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師講區塊鏈之技術創新
區塊鏈技術問世,無疑是令人興奮的,我們不可否認很多技術精英為區塊鏈技術演進做出重要努力。但是,技術研究到大規模商用,還有非常遠的路,至少有三個障礙:成本、效率和穩定性。
區塊鏈技術難以推進,很大程度是區塊鏈技術的邏輯問題。區塊鏈技術實際上在追求技術的一種極端,分散式或去中心化。技術精英當年選擇中心化架構而放棄分散式的方向是有道理,更多考慮成本、效率和穩定性的問題。效率、安全與去中心,區塊鏈如何解決“三元悖論”?TPS本身與去中心化是矛盾的,過度追求TPS必然損失去中心化,但是TPS低下的網路系統,即使去中心化也無實際意義。如果為了效率而中心化,又為何需要區塊鏈技術?在TPS和去中心化之間,區塊鏈需要拿出解決方案。
首先,不得不承認,區塊鏈技術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門技術,只是一項分散式賬本。第一,很多領域並不需要這門技術,就像很多領域不需要大資料一樣,很多資訊不需要永久儲存,更不需要追溯。第二,很多領域通過中心化資料庫效率更高、更加穩定安全可靠。第三,分散式記賬無法確保複雜的鏈下資訊及關係的真實性,虛假資訊即使上鍊也無價值,設定產生破壞性。
其次,區塊鏈是生產關係,但更是一項技術。如果區塊鏈技術沒有先進性,生產關係改善也就無從談起。沒有研發技術或技術沒有突破,而依靠吹噓毫無著落的願景進行融資,無疑是危險的,如果承諾無法兌現,則形同欺詐。當前區塊鏈的世界,應該少一些臺上嘴炮,多一些技術精英,少一些信仰信念,多一些身體力行。
最後,技術融合與合理定位。區塊鏈應該與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中心化技術架構結合,與成熟的中心化管理制度結合。科學家吳軍提出“超級智慧”概念:“超級智慧,由三個部分組成: 人工智慧,IOT,區塊鏈。未來是一個強連線,所有東西都連在一起,產生的資料不是我們人腦能處理的,一定是機器處理。人工智慧是大腦,而資料的獲取,就要通過IOT。IOT是感測器,相當於眼耳鼻舌身,能夠感受到訊號。區塊鏈就是神經系統,這三個合在一起就是超級智慧。”在強連結的世界裡,區塊鏈不可能將世界改變成去中心化的樣子,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實現。區塊鏈最為可行的辦法是,可以作為底層技術,發揮分散式賬本和智慧合約的優勢,與人工智慧、物聯網相結合,高度自治與中心化治理相結合,在技術叢林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近年來,區塊鏈的發展生態逐漸得到改善與豐富。業內人士認為,擁有國家政策扶持,得到廣泛關注和資金支援,區塊鏈技術能實現逐步穩定進步。區塊鏈技術上行前景雖廣闊,但對此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儘管眼下區塊鏈大熱,但我們仍然認為,它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胡丹青說,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區塊鏈技術確實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一些風險也不容忽視。
“區塊鏈技術還不太成熟,可應用場景比較有限,更應警惕資本市場炒作概念。”何飛說,區塊鏈熱潮的背後免不了會有一些搞噱頭想投機的公司,他們並沒有真正開展業務,只是企圖到資本市場撈一筆就走,要謹防由此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真正想開展業務的機構退出市場,影響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胡丹青建議,對於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判斷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的依據其實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為始,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今後更好地推廣和使用區塊鏈技術,還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王鈞認為,共識演算法等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尚存在優化和完善的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的處理效率還難以達到現實中一些高頻度應用環境的要求。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均發源於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擁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企業,要積極擁抱新事物,同時科學評估上鍊需求,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何飛認為,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指導有志於投身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同時明確一些區塊鏈適合應用的場景及國家鼓勵的領域等。
《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建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結合我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情況,及時出臺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支援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示範工程、“雙創”平臺建設、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同時,建議國內重點企業、科研、高校和使用者單位加強聯合,加快共識機制、可程式設計合約、分散式儲存、數字簽名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參考:人民日報
區塊鏈在國內的應用規範可以參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