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叉堆?什麼是堆排序?什麼是優先佇列?
一.什麼是二叉堆?
二叉堆本質上是一種完全二叉樹,它分為兩個型別:
1.最大堆
2.最小堆
什麼是最大堆呢?最大堆任何一個父節點的值,都大於等於它左右孩子節點的值。
什麼是最小堆呢?最小堆任何一個父節點的值,都小於等於它左右孩子節點的值。
二叉堆的根節點叫做堆頂。
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特點,決定了在最大堆的堆頂是整個堆中的最大元素;最小堆的堆頂是整個堆中的最小元素。
堆的自我調整
對於二叉堆,如下有幾種操作:
插入節點
刪除節點
構建二叉堆
這幾種操作都是基於堆的自我調整。
下面讓我們以最小堆為例,看一看二叉堆是如何進行自我調整的。
1.插入節點
二叉堆的節點插入,插入位置是完全二叉樹的最後一個位置。比如我們插入一個新節點,值是 0。
這時候,我們讓節點0的它的父節點5做比較,如果0小於5,則讓新節點“上浮”,和父節點交換位置。
繼續用節點0和父節點3做比較,如果0小於3,則讓新節點繼續“上浮”。
繼續比較,最終讓新節點0上浮到了堆頂位置。
2.刪除節點
二叉堆的節點刪除過程和插入過程正好相反,所刪除的是處於堆頂的節點。比如我們刪除最小堆的堆頂節點1。
這時候,為了維持完全二叉樹的結構,我們把堆的最後一個節點10補到原本堆頂的位置
接下來我們讓移動到堆頂的節點10和它的左右孩子進行比較,如果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個(顯然是節點2)比節點10小,那麼讓節點10“下沉”。
繼續讓節點10和它的左右孩子做比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是節點7,由於10大於7,讓節點10繼續“下沉”。
這樣一來,二叉堆重新得到了調整。
3.構建二叉堆
構建二叉堆,也就是把一個無序的完全二叉樹調整為二叉堆,本質上就是讓所有非葉子節點依次下沉。
我們舉一個無序完全二叉樹的例子:
首先,我們從最後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也就是從節點10開始。如果節點10大於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則節點10下沉。
接下來輪到節點3,如果節點3大於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則節點3下沉。
接下來輪到節點1,如果節點1大於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則節點1下沉。事實上節點1小於它的左右孩子,所以不用改變。
接下來輪到節點7,如果節點7大於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則節點7下沉
節點7繼續比較,繼續下沉。
這樣一來,一顆無序的完全二叉樹就構建成了一個最小堆。
堆的程式碼實現
在擼程式碼之前,我們還需要明確一點:
二叉堆雖然是一顆完全二叉樹,但它的儲存方式並不是鏈式儲存,而是順序儲存。換句話說,二叉堆的所有節點都儲存在陣列當中。
陣列中,在沒有左右指標的情況下,如何定位到一個父節點的左孩子和右孩子呢?
像圖中那樣,我們可以依靠陣列下標來計算。
假設父節點的下標是parent,那麼它的左孩子下標就是 2*parent+1;它的右孩子下標就是2*parent+2 。
比如上面例子中,節點6包含9和10兩個孩子,節點6在陣列中的下標是3,節點9在陣列中的下標是7,節點10在陣列中的下標是8。
7 = 3*2+1
8 = 3*2+2
剛好符合規律。
有了這個前提,下面的程式碼就更好理解了:
1.二叉堆的程式碼實現(原文中有錯誤之處,已修正)
public class HeapOperator { /** * 上浮調整 * @param array 待調整的堆 */ public static void upAdjust(int[] array) { int childIndex = array.length-1; int parentIndex = (childIndex-1)/2; // temp儲存插入的葉子節點值,用於最後的賦值 int temp = array[childIndex]; while (childIndex > 0 && temp < array[parentIndex]){ //無需真正交換,單向賦值即可 array[childIndex] = array[parentIndex]; childIndex = parentIndex; parentIndex = (parentIndex-1) / 2; } array[childIndex] = temp; } /** * 下沉調整 * @param array 待調整的堆 * @param parentIndex 要下沉的父節點 * @param parentIndex 堆的有效大小 */ public static void downAdjust(int[] array, int parentIndex, int length) { // temp儲存父節點值,用於最後的賦值 int temp = array[parentIndex]; int childIndex = 2 * parentIndex + 1; while (childIndex < length) { // 如果有右孩子,且右孩子小於左孩子的值,則定位到右孩子 if (childIndex + 1 < length && array[childIndex + 1] < array[childIndex]) { childIndex++; } // 如果父節點小於任何一個孩子的值,直接跳出 if (temp <= array[childIndex]) break; //無需真正交換,單向賦值即可 array[parentIndex] = array[childIndex]; parentIndex = childIndex; childIndex = 2 * childIndex + 1; } array[parentIndex] = temp; } /** * 構建堆 * @param array 待調整的堆 */ public static void buildHeap(int[] array) { // 從最後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依次下沉調整 for (int i = (array.length-2 )/ 2; i >= 0; i--) { downAdjust(array, i, array.length);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new int[] {1,3,2,6,5,7,8,9,10,0}; upAdjust(array);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array = new int[] {7,1,3,10,5,2,8,9,6}; buildHeap(array);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 }
插入時上浮,刪除時下沉,構建時下沉
---------------------------------------------------------------------
二.什麼是堆排序?
