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阿里女程式設計師邊抱娃邊加班,為啥你的員工一下班就走人?

阿里女程式設計師邊抱娃邊加班,為啥你的員工一下班就走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前幾天,有個阿里的朋友在朋友圈晒了圖:一位阿里的程式設計師媽媽因為趕工作進度,不得不一手哄抱小孩,一手碼程式碼。
看後很是觸動。咋一看,覺得有些心疼又殘忍,小孩這麼小有必要這麼拼嗎?!但一細思,又不得不為這位媽媽努力工作的狀態點贊,比自己賺的多的都這麼拼,不禁慚愧。
阿里人的拼可見一斑。
有人說,阿里人的拼勁來源於賺的多,但正確地邏輯卻是,想賺的多更得夠拼。
有一名碩士畢業,在阿里工作三年的程式設計師就在網路上自爆了自己的高收入,稱通過在阿里三年的努力,年收入超過了100萬。網上一片質疑聲。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後來,這名阿里員工做了解釋:
自己是研究生畢業,從事程式設計師工作,在阿里表現比較好,每年都拿3.75的績效,而此績效在阿里屬於優等,連續拿到,實屬不易。
這樣的人會拿走整體獎金中的大部分,拿走更多的股票。阿里現在一股就是100多美金,摺合成人民幣將近1000塊,如果發給1000股就是100萬了,絕大部分表現優異的員工都會發個幾百股。所以,第三年的年收入就達到了100萬以上,其中就包含工資年終獎以及股票所得。
如果抱著進了阿里就能發財的決心,工作上不鑽研不努力就有可能被打低績效,沒有股票、獎金和加薪,更沒有升職,還可能因為持續低績效而走人。
要做賺的多的阿里人分兩步:先要“拼”夠經驗能力能混進阿里,再要“拼”夠績效能拿獎金股票。
不拼不是阿里人!
01
為什麼那麼苦還能堅持?
因為錢給到了讓我可以承受的程度
我有個阿里的朋友開玩笑說,以前特反感上班簽到打卡,來到阿里後,才發現以前的簽到打卡是多麼的幸福。
阿里上班不強調簽到打卡,但也意味著下班也不強調。
之前有個記者無聊地蹲點阿里,看阿里的加班情況。
結果,19:55-00:00的阿里巴巴蜂巢,燈火通明,光彩耀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每當雙11前後,阿里的加班氛圍就會達到頂峰。此時必現阿里人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加班的推文,會生動活潑展現風采。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不要慫,就是幹!口號喊得響噹噹。
平常996,戰時007!讓人瑟瑟發抖。
所謂的007,就是從0點工作到0點,全天工作24小時,一週工作七天。累了就去帳篷和睡袋裡休息一會,起來以後洗把臉繼續幹活。這就是在用繩命加班啊!
阿里的苦只是現在如此?
前阿里中供的銷售王勇在回憶自己第一次銷售經歷時曾經寫道:
我那天也穿著皮鞋,沒人告訴我上班第一天是要陌拜的。我順著張川線至少跑了10公里,腳上起了好幾個泡。第二天腳上起泡的地方就很疼了,而且那泡越來越大,一走就疼。第三天,外層的那層皮脫落了,血和襪子連在了一起。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早期阿里中供鐵軍的筆記本
另外有個女銷售何桂蓉回憶過:
一天“陌拜”路上,還算是在鬧市區,沒經驗,包在手裡甩來甩去。忽地一下,何桂蓉發現自己被包扯得摔倒在地。爬起來時,兩個飛車仔帶著何桂蓉的包,絕塵而去。沒想到,沒過多久又遭劫。那天何桂蓉在一個客戶那裡“磨”到晚上九點,沒能搞定。天已完全黑了。
結果回去的時候遇到了劫匪,劫匪用土槍指著她的頭,順勢搶走了她的包。然後花了一個月,一家一家客戶跑,把丟失的資料補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探討“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嗎?”
我覺得阿里人用行動喊出了一個大寫的“NO!”
