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WIFI 的 傳輸通道 與標準 WIFI的頻道 傳輸能力

WIFI 的 傳輸通道 與標準 WIFI的頻道 傳輸能力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94d5680101tqkr.html

802.11協議組是國際電工電子工程學會(IEEE)為無線區域網絡制定的標準。

*IEEE 802.11,1997年,原始標準(2Mbit/s,工作在2.4GHz)。

* IEEE802.11a,1999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工作在5GHz)。

*IEEE 802.11b,1999年,物理層補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 IEEE 802.11c,符合802.1D的媒體接入控制層橋接(MAC Layer Bridging)。

* IEEE 802.11d,根據各國無線電規定做的調整。

* IEEE802.11e,對服務等級(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支援。

* IEEE 802.11f,基站的互連性(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銷。

* IEEE802.11g,2003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 IEEE802.11h,2004年,無線覆蓋半徑的調整,室內(indoor)和室外(outdoor)通道(5GHz頻段)。

* IEEE802.11i,2004年,無線網路的安全方面的補充。

* IEEE802.11j,2004年,根據日本規定做的升級。

* IEEE 802.11l,預留及準備不使用。

* IEEE 802.11m,維護標準;互斥及極限。

* IEEE 802.11n,2009年9月通過正式標準,WLAN的傳輸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54Mbps、108Mbps,提高達350Mbps甚至高達475Mbps。

* IEEE 802.11p,2010年,這個通訊協定主要用在車用電子的無線通訊上。它設定上是從IEEE 802.11來擴充延伸,來符合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相關應用。應用的層面包括高速率的車輛之間以及車輛與5.9千兆赫(5.85-5.925千兆赫)波段的標準ITS路邊基礎設施之間的資料資料交換。

* IEEE 802.11k,2008年,該協議規範規定了無線區域網絡頻譜測量規範。該規範的制訂體現了無線區域網絡對頻譜資源智慧化使用的需求。

* IEEE 802.11r,2008年,快速基礎服務轉移,主要是用來解決客戶端在不同無線網路AP間切換時的延遲問題。

* IEEE802.11s,2007年9月.拓撲發現、路徑選擇與轉發、通道定位、安全、流量管理和網路管理。網狀網路帶來一些新的術語。

* IEEE 802.11w,2009年,針對802.11管理幀的保護。

* IEEE 802.11x,包括802.11a/b/g等三個標準。[1]

* IEEE 802.11y,2008年,針對美國3650–3700 MHz 的規定。

* IEEE 802.11ac,802.11n之後的版本。工作在5G頻段,理論上可以提供高達每秒1Gbit的資料傳輸能力。

除了上面的IEEE標準,另外有一個被稱為IEEE802.11b+的技術,通過PBCC技術(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在IEEE 802.11b(2.4GHz頻段) 基礎上提供22Mbit/s的資料傳輸速率。但這事實上並不是一個IEEE的公開標準,而是一項產權私有的技術,產權屬於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標準號 IEEE 802.11b IEEE 802.11a IEEE 802.11g IEEE 802.11n
標準釋出時間 1999年9月 1999年9月 2003年6月 2009年9月
工作頻率範圍 2.4-2.4835GHz

5.150-5.350GHz

5.475-5.725GHz

5.725-5.850GHz

2.4-2.4835GHz

2.4-2.4835GHz

5.150-5.850GHz

非重疊通道數 3 24 3 15
物理速率(Mbps) 11 54 54 600
實際吞吐量(Mbps) 6 24 24 100以上
頻寬 20MHz 20MHz 20MHz 20MHz/40MHz
調製方式 CCK/DSSS OFDM CCK/DSSS/OFDM MIMO-OFDM/DSSS/CCK
相容性 802.11b 802.11a 802.11b/g 802.11a/b/g/n

WiFi總共有14個通道,如下圖所示:

 

     1)IEEE 802.11b/g標準工作在2.4G頻段,頻率範圍為2.400—2.4835GHz,共83.5M頻寬

     2)劃分為14個子通道

     3)每個子通道寬度為22MHz      4)相鄰通道的中心頻點間隔5MHz       5)相鄰的多個通道存在頻率重疊(如1通道與2、3、4、5通道有頻率重疊)

     6)整個頻段內只有3個(1、6、11)互不干擾通道

接收靈敏度

誤位元速率要求 速率 最小訊號強度
PER(誤位元速率)不超過8% 6Mbps -82dBm
9Mbps -81dBm
12Mbps -79dBm
18Mbps -77dBm
24Mbps -74dBm
36Mbps -70dBm
48Mbps -66dBm
54Mbps -65dBm

2.4GHz中國通道劃分  

     802.11b和802.11g的工作頻段在2.4GHz(2.4GHz-2.4835GHz),其可用頻寬為83.5MHz,中國劃分為13個通道,每個通道頻寬為22MHz

    北美/FCC      2.412-2.461GHz(11通道)

