多隻有4個主分割槽;可以通過擴充套件分割槽來劃分多個分割槽,擴充套件分割槽是通過指向另外一個儲存位置,把他當做分割槽表繼續劃分邏輯分割槽; 最後2bytes用來儲存MBR是否有效,通常為55AA; 課外知識:UEFI,GPT; 分割槽管理工具 gdisk(GPT),fdisk(MBR),parted,sfdisk; fdisk:對一塊硬碟來講,只能管理15個分割槽; -l:列出主機上的磁碟分割槽; "*":表示在此分割槽上存在可載入程式; 子命令: p:顯示已有分割槽; n:新建分割槽; m:顯示幫助資訊; d:刪除分割槽; t:更改分割槽id; l:列出所有分割槽id型別; w:寫入磁碟並退出; q:放棄寫入並退出; 檢視核心是否已識別新的分割槽: cat /proc/partations:分割槽資訊所在位置; 通知核心重新讀取磁碟分割槽表: partx,kpartx,partprobe; partx -a :可以手動新增分割槽; kpartx:支援強制新增分割槽;
注:根據馬哥視訊做的學習筆記,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