現在的年輕人也非常能吃苦,只要這個苦吃後是有意義的。
畢竟,人做事都是有動機的,不會為了吃苦而吃苦。吃了很大苦頭還能堅持,必定是能通過吃苦換取回報。
對此,阿里深諳其道:
工資的發放是公平公正公開的,能力強的乾的多的獲得更高的薪資;
員工的薪酬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的,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更高的薪資。
我問過公司的袁老師(阿里十年陳):當初阿里還什麼都不是時,靠什麼吸引了你?他說:就是比其他公司賺的多,肯幹賺的更多。
在馬雲看來,工資就應該這麼發:
1、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
2、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工資。
3、加工資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4、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早期阿里還名不經傳時,最大的回報就是金錢。比如阿里中供,幹得好的銷售,在2000年初,年入百萬就不是夢。
後面平臺越做越大,名聲越來越想,公司越走越遠,回報就不僅僅是單純的金錢了,變成了未來足以變現的股票、期權、技能、資源、經驗、人脈等等。比如,阿里巴巴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授予員工螞蟻金服股權獎勵非現金開支達到111.8億,股權獎勵總開支達164億。而至少65%的阿里集團員工獲得了公司期權。
所以吃苦本身是一筆交易,用自己的付出換取一定的回報的交易。只要是交易,等價是最好,超出期望就更棒了。
阿里的聰明是,用超出期望的薪水,換得了超出期望的回報。
梁朝偉有段話特別經典:
“我做事必定以好玩為主,不好玩什麼都不行,不好玩賺錢也是苦事,像受罪。不過多給我點錢也不錯,也願意受罪。”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話解讀起來就是:要麼工作可以玩的開心,要麼給的錢多到可以讓我有苦也能忍。
而阿里恰巧就是那個受苦就能多得,並且還能想方設法讓人開心的地方。
02
Happy stay,Happy go
一個有溫度的組織才會長久
馬雲曾講過:
加入阿里巴巴,我們不承諾你會發財,不承諾你會成功,我們不承諾你會當官,但是我們承諾你會很倒黴、你會很受委屈。
馬雲也曾講過:
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1、錢沒給到位;2、心委屈了。這些規格到底就一條:乾的不爽。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對比來看錶明的是,放心,錢會給到位,但自己要努力爭取;小心,一定會遭受委屈,但會讓你夠寬心。
怎麼寬心?貫穿始終的快樂文化。畢竟阿里巴巴的logo就是個笑臉啊!
在一次演講中,馬雲對“快樂工作、認真生活”進行了解說——
商場如戰場,但商場不是戰場。站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商場上面消滅對手不等於你會贏。競爭是快樂。客戶站在你這邊的時候,你就贏了。我們做企業是為了錢嗎?從第一天起我就沒想過錢,是興趣。我在公司倡導快樂工作,認真生活。我們倡導年輕人認真對待生活,你不認真對待生活,生活就不會認真對待你。
正是用快樂文化吸引人才,阿里巴巴匯聚了世界上最好的網際網路員工團隊,業務保持了平均每年300%的增長率,員工跳槽率不到10%。
正是因為快樂文化弘揚個性,阿里巴巴的員工始終帶著笑臉,在寬鬆的融洽氛圍裡保持著創業創新奉獻的激情,即使三倍的薪酬也挖不走一個優秀的員工。
正是因為快樂文化打造笑臉經濟指標,阿里巴巴吸引、留住了網際網路界最優秀的人才。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阿里巴巴的“快樂文化”,不僅要讓員工快樂,而且讓員工把這種快樂與家人、朋友分享。舉辦阿里親友日,讓員工的親朋好友來公司感受親人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重要節日,經常舉辦親友、親子活動,讓員工始終把笑臉帶回家。
視員工的成長為企業發展的基礎、領導與員工保持平等、開放的關係、用心與員工交流、用愛拴住員工的心、重視員工的發展、不造鉅富而造群富讓員工同公司一起成長等等。共建共享,財散人聚,真正讓員工把企業作為自己的企業,讓員工增強了對於公司的歸屬感。
阿里巴巴的“群心會”,是觸及心靈的談話。談話中,公司領導與員工平等交流、互通有無、互相總結利弊得失、吸取教訓,輕鬆自然開放無拘無束,談話過程是照鏡子的過程、是增加感情的過程、是互相加深瞭解的過程、是互相增強信任的過程。
“快樂工作、認真生活”讓大部分員工始終保持了樂觀的心態、堅強的信念、飽滿的激情、頑強的鬥志。
試想,在這種寬鬆、友愛的文化薰陶、文化背景、文化氛圍裡,哪一個員工願意主動離開、跳槽呢?哪一個員工不會視公司為家拼搏奉獻呢?
