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整理]疏通中國歷史脈絡——“元、明、清(1840鴉片戰爭止)”篇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視吸收漢族的讀書人,幫助籌劃朝政大事。他重用一個漢族謀士劉秉忠。忽必烈稱帝和定國號為元,都是劉秉忠的主意。後來,劉秉忠又向忽必烈薦引了一些朋友、學生,也一個個擔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員。其中有一個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臺)人。他祖父郭榮學識淵博,不但通曉經書,對數學、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時候,在祖父的影響下,對科學發生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劉秉忠和他的朋友張文謙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講學,郭榮把他孫子送到劉秉忠那裡學習。郭守敬在那裡認識了許多愛好科學的朋友,學問就長進得更快。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在太史院裡建造一座新的司天臺,同時在全國範圍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的打算。這個大膽的計劃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經過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測點。最北的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島上),選派了十四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資料全部彙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大量資料,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歷法,叫《授時歷》。這種新曆法,比舊曆法精確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
天,同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只相差26秒。這部曆法同現在通行的格里曆(即公曆)一年的週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時歷》比歐洲人確立公曆的時間要早三百零二年。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由於元世祖採取了許多發展生產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會經濟十分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只使蒙古的王公貴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處。為了滿足蒙古貴族過窮奢極欲的生活和軍事的需要,元世祖還任用了一批管理財政的大臣,幫助他搜刮財富。這批大臣勾結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為。
元王朝還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漢人,就是原來在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來在南宋地區的各族人民。四個等級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漢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視。
元世祖死後,他的孫子鐵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時期,這種貪贓枉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查出有貪汙行為的官吏一萬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當時,在大都流行著一種戲劇,叫雜劇。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不滿官府的黑暗統治,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的不平現象。
大都有個讀書人叫關漢卿,從小喜愛音樂戲劇,會吹簫彈琴,還會唱歌跳舞。關漢卿在京城太醫院當過官,可是他對醫術不感興趣,對編寫劇本卻特別熱心。那時候,演戲的人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跟他們混得挺熟;有時候他自己也上場演出,扮個角色。因為他對音樂戲劇很有研究,所以編出的戲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貴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歡看戲,關漢卿編的戲劇不是為了光給貴族消閒作樂,而是常常幫百姓說話。他把看到的,聽到的人民的悲慘遭遇,寫進他的劇本里。《感天動地竇娥冤》(也叫《竇娥冤》),就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作品。
《竇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個貧苦女子竇娥。竇娥從小死了母親,她父親竇天章還不起債,又因為上京趕考,缺少盤費,把她賣給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養媳。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竇娥和她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地過日子。
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欺負蔡家婆媳無依無靠,跟他父親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給張老兒。蔡婆婆軟弱怕事,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脅迫竇娥跟他成親,竇娥堅決拒絕,還把張驢兒痛罵了一頓。
張驢兒懷恨在心。過幾天,蔡婆婆害病,要竇娥做羊肚湯給她吃。張驢兒偷偷地在湯裡下了毒藥,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竇娥把羊肚湯端給蔡婆婆喝。蔡婆婆接過碗,忽然要嘔吐,不想喝,讓給張老兒喝了。張老兒中了毒,在地上翻滾了幾下,就嚥了氣。
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父親,把殺人的罪名,栽到竇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門。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個貪贓枉法的貪官,背地裡被張驢兒用錢買通了,把竇娥抓到公堂訊問,逼她招認是她下的毒。竇娥受盡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來,還是不肯承認。