讓我們回顧一下二叉堆和最大堆的特性:
1.二叉堆本質上是一種完全二叉樹
2.最大堆的堆頂是整個堆中的最大元素
當我們刪除一個最大堆的堆頂(並不是完全刪除,而是替換到最後面),經過自我調節,第二大的元素就會被交換上來,成為最大堆的新堆頂。
正如上圖所示,當我們刪除值為10的堆頂節點,經過調節,值為9的新節點就會頂替上來;當我們刪除值為9的堆頂節點,經過調節,值為8的新節點就會頂替上來.......
由於二叉堆的這個特性,我們每一次刪除舊堆頂,調整後的新堆頂都是大小僅次於舊堆頂的節點。那麼我們只要反覆刪除堆頂,反覆調節二叉堆,所得到的集合就成為了一個有序集合,過程如下:
刪除節點9,節點8成為新堆頂:
刪除節點8,節點7成為新堆頂:
刪除節點7,節點6成為新堆頂:
刪除節點6,節點5成為新堆頂:
刪除節點5,節點4成為新堆頂:
刪除節點4,節點3成為新堆頂:
刪除節點3,節點2成為新堆頂:
到此為止,我們原本的最大堆已經變成了一個從小到大的有序集合。之前說過二叉堆實際儲存在陣列當中,陣列中的元素排列如下: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堆排序演算法的步驟:
1. 把無序陣列構建成二叉堆。
2. 迴圈刪除堆頂元素,移到集合尾部,調節堆產生新的堆頂。
2.程式碼實現堆排序
public class HeapOperator2 { /** * 下沉調整 * @param array 待調整的堆 * @param parentIndex 要下沉的父節點 * @param parentIndex 堆的有效大小 */ public static void downAdjust(int[] array, int parentIndex, int length) { // temp儲存父節點值,用於最後的賦值 int temp = array[parentIndex]; int childIndex = 2 * parentIndex + 1; while (childIndex < length) { // 如果有右孩子,且右孩子大於左孩子的值,則定位到右孩子 if (childIndex + 1 < length && array[childIndex + 1] > array[childIndex]) { childIndex++; } // 如果父節點大於任何一個孩子的值,直接跳出 if (temp >= array[childIndex]) break; //無需真正交換,單向賦值即可 array[parentIndex] = array[childIndex]; parentIndex = childIndex; childIndex = 2 * childIndex + 1; } array[parentIndex] = temp; } /** * 堆排序 * @param array 待調整的堆 */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int[] array) { // 1.把無序陣列構建成二叉堆。 for (int i = (array.length-2)/2; i >= 0; i--) { downAdjust(array, i, array.length); } System.out.println("二叉堆:"+Arrays.toString(array)); // 2.迴圈刪除堆頂元素,移到集合尾部,調節堆產生新的堆頂。 for (int i = array.length - 1; i > 0; i--) { // 最後一個元素和第一元素進行交換 int temp = array[i]; array[i] = array[0]; array[0] = temp; // 下沉調整最大堆 downAdjust(array, 0, i);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new int[] {1,3,2,6,5,7,8,9,10,0}; heapSort(arr); System.out.println("排序後:"+Arrays.toString(arr)); } }
二叉堆的節點下沉調整(downAdjust 方法)是堆排序演算法的基礎,這個調節操作本身的時間複雜度是多少呢?
