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敏捷開發過程的幾個關鍵點

敏捷開發過程的幾個關鍵點

Test-Driven Development,測試驅動開發。-------------------不現實,開發的程式碼,也需要維護的。增加了工作量。

  它是敏捷開發的最重要的部分。在ThoughtWorks,我們實現任何一個功能都是從測試開始,首先對業務需求進行分析,分解為一個一個的Story,記錄在Story Card上。然後兩個人同時坐在電腦前面,一個人依照Story,從業務需求的角度來編寫測試程式碼,另一個人看著他並且進行思考,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就會提出來進行討論,直到達成共識,這樣寫出來的測試程式碼就真實反映了業務功能需求。接著由另一個人控制鍵盤,編寫該測試程式碼的實現。如果沒有測試程式碼,就不能編寫功能的實現程式碼。先寫測試程式碼,能夠讓開發人員明確目標,就是讓測試通過。

  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續整合。---------使用Jenkins來實現,能夠帶來很多的便利。

  在以往的軟體開發過程中,整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通常很長時間才會做一次整合,這樣的話,會引發很多問題,比如 build未通過或者單元測試失敗。敏捷開發中提倡持續整合,一天之內整合十幾次甚至幾十次,如此頻繁的整合能儘量減少衝突,由於整合很頻繁,每一次整合的改變也很少,即使整合失敗也容易定位錯誤。一次整合要做哪些事情呢?它至少包括:獲得所有原始碼、編譯原始碼、執行所有測試,包括單元測試、功能測試等;確認編譯和測試是否通過,最後傳送報告。當然也會做一些其它的任務,比如說程式碼分析、測試覆蓋率分析等等。在我們公司裡,開發人員的桌上有一個火山燈用來標誌整合的狀態,如果是黃燈,表示正在整合;如果是綠燈,表示上一次整合通過,開發人員在這時候獲得的程式碼是可用而可靠的;如果顯示為紅燈,就要小心了,上一次整合未通過,需要儘快定位失敗原因從而讓燈變綠。在持續整合上,我們公司使用的是自己開發的產品CruiseControl。

  Refactoring,重構。-------有風險,有程式碼。一般在一次大的版本釋出的時候,做這件事。但是,主要是針對比較混亂的程式碼來做。一般的細小問題,由開發自己修改。

  相信大家對它都很熟悉了,有很多很多的書用來介紹重構,最著名的是Martin的《重構》,Joshua的《從重構到模式》等。重構是在不改變系統外部行為下,對內部結構進行整理優化,使得程式碼儘量簡單、優美、可擴充套件。在以往開發中,通常是在有需求過來,現在的系統架構不容易實現,從而對原有系統進行重構;或者在開發過程中有剩餘時間了,對現在程式碼進行重構整理。但是在敏捷開發中,重構貫穿於整個開發流程,每一次開發者check in程式碼之前,都要對所寫程式碼進行重構,讓程式碼達到clean code that works。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構時,每一次改變要儘可能小,用單元測試來保證重構是否引起衝突,並且不只是對實現程式碼進行重構,如果測試程式碼中有重複,也要對它進行重構。

  Pair-Programming,結對程式設計。 ----- 這個方式很好。但是,需要團隊中的人,能夠有好的溝通能力,和工作經驗。帶領初級的人員來做。讓他們進步更快。而高階能力的人,可以互相學習。

  在敏捷開發中,做任何事情都是Pair的,包括分析、寫測試、寫實現程式碼或者重構。Pair做事有很多好處,兩個人在一起探討很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也不容易走上偏路。在我們公司,還有很多事都是Pair來做,比如Pair學習,Pair翻譯,Pair做PPT,關於這個話題,錢錢同學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對它進行介紹,名為Pair Programming (結對程式設計)。

  Stand up,站立會議。---- 很好,堅持做就會有效果。讓工作的進度可控。問題可控。

  每天早上,專案組的所有成員都會站立進行一次會議,由於是站立的,所以時間不會很長,一般來說是15-20分鐘。會議的內容並不是需求分析、任務分配等,而是每個人都回答三個問題:1. 你昨天做了什麼?2. 你今天要做什麼? 3. 你遇到了哪些困難?站立會議讓團隊進行交流,彼此相互熟悉工作內容,如果有人曾經遇到過和你類似的問題,那麼在站立會議後,他就會和你進行討論。