桃杌知道竇娥待她婆婆很孝順,就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竇娥想到婆婆年紀老,受不起這個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貪官桃杌把竇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場去處死。竇娥眼看沒有申冤的地方,她滿腔悲憤地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在臨刑的時候,她又向天發出三樁誓願:一要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她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誓願居然感動了天地。那時候,正是六月
大伏天氣,竇娥被殺之後,一霎時天昏地暗,大雪紛飛;接下來,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後
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官,竇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殺人凶手張驢兒被處死刑,
貪官桃杌也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個戲劇所寫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飛雪,更是一種神話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
封建統治下,無數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報仇的強烈願望。所以,千百年來,這齣戲一直受到
人們的喜愛讚賞,關漢卿也成為人民稱頌的戲劇家。
元朝從成宗以後,又傳了九個皇帝,皇室內部鬥爭十分激烈,政治也越來越腐敗,人民
災難深重。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又叫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即位後,荒淫殘暴,鬧得國庫空
虛,物價飛漲,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
濠州郭子興紅巾軍正在壯大起來。
郭子興本來是定遠(今安徽定遠)地方一個財主,因為出身低微,經常受地方官吏的敲
榨勒索,心裡氣忿不過,加入了白蓮會。他拿出家裡的錢財,擺酒殺牛,結交江湖好漢,只
等一有機會,就殺死那批貪官汙吏,出口惡氣。
公元1352年,也就是劉福通起義的第二年,郭子興看見時機成熟,就和四個朋友一
起,帶著幾千個年輕人,趁著黑夜,打進濠州城,殺了州官,把濠州城佔領了,宣佈起義。
郭子興和他的四個好友都自稱元帥。
元王朝派大將徹裡不花帶兵圍攻濠州。徹裡不花害怕紅巾軍,不敢攻城,在老遠的地方
紮下營壘,卻派兵士在城外捉了一些百姓,當作俘虜向上級冒功請賞。城外的老百姓遭到迫
害,過不了日子,紛紛逃到城裡投奔郭子興。郭子興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有一天晚上,濠州的紅巾軍正在城門邊巡邏。忽然城外來了一個青年和尚,說要投奔紅
巾軍。守門的紅巾軍兵士懷疑他是元軍派來刺探軍情的奸細,一面把他捆綁起來,一面派人
報告郭子興。
郭子興一聽,心想也許來的真是投奔他的好漢,親自騎馬到城門口去察看,只見那個被
捆綁起來的和尚,雖然衣服穿得破破爛爛,卻長得身材魁梧,濃眉大眼。郭子興一看,心裡
十分喜歡,馬上命令兵士鬆了綁,把和尚帶回元帥府。
那個投奔郭子興的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親是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一個貧
苦農民。朱元璋十七歲那年,淮北地方鬧了一場嚴重的旱災和蝗災,接著又蔓延了瘟疫。朱
元璋的父親、母親和大哥接連傳染上了疫病,嚥了氣。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連買口棺材
的錢也沒有,虧得鄰居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把父母埋葬了。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親,生活沒有著落。鄰居給他出了個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覺寺當小
和尚,混口飯吃。這樣,朱元璋就出了家。那種寺院裡的小和尚,其實是給人使喚的傭人。
朱元璋每天伺候師父、師兄,起早摸黑,掃地,上香,敲鐘,做飯,日子過得挺苦。
但是,那個日子裡要在皇覺寺混口飯吃也不容易。原來,皇覺寺是靠收租米過日子的,
這年災情嚴重,皇覺寺收不到租米。朱元璋在寺裡呆了才五十天,眼看要斷糧了。師父、師
兄們一個個離開寺院到外面化緣去,朱元璋也被打發出門,帶著小木魚和鉢頭到淮西一帶流
浪討飯。過了三年,濠州的災情稍微緩和了一點,他才又回到皇覺寺。
又過了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了,朱元璋在寺裡不斷聽到外面傳來的訊息,一會兒是劉
福通佔領了潁州,一會兒是芝麻李佔領了徐州。到了年底,又聽到濠州也被紅巾軍佔領了。
朱元璋早就聽到彌勒佛要下凡救世的傳說;現在又聽到紅巾軍到處起兵,元兵節節敗退,心
裡想,窮人出頭的日子到了,就離開皇覺寺,到濠州來投奔郭子興。
郭子興跟朱元璋一談話,發覺他口齒伶俐,十分賞識,馬上叫他脫下和尚的袈裟,換上
兵士服裝,把他留在身邊當個親兵長。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以後,馬上表現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計謀。郭子興把他當
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總要先跟他商量。在起義兵士中,朱元璋的聲望漸漸提高了。
郭子興有個好朋友姓馬,在郭子興起兵那年病死。馬公臨死的時候,把他的孤女託給郭
子興照顧。郭子興把女孩帶回家裡,交給妻子張夫人撫養,把她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
郭子興一直想給她選個好女婿,這一回,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就跟張夫人商量,要把馬公的
女兒嫁給朱元璋,張夫人一聽也十分贊成。這樣,皇覺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帥的女婿,地
位也不同了。在起義軍中,大家都稱他“朱公子”。
濠州的紅巾軍裡,連郭子興在內,共有五個元帥。五個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誰也管
不了誰。
朱元璋發現起義軍的幾個將帥胸襟狹窄,在他們手下幹事,成不了什麼氣候,就回到老
家,招兵買馬。他少年時候的夥伴徐達、湯和,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將領,都來投奔,
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後來,又襲擊元軍,招降了一批元軍。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軍,整頓紀律,加緊訓練,把手下的軍隊訓練成一支戰鬥力很強的
隊伍,聲勢大振。
定遠有個文人李善長,是個很有計謀的人,也來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學問,就
留他在起義軍裡當謀士。有一次,朱元璋問李善長說:“現在全國到處都在打仗,什麼時候
才能太平呢?”
