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空中介面技術》讀書筆記7: R5 HSDPA技術
工作在WCDMA RBS系統上很多年了,感覺RBS系統絕對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之一;除了要基於通訊原理和3GPP協議來實現,還要考慮到:空口資源、硬體資源、功率分配、系統容量、監控管理、系統排程... ...而一本好書《WCDMA空中介面技術》恰恰是對我這麼多年工作的複習與補充。
囫圇吞棗的看了很多書,對我來說最好的看書方式還是做讀書筆記。
基本:
高速分組資料業務以下行資料為主,因此HSDPA技術的設計思路以提高基站的下行分組資料吞吐量為第一要務。
R5除了新增用於HSDPA的通道外,提供HSDPA業務還需要A-DCH(隨路專用傳輸通道)的配合,用來發送上行的資料以及傳送第三層的信令,A-DCH支援軟切換。
一般都說HSDPA的最高下行速率為14.4Mbit/s,實際上這只是物理通道的位元速率,與承載無關,相當於15 × 960kbit/s(16-QAM),沒有什麼技術探討的價值。
排程:
MAC-hs實體依次進行流量控制、快速排程、HARQ處理和TFRC傳輸格式選擇等處理過程,產生的資料由HS-DSCH通道承載,送到物理層,物理層處理後,通過空中介面傳送,由UE接收後,再經由相反的過程,得到高速分組資料。
HSDPA系統通常採用比例公平(PF)排程演算法,基站根據每個啟用使用者反饋的通道質量指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資訊評估使用者的通道質量。基站給通道質量相對最好的使用者分配資源,忽略瞬時的無線環境變化。CQI由終端產生,代表終端對接收資料格式的期望值,按設計是考慮了HARQ機制10%的錯誤率後得到的。CQI上報的頻率是可變的,規範中分別為0、2、4、8、10、20、40、80或160ms。
在HSDPA中,由於流量控制部分的存在,在Node B中引入了快取,這樣高速分組資料從RNC到Node B再到終端的過程中,就不再是同步進行的了。
自適應調製編碼是指基站採用自適應設計,可以根據當前的通道狀況,不斷改變調製方式和編位元速率,為使用者分配最佳調製方式和編位元速率,以適應當前的無線環境,從而有效地提高資料傳送率。
高效的調製方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調製效率提高的同時,抗干擾能力下降了。因此,16-QAM只適合非常良好的無線環境下使用,無線環境不佳時只能使用QPSK調製方式。採用16-QAM調製方式後,下行最高傳輸速率才可以達到14.4Mbit/s。
對於資料業務來說,為使用者分配一段業務速率很高和傳輸時間很短的無線通道顯然好於為使用者分配多個業務速率較低或傳輸時間較長的無線通道。當然這樣做也是因為資料業務對延時不敏感,這就給基站提供了進行排程的空間。
採用更短的傳輸時間間隔也能提高資料業務的效能,縮短往返延時(RTT,Round-trip Time)的時間,改進終端使用者的使用感受。
HARQ技術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不丟棄接收出錯的資料,而是採用軟合併的方式,將多次接收到的資料合併起來,以提高重傳資料解碼的成功率。
空中介面上使用的差錯控制方案可以分為基於前向糾錯編碼(FEC)和自動重發請求(ARQ)兩種方式。
R99的差錯控制機制對傳送擴頻增益大的資訊(例如信令)是非常有效的。利用FEC以及大的擴頻因子,資料重傳率很低。但是對分組資料業務,尤其是高速分組資料業務,由於其擴頻增益小,相應的重傳率較高。
功控:
HS-PDSCH通道不採用功率控制,但是該通道的功率也不是固定的。一般HS-PDSCH通道使用小區的剩餘功率,也就是小區的總功率減去公共通道和R99業務通道使用的功率後的剩餘部分,因此也是在不斷波動的。
HS-SCCH通道早期採用固定功率,一般功率設定為比導頻通道PICH的功率低2dB;後期也可以實施功率控制,其功率與A-DCH的功率相關。
R99業務佔用的功率與R99的業務量以及業務型別、使用者分佈有關係,一般在無線網路規劃時,將下行負載(也就是公共通道與R99業務的功率之和與小區的最大功率的比值)最大值設為60%,換而言之,基站數量是按最大下行負載的60%設計的,因此,HSDPA業務的平均可用功率為小區的最大功率的40%~60%,大致在10W左右。
其它:
現網的配置,R99只有一個上行DPDCH通道,因此HS-DPCCH通道的擴頻碼為C256,64,碼分的HS-DPCCH通道的資料與DPCCH通道的資料疊加後,作為Q路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