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三年趕超阿里雲,華為這次是認真的!
自從華為聲勢浩大地成立華為Cloud BU以來,豪言壯語說了一籮筐,公關稿接連霸屏,想讓人不注意它都難。
以前筆者有篇文章詳述了雲端計算時代華為面臨的五道“坎”。那麼在這些“坎”面前,華為雲到底哪來的信心要在三年內超過阿里雲呢?
——//////////——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本來作為一個非技術人員,我對一眾網際網路公司的態度可以用“漠不關心”來形容,但架不住網際網路的滲透率越來越高,甚至連中老年都開始離不開微信、支付寶,我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就要被時代淘汰了,至此密切關注網際網路產業動向。
從國內的BAT到國外的微軟、谷歌、亞馬遜,各家巨頭一出新聞,皆是刷爆朋友圈的頭條,但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這些巨頭在熱搜榜上的位置都稍稍靠後,給華為讓出了“黃金廣告位”。
華為的新聞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喜歡與別人家產品比——比技術含量、比價格甚至比畫素。
從華為和愛立信在通訊領域的頭名之爭,到如今手機領域直接和三星蘋果一較高下,華為每進入一個領域,都會“誇下海口”,這使其每有動作,必上頭條,引起巨大反響,但不得不服的是,華為每次都能“完美著陸”。
實力和成績說明一切,努力之下,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站隊華為,自願扮演“華為水軍”的角色。所以,基於歷史“戰績”,華為在正式推出雲端計算計劃之初,雖然落後阿里雲近十年,但其勢頭仍舊一時無兩。
不論有多少人質疑華為兵馬未動、牛皮先行的營銷策略,並對這種自吹的方式表示不滿,但不可否認的是:華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逐漸打上了質量、安全和技術的標籤。
平心而論,民心與技術本身並沒有多大聯絡,但在群雄爭霸的混戰時期,使用者可能一時難以判斷誰家產品更合適,或者在技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用誰家產品都一樣,這種情況下,民心所向可能就是決定成敗的核心因素了。華為用“技術+營銷”的模式成功聚集大批粉絲,為華為雲奠定了良好的潛在使用者基礎。
市場“規模超大”,來晚了也不用著急二從市場規模的角度分析,各機構的研究資料都顯示,公有云是一個萬億美元規模的市場,而2017年的財報顯示,雲端計算巨頭的營收不過百億。現在雲市場只是初步成型階段,離成熟期還差得很遠。
騰訊雲副總裁曾佳欣說過:“To B可不像To C能做到一家獨大,別人家就沒有飯吃了。在To B層面,行業非常大,業務根本做不完”。
2018年,雲端計算市場進入2.0時代,巨大的業務市場,弱化了入市時間帶來的領跑效應。華為在去年正式宣佈進軍雲端計算領域,看起來入市太晚,機會盡失,但實際上市場廣闊,此時加入,仍不算晚。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華為自帶企業服務的基因,比一直致力於To C端的網際網路公司更瞭解企業使用者的需求,這樣的天然優勢也給華為提供了“自戀”的資本。
技術不行的話,其他全白搭三草包包裝得再好看,終究還是草包,華為雲要想兌現自己撂下的狠話,還是要靠技術說話。沒有技術,做不出客戶滿意的產品,任你吹得天花亂墜,市場也只會越來越小。所幸的是,華為雲在粉飾外表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內在實力的修煉。
Cloud2.0時代,企業最期望和擔心的問題是穩定可靠、安全可信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雲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雲服務需要雲服務提供商在瞭解使用者應用場景的基礎上,不斷改善自身產品,使之與企業的業務需求高度契合;而穩定可靠和安全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則取決於服務商的技術水平和服務理念。
在最新的博睿評測資料報告中,華為雲以優異的網路效能,力壓群雄奪得網路質量評測第一。年初的可信雲釋出會上,華為雲成為首批通過可信雲使用者資料保護能力認證的雲服務商。
對於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而言,安全可信更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客戶所擔心的上雲安全問題,不是孤立的技術問題,更多是心裡層面信任的建立。而華為本身自帶的“安全”標籤,無疑會增加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華為雲Marketing部長杜娟在一次華為媒體座談會上指出,有一些大型企業客戶,就是因為考慮到資料安全問題最終選擇了華為雲,而沒有選擇那些網際網路類的雲服務商。
寫在最後四不管是不是被洗腦的原因,筆者到現在依舊覺得華為是民族良心企業。30年內從無到有,從有到強,華為靠的不僅僅是對市場的瞭解和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策略,更是自身強大的技術實力。華為雲的發展亦將延續華為的基因,堅持“客戶為先,技術為王”。
“遍地英雄下夕煙,六億神州盡舜堯”,雲端計算時代註定又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華為雲能否兌現曾經的承諾,而不是被強大的對手啪啪打臉?三年之約,我們暫且耐心等待。
——//////////——
作者簡介
陳雅妮
中國軟體網 行業分析師
雲端計算和大資料領域的研究諮詢專案
微信:dq5642186470
點選閱讀原文,報名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