李善長說:“秦朝末年,也這樣大亂過。漢高祖是平民出身,因為他氣量大,能夠用人
材,又不亂殺人,只花了五年時間,就統一天下。現在元朝政治這樣混亂,天下土崩瓦解,
您何不向漢高祖學習呢?”
打那時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學漢高祖劉邦。
朱元璋帶著自己訓練出來的隊伍,連續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韓林兒在毫州稱帝那
年,郭子興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朱元璋做了副元帥。
郭天敘沒有什麼指揮的經驗,加上紅巾軍中大多將士都是朱元璋的親信,朱元璋名義上
是副帥,實權全掌握在他手裡。沒多久,郭天敘在攻打集慶(今江蘇南京)的時候,被叛徒
殺死,朱元璋就當了名副其實的元帥。
朱元璋獨掌兵權以後,率領大軍大破元朝水軍,渡江攻打集慶,集慶五十多萬軍民投
降。朱元璋進了集慶,出榜安民,把集慶改名應天府。打那時候起,朱元璋就以應天府作為
根據地,向江南一帶發展。
當朱元璋的勢力向南方發展的時候,首先遇到一個強敵是陳友諒。陳友諒原是徐壽輝起
義軍的部將,後來他謀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叫漢。他佔據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帶,
地廣兵多,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割據政權。公元1360年,他率領強大的水軍,從採石沿江
東下,進攻應天府,一心想併吞朱元璋佔領的地盤。
隨後,朱元璋消滅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後,自稱吳王。
自從劉福通犧牲以後,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義上還接受小明王的領導。到了這
時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脹起來,覺得留著小明王對他是個障礙。公元1366年,他用船
把小明王接到應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過江的時候,派人暗暗鑿沉了船,
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割據勢力,接著,命令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
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過了兩個月,徐達的軍隊旗開得勝,佔領了山東。公元136
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位稱皇帝,國號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軍乘勝進軍,元兵節節敗退。這年八月,徐達率領大軍直搗大都,元順帝逃往上都。
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終於被推翻。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
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
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腐敗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
諷刺時事,後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
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於
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扯在一起。劉
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準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
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發生大
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裡關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裡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
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碼事。劉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術。不過他懂得天文,
可能觀測到氣象要發生變化,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
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制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
殺無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後,叫劉基做御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劉基嚴格執法。
明太祖是農家出身的,對農民生活多少有點了解。他即位以後,也注意實行休養生息的
政策。他告誡地方官員說:“現在天下剛剛安定,百姓財力睏乏,好像初飛的鳥,不能拔它
的毛;新種的樹,不能搖它的根。”他要官員們廉潔守法,不能貪贓枉法,加重人民負擔。
以後,他又招集流亡農民,開墾荒地,免除三年的勞役和賦稅;要各地駐軍屯田墾荒,做到
糧食自給。他還興修水利,獎勵植棉種麻。所以,明朝初年的農業生產有了很明顯的發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統治也鞏固下來。
但是明太祖總不放心那些幫助他開國的功臣。他設立一個叫做“錦衣衛”的特務機構,
專門監視、偵察大臣的活動。大臣在外面或者家裡有什麼動靜,他都打聽得一清二楚。誰被
發現有什麼嫌疑,就有被打進牢獄甚至殺頭的危險。
太祖對待官員極其嚴酷,大臣上朝的時候惹他發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
子,叫做“廷杖”,也有被當場打死的。這種做法弄得一些大臣們個個提心吊膽,每天上朝
的時候,都愁眉苦臉地向家裡親人告別。如果這一天平安無事,回到家裡,親人就高高興興
慶幸他又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維庸被告發叛國謀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維庸滿門抄斬,還追究
他的同黨。這一追究,竟株連文武官員一萬五千多人。明太祖一發狠心,把那些有胡黨嫌疑
的人全殺了。
自從胡維庸案件發生以後,明太祖覺得把軍政大權交給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職
位,由皇帝直接管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個部的尚書(官名,部的長
官);又把掌握軍權的大都督府廢了,改設左、右、中、前、後五個都督府,分別訓練兵
士,需要打仗的時候,由皇帝直接釋出命令。這樣一來,明朝皇帝的權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並沒到這裡結束。過了三年,錦衣衛又告發大將藍玉謀反。明太祖殺了藍玉,追查
同謀,又有文武官員一萬五千多人受株連被殺。
這兩件大案,幾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掃而空,明太祖的專制和殘暴在歷史上也就出了名。
明太祖一面殺了一些權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其中
一部分藩王還擁有軍隊。明太祖認為這樣做,可以鞏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統治,哪料到後來
反引起了一場大亂。
明太祖六十多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音wén)以長孫的地
位,被立為皇太孫。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繼承權落到侄兒手裡,心