    歐洲/ETSI     2.412-2.472GHz(13通道)

    日本/ARIB    2.412-2.484GHz(14通道)

2.4GHz頻段WLAN通道配置表

通道

中心頻率(MHz)

通道低端/高階頻率

1

2412

2401/2423

2

2417

2406/2428

3

2422

2411/2433

4

2427

2416/2438

5

2432

2421/2443

6

2437

2426/2448

7

2442

2431/2453

8

2447

2426/2448

9

2452

2441/2463

10

2457

2446/2468

11

2462

2451/2473

12

2467

2456/2478

13

2472

2461/2483

 5. SSID和BSSID

     1)基本服務集(BSS)

     基本服務集是802.11 LAN的基本組成模組。能互相進行無線通訊的STA可以組成一個BSS(Basic Service Set) 。如果一個站移出BSS的覆蓋範圍,它將不能再與BSS的其它成員通訊。

     2)擴充套件服務集(ESS)

    多個BSS可以構成一個擴充套件網路,稱為擴充套件服務集(ESS)網路,一個ESS網路內部的STA可以互相通訊,是採用相同的SSID的多個BSS形成的更大規模的虛擬BSS。連線BSS的元件稱為分散式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DS)。     3)SSID

     服務集的標識,在同一SS內的所有STA和AP必須具有相同的SSID,否則無法進行通訊。

     SSID是一個ESS的網路標識(如:TP_Link_1201),BSSID是一個BSS的標識,BSSID實際上就是AP的MAC地址,用來標識AP管理的BSS,在同一個AP內BSSID和SSID一一對映。在一個ESS內SSID是相同的,但對於ESS內的每個AP與之對應的BSSID是不相同的。如果一個AP可以同時支援多個SSID的話,則AP會分配不同的BSSID來對應這些SSID。

     BSSID(MAC)<---->SSID

 

6. AP種類

FAT AP和FIT AP比較如下圖所示:

7. 無線接入過程三個階段       STA(工作站)啟動初始化、開始正式使用AP傳送資料幀前,要經過三個階段才能夠接入(802.11MAC層負責客戶端與AP之間的通訊,功能包括掃描、接入、認證、加密、漫遊和同步等功能):       1)掃描階段(SCAN)       2)認證階段 (Authentication)       3)關聯(Association)

7.1 Scanning

       802.11 MAC 使用Scanning來搜尋AP,STA搜尋並連線一個AP,當STA漫遊時尋找連線一個新的AP,STA會在在每個可用的通道上進行搜尋。       1)Passive Scanning(特點:找到時間較長,但STA節電)             通過偵聽AP定期傳送的Beacon幀來發現網路,該幀提供了AP及所在BSS相關資訊:“我在這裡”…       2)Active Scanning  (特點:能迅速找到)

            STA依次在13個通道發出Probe Request幀,尋找與STA所屬有相同SSID的AP,若找不到相同SSID的AP,則一直掃描下去..

7.2 Authentication

     當STA找到與其有相同SSID的AP,在SSID匹配的AP中,根據收到的AP訊號強度,選擇一個訊號最強的AP,然後進入認證階段。只有身份認證通過的站點才能進行無線接入訪問。AP提供如下認證方法:      1)開放系統身份認證(open-system authentication)      2)共享金鑰認證(shared-key authentication)      3)WPA PSK認證( Pre-shared key)      4)802.1X EAP認證

7.3 Association

   當AP向STA返回認證響應資訊,身份認證獲得通過後,進入關聯階段。     1) STA向AP傳送關聯請求     2) AP 向STA返回關聯響應     至此,接入過程才完成,STA初始化完畢,可以開始向AP傳送資料幀。

 7.4 認證和關聯過程

7.5 漫遊過程

=====================================================================

論壇上不少朋友很困惑,為什麼小極的自動通道選擇選到的通道只會在1、6、11這三個通道呢?WiFi不是一共有10幾個通道嗎?其他通道豈不是浪費了? 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典型的問題,問100個人,幾乎100個人不知道答案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準備不少基礎知識,但是,既解釋原理,又讓它不是那麼深澀,是有難度的,所以,如果讀不懂的朋友,請多看幾遍,歡迎在此話題下討論,我看到了給你講的更細一點。 首先,需要肯定的一點,不是小極的工程師能力不行,搞出這樣的演算法...(某工程師掩面而泣),而是,這是一個通用作法,是符合協議和WiFi傳輸原理的設計,先看一幅圖:

WIFI <wbr>的 <wbr>傳輸通道 <wbr>與標準 <wbr> <wbr>WIFI的頻道 <wbr>傳輸能力

從圖中,我們很直觀的看到,在一個典型的應用環境下,所有廠家的裝置彷彿被某種力量牽引著,把裝置的通道都設在了1、6、11這三個通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WiFi的世界中,有一條原則雷打不動,那就是在信道範圍內,同一時刻,只有一臺裝置可以發訊號,其他裝置都需要等待。 我們知道,WiFi的原理是把資料載到電磁波上,通過一定的演算法來識別。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空氣中有兩個裝置同時發出WiFi資料,他們所在的通道又一樣,這兩束電磁波在空氣中就會疊加(疊加原理),從而變形,變成誰都無法識別的錯誤資料。對我們百姓來說,不需要理解他們是如何疊加的,那是麥克斯韋、薛定諤、愛因斯坦那種級別的大佬關心的內容。所以,

結論一:因為WiFi是電磁波,所以在同一個頻率範圍內,某個時刻只能有一臺裝置工作,否則就會出錯。 既然有上述特性,那麼,靠大家自覺是不現實的。所以,WiFi的協議中給出了嚴謹的演算法,來保證遵守WiFi802.11協議的裝置,能夠在相同的頻率範圍,不衝突,大家有秩序排隊幹活。因此,為了讓各個晶片廠家有據可循,WiFi協議對頻率與通道的對應做了規定,舉例來說:1通道的中心頻率是2.412GHz,通道有效頻寬是20MHz,實際頻寬是22MHz,其中的2MHz頻寬是隔離帶,防止某些廠商能力不足,精度無法控制的剛剛好,留點餘量。如何直觀的理解這個約定呢?我畫了一幅圖,如下所示:

WIFI <wbr>的 <wbr>傳輸通道 <wbr>與標準 <wbr> <wbr>WIFI的頻道 <wbr>傳輸能力

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每個通道的中心頻率是多少,它所能夠覆蓋的範圍是多少。這裡,簡單解釋有效頻率的概念,涉及到無線電傳輸理論,我儘量言簡意賅。電磁波之所以能夠傳輸資料,是因為波的振幅,頻率等資訊可以唯一確定一個向量,只要我們對這個向量進行編解碼,就可以對應010101資料串。與網線傳輸資料類似,網線傳輸資料時,高電壓表示0,低電壓表示1,所以,在網線上傳輸的資料,就是一堆的高低高低高低高低電壓組合。用電磁波來傳輸資料有頻寬的概念,即1束波可以傳1位資料,還是2位資料,還是3位資料,是有講究的。通常,我們把這束波叫子載波,一個子載波多了可以傳3位資料,即(001,110,010,等等),少了只能傳1位資料,如(1或者0),那麼,同時能發出多少束子載波由有效頻寬決定。【 WIFI 通道有一箇中心頻點, 有頻寬(這裡最好用頻寬,即通訊最高的頻率減通訊最低頻率的差), 電磁波載波的編碼 假設單位時間內能傳遞三位(一次編碼),那麼在這個頻寬內,數字傳輸程式碼 = 單位時間內頻帶範圍內能發出的最多的載波數量 X 單位時間內單個載波的資料攜帶能力 】在WiFi的協議中約定有效頻寬是20MHz,802.11N協議中,有一種有效頻寬是40MHz,802.11AC協議中,有一種有效頻寬是80MHz。可以直觀的理解,有效頻寬越寬,單位時間傳輸的資料量就越大,為啥11AC那麼牛逼哄哄,就這個道理。 回到本話題,我們知道有了有效頻寬是20MHz(老實本分,不喧譁...),那就要知道有效通道。所謂有效通道是工作時,互不干擾的有效頻寬所對應的的中心頻率,從上圖可以看出,我在圖中也給出了結論,有效通道的組合也就3種。 那麼,為什麼業內都要有用1、6、11這種組合呢,為啥不用其他兩種組合,這裡,又要涉及到一個小知識點,開篇我有解釋,中國支援1-13個通道,那麼,中國之外呢?歐洲支援1-13通道,美國支援1-11通道,日本支援1-14通道,總的來看,子集是1-11通道。因此,把裝置的自動通道設為1-6-11這三個通道,是即安全,又普遍且皆大歡喜的作法。因此,結論來了: 結論二:通道設為1、6、11由有效通道而來,並且,從各個國家的法規出發,選擇1、6、11最穩妥。【因為這三個通道 頻寬互不會干擾】

由此可以引出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誤區: 小王問:“張導,為啥我的小極朋友的手機搜尋不到呢?是不是你家小極挫啊...” 答案:查了一下通道,發現他設了手動通道13,然後先不問為什麼設13,直接告訴他,小王啊,你把通道設到1通道試試,他按照我的說法做了,他朋友的手機果然搜到小極。於是,他很困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為什麼呢?我告訴他,不要急,我正在寫一篇科普帖子,看看這篇帖子就明白原因了。(實際原因是他朋友的手機是國外行貨,比如美國貨,不支援12,13通道...)。 結束語,這不是結尾,這是開始,還有幾篇科普的帖子會以這篇為理論依據,來解釋你們看起來困惑,其實很原理很簡單的現象。 謝謝大家支援~!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