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特輯丨池龍:上海“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模式分享
轉自公眾號:國脈互聯 電子政務智庫
上海結合本地實際最需要突破的,是原有資訊化高速發展後造成的“條線部門強而統籌偏弱”的格局,這種格局造成前端政務服務的低效,以及後端部門條線的分割。因此,上海在推進“一網通辦”的過程中,把它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智慧政府的建設、政務服務的提效,以及今年特別開展的優化營商環境這幾項工作結合了起來。
一、目標:兩個“基本實現”、兩個“基本建成”
上海計劃做到兩個“基本實現”和兩個“基本建成”。其中兩個基本實現,一是基本實現政府的政務服務工作以部門管理為中心,向以使用者服務為中心的轉變;二是基本實現群眾和企業辦事線上一次登入、全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兩個基本建成,一是基本建成“一網通辦”的框架體系和運作機制;二是基本建成整體協同、高效執行、精準服務、科學管理的智慧政府。後者是我們這項工作真正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智慧政府的建設。所有前端高效的服務,離不開後臺資料的高效支撐,這樣的智慧政府建設對於整體、對於社會治理、對於經濟發展、對於人民享受幸福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上海推進“一網通辦”工作主要體現“三個注重”
上海推進“一網通辦”,主要體現為“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對接國家要求,認真貫徹國家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一系列精神,做好對接,嚴格落實;二是注重借鑑先進經驗,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充分汲取兄弟省市先進經驗,著力打造“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升級版,形成上海特色亮點。三是注重深化推動改革,與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銜接、互為支撐,將相關改革成果固化在平臺系統上。
三、牢牢把握“一網通辦”四個字
1、“一”是指一個總門戶,服務事項一口進出
解決政務服務多、口多頭受理問題,從找部門到找政府轉變。目前,上海“一網通辦”的總門戶已經正式上線執行。“一網通辦”總門戶與上海政府入口網站是融合的。政府是整體的,在網際網路上不管是政務公開、政民互動,還是政務服務,都只有一個入口,便於相關人員使用;為實現統一受理,也建設了統一受理平臺,接入了各個部門的業務辦理系統,審批事項前端受理部門通過平臺來統一實現。
同時在平臺之上提供四個統一支撐:①統一身份認證,建成全市統一的多源身份認證體系,目前個人實名使用者已達到747萬、法人實名使用者189萬,這兩類主體基本實現全覆蓋。②統一總客服,將“12345”市民服務熱線作為總客服,提供諮詢服務,託底接受各方“找茬”,7月1日上線以來到目前為止已收到與“一網通辦”相關電話大概12000個、問題解決率98.92%、回訪滿意度94.51%。③統一公共支付,目前接入20個個人非稅收入事項,線上線下同步使用。原來視窗重複排隊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如車管業務等;公共支付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多渠道,與銀聯、支付寶、微信三家支付機構合作,打造服務多渠道、事項廣覆蓋的支付服務體系。④統一物流快遞,8月底完成建設以來,已有3家市級部門、15個區接入,將政務服務“送貨上門”,累計寄送物件13.7萬餘筆。
2、“網”是指線上線下同步,服務事項全覆蓋
解決政務服務標準不統一、不互動問題,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轉變。目前已實現市區兩級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高頻公共服務事項統一接入,線上線下統一標準。
同時建設了市民主頁,它是公民個人檔案庫,經過終極實名認證,使用者可以查詢身份證、出生醫學證明等個人所有證件,以及社保繳納、信用報告、水電煤繳費記錄等個人資訊。匯聚了這些資料後實現主題式服務,把操作手冊變成易懂的材料,讓使用者清楚知道怎麼辦理,已經歸集的資料可以自動複用,所有表單中的個人基本資訊不需要再填寫。另外一個是企業專屬網頁,功能與個人專屬網頁類似,針對企業辦事提供個性化服務。
“一”和“網”是展示前端服務的提升,但更核心的主要是在“通”和“辦”的效率上。
3、“通”是指全市通辦、全網通辦、單窗通辦
解決資料交換共享難問題,從“群眾跑”向“資料跑”轉變。“通”是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提升效率和體驗最核心、最關鍵環節。
目前以電子政務云為載體歸集資料,全市市級部門的40%的業務系統已經實現了統一歸集,包括人口、法人、空間地理、電子證照四大基礎庫。歸集之後通過清單和目錄來實現共享,明確資料在哪裡、要什麼、誰來給、哪些不能給,目前已完成梳理,其中需求清單2627條、責任清單2698條、負面清單20條。我們還在不斷縮減,除了有明確法律規定需保密的以外,其他資料都應該無條件共享,同時編制了資料資源目錄,形成了“三清單一目錄”。
建了資料共享交換平臺,9月底建成,到目前為止交換各類資料超過1.6億次,這種效率就是前臺服務提升的基礎支撐。我們還切實加強資料安全管理,堅守資料安全的“底線”,探索建立資料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加強各類人員安全保密管理。
4、“辦”是指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解決辦事反覆跑、辦理麻煩問題,從單打獨鬥到協同作戰轉變。目前市區兩級事項90%以上只跑一次。今年針對世行2018年營商環境10項指標,上海出臺專項政策和配套檔案 53個,開發或升級辦事系統20個(於3月底全部上線)。
這個又回到前面提到的上海資訊化困局就是部門、條線太緊。如果我們真正從體制上來突破,這種強大是技術發展最可依賴的資源,因為它有單部門的基礎,我們需要把它打通,變成一個整體政府。我們每一項營商環境工作的優化,之前各部門外的事情都不去主動,現在由市領導牽頭來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正是由於原來條線基礎強大,只要打破制度壁壘,成效馬上就能得到提升。我們獲得電力、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登記財產、跨境貿易等事項改革後辦事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手續環節減少了近40%
在前臺提供服務的同時,要“放管服”,“放”是思路的體現、“服”是能力問題、“管”是對政府最大的挑戰。我們依託“一網通辦”,通過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實現事項事中事後監管,這個平臺由工商部門牽頭,相應的24個與市場主體相關的部門資訊彙總至這個平臺,雙隨機、雙告知業務全部通過該平臺進行。
四、體制和法制上強有力的保障
“一網通辦”是一項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綜合性工作,是前臺的展現形式,上海從體制、法制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予以強有力的保障。
為了保證這項工作持續發展,我們從體制上和法制上做了相應的保障。①體制上成立“上海市大資料中心”,在市政府辦公廳的領導下負責開發運營“一網通辦”,以及全市公共資料的統一集中管理。②法制上形成“1+X+Y”制度規範體系,“1”是指釋出《上海市公共資料和一網通辦管理辦法》,以集中統一管理為核心,對公共資料採集、整合、共享、開放、應用、安全等全生命週期作出規範;“X”是指出臺電子證照、電子檔案、電子印章等3個專業領域管理辦法;“Y”是指出臺統一受理平臺接入規範、電子證照接入規範等多個技術標準規範,目前即將出臺“一網通辦”工作規範。
應該說,現在大家對“網際網路+政務”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而真正的挑戰是在後臺的資料,也就是通過資料流帶動業務流,同時以業務流的優化更好發揮出資料價值,這個也是我今天很深刻的體會,也希望與大家共同交流與學習,取得更多的進步。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