裡不舒服。特別是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帶兵駐守北平(今北京
市),多次立過戰功,對朱允炆更不服氣。
朱棣在明太祖的兒子中是比較精明能幹的。據說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對對子,出的
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音shān)。”明太
祖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了臉。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接嘴說:“孩兒倒也想了一個下
聯。”明太祖叫他說來聽聽。朱棣說:“日照龍鱗萬點金。”原來龍是皇帝的象徵。朱棣的
對語,無非是想討明太祖的歡心。明太祖聽了,連聲誇獎朱棣對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
炆放在眼裡了。
有個官員叫黃
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讀老師, 黃子澄跟朱允炆講了一個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接著說:
“當時吳楚七國諸侯這樣強大,但是到他們發動叛亂,漢景帝一出兵,他們就垮了。殿下是皇
上嫡孫,將來也不怕他們造反。”朱允炆聽了,心總算放寬了一點。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
(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裡就聽到謠傳,說幾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聯,準備謀反。建文帝聽
了這訊息害怕起來,把黃子澄找來說:“先生可記得那次在東角門說的話嗎?”
黃子澄說:“陛下放心,我怎麼會忘記呢!”
黃子澄退出宮門,就找建文帝另一個親信大臣齊泰一起商量。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
兵力最強,野心又大,應該首先削除燕王的權力。黃子澄不贊成這個做法,他認為燕王早有
準備,先從他下手,容易打草驚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圍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
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開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
再除掉燕王就不難了。兩人商量停當,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聽了很高興,就找個由頭派
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來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軍到雲南。接著,又查出三個藩王有不
法行為,把他們一個個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練兵,準備謀反。為了麻痺建文帝,他假裝發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亂語,
有時候還躺在地上,幾天不起來。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時候正是大熱天,燕王卻坐在火
爐邊烤火,嘴裡還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報,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燕王是個精明人,知道建文帝畢竟是法定的皇帝,公開反叛,對自己不利,就找個起兵的理由,
說要幫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黃子澄、齊泰。歷史上把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變”(靖難是平定內亂的意
思)。
燕王本來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手下有一支經過訓練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
些據點,許多州縣的官員紛紛投降。建文帝害怕起來,撤了齊泰、黃子澄的職,想要燕王退
兵。燕王哪肯罷休。
燕軍勢如破竹,進兵到應天城下。建文帝見形勢緊急,一面要將士拼死守城,一面派人
向燕王求和,願意割讓土地,請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絕。
過了幾天,守衛京城的大將李景隆開啟城門投降,京城終於被燕軍攻破。
燕王帶兵進城,只見皇宮大火熊熊,正在燃燒。燕王趕快派兵把大火撲滅,已經燒死了
不少人。他查問建文帝的下落,有人報告說,燕兵進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燒宮,建文
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裡自殺了。
燕王朱棣即位,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打那時候起,
北京一直成為明朝的京城。
明成祖用武力從他侄兒手裡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心裡不大踏實。皇宮大火撲滅
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裡傳說紛紛,有的
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裡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
別的地方傳來的訊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麼什麼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
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
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豈不可怕。為了把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
地去祕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開宣佈,就藉口說是求神仙。這一找,就找了二
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那時候,我國的航海事業已經開始發展起
來。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揚國威,跟外國人做點生意,採購一些珠寶,順便探聽一
下建文帝的下落,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樣,他就決定派一支隊伍,出使國外。讓誰來帶這支隊伍呢?當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
不可。他想到跟隨他多年的宦官鄭和,倒是個挺合適的人選。
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雲南一個回族家庭裡。他的祖父、父親都信奉伊
斯蘭教,還到麥加(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在今沙烏地阿拉伯)去朝過聖。鄭和小時候就從父
親那裡聽說過外國的一些情況。後來,他進燕王宮裡當了太監,因為他聰明能幹,得到明成
祖的信任。這鄭和的名字還是明成祖給他起的。但是民間把他的小名叫慣了,所以一直把他
叫做“三保太監”,後來,有的書上也寫成“三寶太監”。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
式派鄭和為使者,帶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候,人們叫的“西洋”,並不是指歐洲大
陸,而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鄭和帶的船隊,一共有二萬七千八百多人,除了
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大船,這種船長四十四