  Frequent Releases,小版本釋出。------需要定義釋出時間。將產品釋出給相關人員,比如產品經理,及早的發現問題,是小版本釋出的核心。減少返工,和需求遺漏和誤解。

  在敏捷開發中,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拿到需求以後就閉門造車,直到最後才將產品交付給客戶,而是儘量多的產品釋出,一般以周、月為單位。這樣,客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到釋出的產品進行試用,而我們可以從客戶那得到更多的反饋來改進產品。正因為釋出頻繁,每一個版本新增的功能簡單,不需要複雜的設計,這樣文件和設計就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又因為簡單設計,沒有複雜的架構,所以客戶有新的需求或者需求進行變動,也能很快的適應。

  Minimal Documentation,較少的文件。 ---- 並不是沒有文件。而是核心是有架構的文件。程式碼自己會說話。

  其實敏捷開發中並不是沒有文件,而是有大量的文件,即測試。這些測試程式碼真實的反應了客戶的需求以及系統API 的用法,如果有新人加入團隊,最快的熟悉專案的方法就是給他看測試程式碼,而比一邊看著文件一邊進行debug要高效。如果用書面文件或者註釋,某天程式碼變化了,需要對這些文件進行更新。一旦忘記更新文件,就會出現程式碼和文件不匹配的情況,這更加會讓人迷惑。而在敏捷中並不會出現,因為只有測試變化了,程式碼才會變化,測試是真實反應程式碼的。這時有人會問:程式碼不寫註釋行嗎?一般來說好的程式碼不是需要大量的註釋嗎?其實簡單可讀的程式碼才是好的程式碼,既然簡單可讀了,別人一看就能夠看懂,這時候根本不需要對程式碼進行任何註釋。若你覺得這段程式碼不加註釋的話別人可能看不懂,就表示設計還不夠簡單,需要對它進行重構。

  Collaborative Focus,以合作為中心,表現為程式碼共享。 ------這個在團隊中,需要推行。因為人都喜歡守著自己的東西,不管別人的程式碼。而程式碼共享,不僅是讓程式碼可以互相修改,而且,激發開發人員的責任心。對整個產品負責,而不是對自己的功能負責。

  在敏捷開發中,程式碼是歸團隊所有而不是哪些模組的程式碼屬於哪些人,每個人都有權利獲得系統任何一部分的程式碼然後修改它,如果有人看到某些程式碼不爽的話,那他能夠對這部分程式碼重構而不需要徵求程式碼作者的同意,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誰寫的這部分程式碼。這樣每個人都能熟悉系統的程式碼,即使團隊的人員變動,也沒有風險。

  Customer Engagement ,現場客戶。------這裡的客戶,可能是真正的客戶,也可能是產品經理。

  敏捷開發中,客戶是與開發團隊一起工作的,團隊到客戶現場進行開發或者邀請客戶到團隊公司裡來開發。如果開發過程中有什麼問題或者產品經過一個迭代後,能夠以最快速度得到客戶的反饋。

  Automated Testing ,自動化測試。-----難,主要是人力缺少。

  為了減小人力或者重複勞動,所有的測試包括單元測試、功能測試或整合測試等都是自動化的,這對QA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要熟悉開發語言、自動化測試工具,能夠編寫自動化測試指令碼或者用工具錄製。我們公司在自動化測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Selenium開源專案。

  Adaptive Planning,可調整計劃。-----

  敏捷開發中計劃是可調整的,並不是像以往的開發過程中,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開發 ->測試->交付,每一個階段都是有計劃的進行,一個階段結束便開始下一個階段。而敏捷開發中只有一次一次的迭代,小版本的釋出,根據客戶反饋隨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

  敏捷開發過程與傳統的開發過程有很大不同,在這過程中,團隊是有激情有活力的,能夠適應更大的變化,做出更高質量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