假設二叉堆總共有n個元素,那麼下沉調整的最壞時間複雜度就等同於二叉堆的高度,也就是O(logn)。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堆排序演算法的步驟:
1. 把無序陣列構建成二叉堆。
2. 迴圈刪除堆頂元素,移到集合尾部,調節堆產生新的堆頂。
第一步,把無序陣列構建成二叉堆,需要進行n/2次迴圈。每次迴圈呼叫一次downAdjust方法,所以第一步的計算規模是n/2 * logn,時間複雜度 O(nlogn)。
第二步,需要進行n-1次迴圈。每次迴圈呼叫一次downAdjust方法,所以第二步的計算規模是(n-1) * logn ,時間複雜度O(nlogn)。
第二步,需要進行n-1次迴圈。每次迴圈呼叫一次downAdjust方法,所以第二步的計算規模是(n-1) * logn ,時間複雜度O(nlogn)。
兩個步驟是並列關係,所以整體的時間複雜度同樣是O(nlogn)。
------------------------------------------------
三:優先佇列
佇列的特點是什麼?
聰明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是先進先出(FIFO)。
入佇列:
出佇列:
那麼,優先佇列又是什麼樣子呢?
優先佇列不再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則,而是分為兩種情況:
最大優先佇列,無論入隊順序,當前最大的元素優先出隊。
最小優先佇列,無論入隊順序,當前最小的元素優先出隊。
比如有一個最大優先佇列,它的最大元素是8,那麼雖然元素8並不是隊首元素,但出隊的時候仍然讓元素8首先出隊:
要滿足以上需求,利用線性資料結構並非不能實現,但是時間複雜度較高,最壞時間複雜度O(n),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
至於為什麼最壞時間複雜度是O(n),大家可以思考下。
讓我們回顧一下二叉堆的特性:
1.最大堆的堆頂是整個堆中的最大元素
2.最小堆的堆頂是整個堆中的最小元素
因此,我們可以用最大堆來實現最大優先佇列,每一次入隊操作就是堆的插入操作,每一次出隊操作就是刪除堆頂節點。
入隊操作:
1.插入新節點5
2.新節點5上浮到合適位置。
出隊操作:
1.把原堆頂節點10“出隊”
2.最後一個節點1替換到堆頂位置
3.節點1下沉,節點9成為新堆頂
3.程式碼實現優先佇列
package com.ch.interfacemanager.controller;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PriorityQueue { private int[] array; private int size; public PriorityQueue(){ //佇列初始長度32 array = new int[32]; } /** * 入隊 * @param key 入隊元素 */ private void enQueue(int key) { //佇列長度超出範圍,擴容 if(size >= array.length){ resize(); } array[size++] = key; upAdjust(); } /** * 出隊 */ private int deQueue() throws Exception { if(size <= 0){ throw new Exception("the queue is empty !"); } //獲取堆頂元素 int head = array[0]; //最後一個元素移動到堆頂 array[0] = array[--size]; downAdjust(); return head; } /** * 上浮調整 */ private void upAdjust() { int childIndex = size-1; int parentIndex = (childIndex-1)/2; // temp儲存插入的葉子節點值,用於最後的賦值 int temp = array[childIndex]; while (childIndex > 0 && temp > array[parentIndex]) { //無需真正交換,單向賦值即可 array[childIndex] = array[parentIndex]; childIndex = parentIndex; parentIndex = (parentIndex-1) / 2; } array[childIndex] = temp; } /** * 下沉調整 */ private void downAdjust() { // temp儲存父節點值,用於最後的賦值 int parentIndex = 0; int temp = array[parentIndex]; int childIndex = 1; while (childIndex < size) { // 如果有右孩子,且右孩子大於左孩子的值,則定位到右孩子 if (childIndex + 1 < size && array[childIndex + 1] > array[childIndex]) { childIndex++; } // 如果父節點大於任何一個孩子的值,直接跳出 if (temp >= array[childIndex]) break; //無需真正交換,單向賦值即可 array[parentIndex] = array[childIndex]; parentIndex = childIndex; childIndex = 2 * childIndex + 1; } array[parentIndex] = temp; } /** * 下沉調整 */ private void resize() { //佇列容量翻倍 int newSize = this.size * 2; this.array = Arrays.copyOf(this.array, newSiz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PriorityQueue priorityQueue = new PriorityQueue(); priorityQueue.enQueue(3); priorityQueue.enQueue(5); priorityQueue.enQueue(10); priorityQueue.enQueue(2); priorityQueue.enQueue(7); System.out.println("出隊元素:" + priorityQueue.deQueue()); System.out.println("出隊元素:" + priorityQueue.deQueue()); System.out.println("出隊元素:" + priorityQueue.deQueue()); System.out.println("出隊元素:" + priorityQueue.deQueue()); System.out.println("出隊元素:" + priorityQueue.deQueue()); } }
程式碼中採用陣列來儲存二叉堆的元素,因此當元素超過陣列範圍的時候,需要進行resize來擴大陣列長度。
詳細原理請檢視程式設計師小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