丈,闊十八丈,在當時是少見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出發,經過福建沿
海,浩浩蕩蕩,揚帆南下。
鄭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著又到爪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
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裡、錫蘭等國家。他帶著大批金銀財物,每到
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
許多國家見鄭和帶了那麼大的船隊,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
後來,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確實是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
高國家的威望,又能促進跟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好處很多。所以打那以後,一次又一次派
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將近三十年裡,鄭和出海七次,前
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在今索馬利亞的摩加
迪沙一帶)。
鄭和第六次出使回國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到
一年也死了。繼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個老臣掌
權。大臣們認為鄭和出使七次,國家花費太大,到國外航行的事業就停了下來。
鄭和的七次航行,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說明當時我國航海技術已經
有很高的水平。通過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
到現在,那些國家裡還流傳著三保太監的事蹟。
明太祖在位的時候,吸取了歷史上宦官專權引起國家混亂的教訓,立下一條規矩,不讓
宦官過問國家政事。他把這條規矩寫在大鐵牌上,掛在宮裡,想要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時候,這條規矩就給廢除了。
明成祖從他侄兒手裡奪得皇位,怕大臣反對他,特別信任身邊的宦官,在他遷都北京以
後,就在東安門外設立“東廠”,專門刺探大臣和百姓當中有沒有謀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
的大臣靠不住,讓親信太監做東廠提督。這樣,宦官的權力漸漸大起來。到了明宣宗的時
候,連皇帝批閱奏章,也交給一個宦官代筆,叫做司禮監。這一來,宦官的權力更大了。有
一年,皇宮招收一批太監。蔚州(今河北蔚縣,蔚音yù)地方的一個流氓,名叫王振,年
輕的時候讀過一點書,參加幾次科舉考試沒考取,在縣裡當教官,後來因為犯罪,本來該充
軍,他聽說皇宮招太監,就自願進宮做了太監。宮裡識字的太監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
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後來,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年幼愛玩,王振想出各種
各樣法子讓他玩得痛快,朱祁鎮挺喜歡他。
明宣宗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這就是明英宗。王振當上司禮監,幫助明英
宗批閱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樂,根本不問國事。王振趁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抓在手裡。朝
廷大員誰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職,就是充軍。一些王公貴戚都討王振的好,稱呼他“翁
父”。王振的權力可算頂了天了。
這個時候,我國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強大起來。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
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削減了賞金和馬
價。也先為他的兒子嚮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絕。這一來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領瓦剌騎兵進
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將出兵抵抗,被瓦剌軍打得大敗。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鈺(音yù)和于謙留守北京,自己跟王
振、鄺埜等官員一百多人,帶領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浩浩蕩蕩向大同趕去。
這次出兵,本來從沒好好準備,軍隊紀律渙散。,明軍前鋒在大同城邊被瓦剌軍殺得全軍覆沒,
各路明軍紛紛潰退下來。
明軍一面抵抗,一面敗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明軍大隊人馬趕了幾天路,
口渴得像火燒,但是土木堡沒有水源。離開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條河,已經被瓦剌軍佔領了。
兵士們就地挖井,挖了兩丈深,也沒找到水。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瓦剌軍趕到土木堡,把明軍緊緊包圍起來。明英宗知道沒法突
圍,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聽,明英宗帶的明軍人數還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
遭到損失,就假裝答應議和,停止進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為真,十分高興,下命令讓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們爭先恐後跳出
壕溝往河邊跑,亂成一團,將領們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早就埋伏好的瓦剌軍兵士從四面八方衝殺過來,個個掄起長刀,大聲吆喝著:
“投降的不殺!”
平時作威作福的王振,這時候卻嚇得直髮抖。禁軍將領樊忠,早就恨透了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賊,
結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衝向瓦剌軍,拼殺了一陣,中槍倒下。
明英宗眼看脫逃沒有希望,只好跳下馬來,盤著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趕上來,俘虜
了明英宗。歷史上把這次事件稱作“土木之變”。
經過這一場戰鬥,五十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氣大傷。瓦剌首領也先卻更加
驕橫起來,北京也受到了瓦剌軍的威脅。守衛京城的責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和
于謙的身上了。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訊息傳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裡
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
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了手的,缺了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道出現了。京城裡人心惶
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說,京城裡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了怎麼抵擋呢?