同時,無論考評多麼有效,總會有一些人因為能力不足或動機不符合組織要求,不能留在原來的團隊。
解僱是組織生活中不斷髮生的現象,處理離職員工時,阿里也會竭力讓員工寬心。
在離職面談時,讓員工掏心掏肺,而不是客套和敷衍。真誠地詢問對方未來工作的打算,看看自己能否為其提供幫助。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對方離職是為了創業,會關心他的創業方向,給一些建議,也可以提出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如果對方是因為更好的機會去了更大的發展平臺,那就真心祝賀他;如果對方離職是為了休息一段時間,會為他推薦好的旅遊攻略;如果他休息回來後決定繼續找工作,會為他寫一封推薦信。
員工的離職不是合作關係的終結,而是建立新聯盟的開始。
這一過程不僅會贏得前員工的好感與信任,提高了未來合作的可能性,也讓在職的人感受到了溫暖。
從18人到6萬多人,阿里巴巴的員工號已經排到了5位數。阿里保留所有離職員工的員工號,不會取代,還有前橙會、阿里校友會這樣的組織,和曾經為阿里奮鬥的員工保持聯絡。每年的5月10日的阿里日這天,阿里還會邀請離職員工回阿里看看“家人”。敲鐘當日,馬雲也曾向前員工傳送感謝,“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阿里的今天。”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馬雲將阿里巴巴的前同事比喻成“敵前、敵後的外援”。甚至在2014年11月,馬雲還召開了國內前所未有的大會——阿里巴巴離職員工大會,吸引了2000多名前阿里人蔘加。
Happy stay,就很不容易,Happy go,就更難了。
但是再難也在堅守,感恩故人,關懷在人,一個有溫度的組織才會長久。
03
多帶員工看星星,
最好的驅動是理想信念支撐下的自驅
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一書中將「驅動力」分為三類,分別是驅動力1.0、驅動力2.0和驅動力3.0。
驅動力1.0指生物衝動,包括人類原生的恐懼和慾望,比如躲避危險,尋求食物,繁衍後代等。
驅動力2.0指「尋求獎勵,避免懲罰」,其核心理念是:要想提高成績、提高生產力、鼓勵追求卓越,就要獎勵好的行為,懲罰壞的行為。驅動力2.0在工業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工程師泰勒發明的「科學管理」方法,它就是基於驅動力2.0原理運轉的系統。
但是人們在近幾十年,發現了越來越多無法用驅動力1.0和驅動力2.0解釋的現象。
2009年10月31日,微軟終止了MSN Encarta的服務(一個網路百科全書),16年的服務歷史畫上了句點。而與此同時,維基百科,卻成為全世界最大、最受歡迎的百科全書。投入執行僅僅8年,它已經擁有1300萬條條目,涵蓋260多種語言,其中僅英文條目就有300萬條。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要知道微軟做第一個百科全書時,已經是一個大型盈利性公司了。微軟為這個百科全書提供資金支援,僱傭專業的作者和編輯數千條條目,高薪聘請經理,來監督這個專案的進展,確保專案在規定時間、規定預算內完工。
而維基百科,不是哪個公司的產品,它由數萬名以寫作和編輯為樂的人共同完成。這些愛好者們不需要任何特別資質就能參與進來。編寫這些條目一分錢都得不到,他們必須無償貢獻自己的勞動力,有時甚至需要花上20-30個小時。這個百科全書免費在網上呈現,不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費用。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然而這群由志願者組成的雜牌軍最後卻勝利了。根本驅動力來自於,他們覺得這個事有價值有意義,這個價值和意義是超越金錢,能讓他們滿足自我實現。
這跟馬斯洛需求論異曲同工:第一層生理需求,就是滿足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則是滿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
一來訪者問法師:“大師,您在公眾場合是素食,若一個人在房間會不會吃肉呢?”法師反問道:“您是開車來的嗎?”來訪者:“恩”。法師又說:“開車要系安全帶。請問您是為自己系還是為警察系?如果是為自己系,有沒有警察都要系”。
如果一個人是為自己而做,信念、目標、理想就是最大的動力。
一個企業還是要以使命、願景、價值觀驅動,阿里一直堅持這個。當然在不同的時代,願景、使命、價值觀的方式會不同。
一個企業要有夢想,leader就得有夢想,leader沒有夢想,很難想象企業會有夢想。
那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不是一句口號而已,老闆喊了之後,你會發現他整天在為這個目標而忙,而且他一年也就喊一兩次,喊多了就煩了。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擁有初心和強大使命感的老闆,終會將願景慢慢變成大家的願景,然後變成現實。
夢想對阿里是最重要的。而且必須要有夢想,埋著頭走路肯定不行。
馬雲說:“很多人是因為看見,才去相信;阿里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所以,在阿里雲的價值最受爭議的時候,馬雲他雖然也說不清楚技術上的所有相關對比問題,但他最後的決策觀點集中於阿里雲以後對小企業有沒有價值,如果有價值就值得去做。這類人其實是完全的使命驅動型,這樣才不會在短期利益的權衡跟取捨上浪費時間。
夢想來自你不斷為客戶、為夥伴、為這個事情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最後產生的自我驅動。夢想本質上是自我驅動,它最終來自內心,同樣責任跟擔當本質上也是自我驅動。
在阿里,每個人能夠有更開闊的平臺、視野和更踏實的心,來真正做一個自我驅動的造夢者。
“這個資訊最重要來自於內心,因為相信想做的事情,相信周圍的夥伴;因為認為做的工作對整個社會發展有意義,對客戶有價值,我們才會願意投入,去發自內心看很多問題,並做出改變。正因驅動內心的東西相似,走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個組織。”張勇近期如是闡述道。
驅動別人最好的方式是先點燃自己。堅持的根源來自於共同的夢想。
讓員工快樂多賺錢的同時,別忘了帶他多看看星星!黑夜裡的星星可以指路讓人不迷失。

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幹一件有意義的事如是吧。
最後,如果你跟我一樣都喜歡java,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也在學習java的道路上奔跑,歡迎你加入java學習群:72030155 群內每天都會分享java最新業內資料,分享java免費課程,共同交流學習,讓學習變(編)成(程)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