兵部侍郎于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
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
于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援,太后決定叫于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遠大的志向。小時候,
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于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
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
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汙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只有于謙從來
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甩動他的兩隻
袖子,笑著說:“只有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面兩句是:“清
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閭閻就是里巷。
“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因為于謙剛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于謙,把于謙打進監牢,還判了
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于謙被誣陷的訊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嚮明英宗請
願,要求釋放于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于謙什麼把柄,只好釋放了于謙,恢
復了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沒把他殺死,卻挾持著英宗當人質,不斷騷擾邊境。看
來,京城裡沒有皇帝不好辦。于謙等大臣請太后正式宣佈讓朱祁鈺做皇帝,被俘虜的明英宗
改稱太上皇。朱祁鈺這才即位稱帝,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決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為藉口,大舉進犯北京。
將士們被于謙的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志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拼死戰
鬥,保衛北京。
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
萬人。
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
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于謙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軍民的愛戴。
也先失敗後,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沒有用處。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英宗回北京後過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場大病,徐有貞、石亨
跟宦官勾結起來,帶兵闖進皇宮,迎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
變”。沒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復位後,對於謙在他被俘流亡的時候,幫他弟弟即位稱帝,心裡本來有氣,再加
上徐有貞、石亨一夥在他面前說了不少誣陷的話,竟下了狠心,給於謙加上個“謀反”的罪
名,把于謙殺害。
北京的百姓聽到于謙受冤被害,不論男女老少,個個傷心痛哭。人們傳誦著于謙年輕時
候寫的一首《詠石灰》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人們認為,這正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木之變以後,明王朝開始衰落。明英宗以後的幾代皇帝,都昏庸腐敗。他們不可能吸
取王振誤國的教訓,一味依賴宦官。宦官專政的局面越來越嚴重。明憲宗朱見深(英宗的兒
子)在位的時候,宦官汪直專權,在東廠以外,又設了一個西廠,加強特務統治,冤死不少
好人。
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邊有八個宦官,經常陪伴他打球騎馬,放鷹
獵兔,為首的叫劉瑾。明武宗貪圖玩樂,覺得劉瑾等稱他的心意,十分寵信他們。這八個宦
官依仗皇帝的勢,在外面胡作非為。人們把他們稱為“八虎”。
一些大臣向武宗勸諫,要求武宗剷除“八虎”。劉瑾等得到訊息,就在武宗面前哭訴。
明武宗不但不聽大臣勸諫,反而提升劉瑾為司禮監,又讓劉瑾兩個同黨分別擔任東廠、西廠
提督。
劉瑾大權在手,就下令召集大臣跪在金水橋前,宣佈一大批正直的大臣是“奸黨”,把
他們排擠出朝廷。 打這以後,事無大小,劉瑾不再上奏。他假傳明武宗的意旨,獨斷專行。劉瑾自己不通
文墨,他把大臣的奏章全帶回家裡,讓他的親戚、同黨處理。一些王公大臣,知道送給明武
宗的奏章,皇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有什麼事上奏,就先把複本送給劉瑾,再把正本送給朝
廷。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北京城裡有兩個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朱皇
帝,一個劉皇帝。”
公元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音zhìfán)以反對劉瑾為名,發兵謀反。明武宗
派楊一清總督寧夏、延綏一帶軍事,起兵討伐朱寘鐇,派宦官張永監軍。
楊一清到了寧夏,叛亂已經被楊一清原來的部將平定,楊一清、張永俘虜了朱寘鐇,押
解到北京獻俘。
楊一清早就有心除掉劉瑾,他打聽到張永原是“八虎”之一,劉瑾得勢以後,張永跟劉
瑾也有矛盾,就決心拉攏張永。回京的路上,楊一清說:“您也是皇上親信。這次凱旋迴京,
皇上一定會召見您。趁這個機會您把朱
寘鐇謀反的起因奏明皇上,皇上一定會殺劉瑾。如果大事成功,您就能名揚後世啦!”
隨後,明武宗把劉瑾判處死刑。
劉瑾雖然被殺,但是明武宗的昏庸腐敗卻是無可救藥的。他殺了劉瑾之後,又寵信了一
個名叫江彬的武官,在江彬的教唆下,他多次離開北京到宣府(今河北宣化)尋歡作樂。把
朝政大權交給江彬,江彬又趁機貪汙受賄,排斥好人。
由於明王朝的腐敗統治,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百姓的賦稅和勞役負擔更加繁重,農民起
義此起彼伏。公元1510年,北京附近爆發劉六、劉七領導的起義。這次起義延續兩年,
起義軍橫掃河北、山東、山西等八個省,四次逼近北京,給腐朽的明王朝一次沉重的打擊。
明武宗死後,他的堂弟朱厚熜(音cōng)繼承皇位,這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剛即位
的時候,在政治上採取一些改良措施,像限制宦官權力,整頓稅收等等。但是後來迷通道
教,在宮內設壇求仙,漸漸不大過問朝政。凡是迎合他通道的,就得到重用,大學士嚴嵩
(音sōng),就是因為他善於起草祭神的文書,逐步取得了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的
地位的。
嚴嵩並沒有什麼才能,他只知道奉承拍馬,討得世宗的歡心。他當上首輔後,和他兒子
嚴世蕃一起,結黨營私,貪贓枉法,幹盡壞事。當時一些沒骨氣的朝臣都投靠他,有三十多
個官員做了他的乾兒子。有了這些爪牙,他更加可以操縱朝政了。
嚴嵩掌權的時候,北面韃靼部(蒙古族的一支)強大起來,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明朝
很大的威脅。嚴嵩不但不想加強戰備,反而貪汙軍餉,讓兵士們受飢捱餓。韃靼首領俺答好
幾次打進內地,明軍沒有力量抵抗。公元1550年,俺答帶兵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
郊。明世宗派嚴嵩的同黨仇鸞為大將軍,統率各路援軍保衛京城。嚴嵩怕仇鸞打敗仗,指使
仇鸞不要抵抗。結果,讓韃靼兵在北京附近擄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財物,滿載回去。京城
附近十幾萬明軍,竟一箭不發。
過了一年,仇鸞又勾結俺答,準備和韃靼講和。這件事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憤慨,特
別是兵部員外郎楊繼盛。
楊繼盛,保定容城人,出身貧苦。他七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繼母待他不好,讓他
去放牛。楊繼盛放牛經過私塾,看到村裡一些孩子們在讀書,十分羨慕,向他哥哥請求讓他
讀書。哥哥說:“你年紀太小,讀什麼書?”楊繼盛回答說:“我能放牛,就不能讀書?”
他父親見他有志氣,就讓他一面讀書,一面放牛,果然上進很快。後來應科舉考試,中了進
士,在京城裡受到不少大臣的賞識。
楊繼盛為人正直,看到嚴嵩、仇鸞一夥喪權辱國的行為,怎麼也忍受不了。他嚮明世宗
上奏章,反對議和,希望朝廷發奮圖強,選將練兵,抵抗韃靼。明世宗看了奏章,也有點心
動,但是禁不起仇鸞一攛掇,反把楊繼盛降職到狄道(今甘肅臨洮)做典史。
楊繼盛被貶謫後,明朝和韃靼講和,互相通商。但是不久俺答就破壞和議,多次進攻邊
境。仇鸞的密謀暴露,嚇得發病死了。這時候,明世宗才想到楊繼盛的意見是對的,把他調
回京城。嚴嵩也想拉攏楊繼盛,哪知道楊繼盛對嚴嵩更是深惡痛絕。他回到京城剛一個月,
就上奏章給明世宗彈劾(音hé)嚴嵩,大膽揭發嚴嵩十大罪狀,條條都有真憑實據。他在
奏章中還說,嚴嵩有十大罪,卻可以矇蔽皇上,因為還有“五奸”幫助他,這就是嚴嵩的間
諜、爪牙、親戚、奴才、心腹,都密佈在世宗的左右。
這道奏章打中嚴嵩的要害,嚴嵩氣急敗壞,在明世宗面前誣陷楊繼盛。明世宗大怒,把
楊繼盛打了一百板廷杖,關進大牢。
楊繼盛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隨後,嚴嵩把楊繼盛殺害了。
嚴嵩掌權二十一年,把他的黨羽安插在朝廷重要職位,權力越來越大。明世宗也漸漸討
厭他。
明世宗把嚴世蕃辦罪,充軍到雷州,並且勒令嚴嵩革職為民。
明朝最大的權奸,終於倒臺。
在嚴嵩掌權的日子裡,別說是嚴家父子,就是他們手下的同黨,也沒有一個不是依官仗
勢,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誰都讓他們幾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縣裡,有一個小小知縣,卻能夠秉公辦事,對嚴嵩下面同黨,一點不講
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廣東瓊山人。他從小死了父親,靠母親撫養長大,家裡生活十分貧苦。二十多歲
他中了舉人後,做過縣裡的學堂教諭,教育學生十分嚴格認真。不久,上司把他調到浙江淳
安做知縣。過去,縣裡的官吏審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賄賂,胡亂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認
真審理積案。不管什麼疑難案件,到了海瑞手裡,都一件件調查得水落石出,從不冤枉好
人。當地百姓都稱他是“青天”。
明世宗的時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盜經常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他們和中國的土豪、
奸商勾結,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鬧得沿海不得安寧。歷史上把這種海盜叫做“倭寇”。
公元1553年,在漢奸汪直、徐海的勾結下,倭寇集結了幾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蘇
沿海登陸,分成許多小股,搶掠了幾十個城市。
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才扭轉了這個局面。
戚繼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東蓬萊人,戚繼光是個精通兵法的將領,他懂得兵士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能上陣的。他根據南方沼
澤地區的特點,研究了陣法,親自教兵士使用各種長短武器。
過了幾年,倭寇又襲擊台州(今浙江臨海)一帶,戚繼光率領新軍趕到台州。倭寇在哪
裡騷擾,他們就打到哪裡。那些亂七八糟的海盜隊伍,哪兒是戚家軍的對手,交鋒了九次,
戚家軍一次次都取得勝利。
公元1565年,俞、戚兩軍再次配合,大敗倭寇。到這時候,橫行幾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肅清了。
明世宗即位四十幾年,盡情享樂,但是他又擔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
快活日子就過不下去。於是,他就千方百計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藥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薦名醫。當時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裡的
醫生李時珍薦給太醫院。李時珍是蘄州(今湖北蘄春,蘄音qí)人。他的祖父、父親都當
過醫生。父親李言聞對藥草很有研究,李時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常常跟小夥伴一起上山採
集各種藥草。日子一長,他能認得各種草木的名稱,還能知道什麼草能治什麼病。他的醫藥
知識漸漸豐富起來。
楚王為了討好明世宗,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北京太醫院去。
太醫院本來是國家最高的醫療機構。可是在那時候,明世宗對真正的醫學並不重視,卻
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在宮裡做道場,鍊金丹,想憑這些辦法使自己長生不老。李時珍是一
個正直的醫生,看不慣那種烏煙瘴氣的環境。他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辭職回家。
李時珍從長期的醫療工作和採集藥物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學的資料。他發現古代醫
書上的記載,有不少錯誤;再說,經過那麼多年代,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古代書上沒有記
載過的藥草。他就決心編寫一本新的完備的藥書。辭職回家以後,他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
間,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
至於那個迷信煉丹、一心想長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沒有能長生不老,卻因為誤服了有
毒的“金丹”,丟了性命。明世宗死後,他的兒子朱載垕(音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張居正因為才能出眾,得到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
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鈞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遺命張居正等三個大臣輔政。
明神宗即位後不久,張居正成了首輔。張居正根據穆宗的囑託,真的像老師教學生一
樣,輔導年才十歲的明神宗。他編了一本有圖有文的歷史故事書,叫做《帝鑑圖說》,每天
給神宗講解。
張居正對神宗教育十分嚴格,神宗把張居正當作嚴師看待,既尊敬,又懼怕。再加上太
後和宦官馮保的支援,朝政大事幾乎全部由張居正作主。
張居正是明朝的一個能幹的政治家,他掌握實權以後,就大刀闊斧地在軍事、政治、經
濟幾方面著實作了一番整頓。那個時候,沿海的倭寇雖然已經解決,但北方的韃靼貴族還不時侵入內地,成為明王朝
的很大威脅。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調到北方,鎮守薊州(在今河北北部),戚繼光從山
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上修築了三千多座堡壘。戚家軍號令嚴明,武器精良,多次擊敗韃靼的
進攻。韃靼首領俺答表示願意和好,要求通商。張居正奏明朝廷,封俺答為順義王,一面和
韃靼通商往來,一面在邊境練兵屯田,加強防備。以後二三十年明朝和韃靼之間就長期沒有
發生戰爭。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安定多了。
公元1582年,張居正病死。明神宗親自執政。原來對張居正不滿的大臣紛紛攻擊張
居正專橫跋扈。第二年明神宗竟把張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後來還派人查抄了張居正的家。
張家子孫十幾人,被關在屋子裡活活餓死。大兒子被拷打後自殺。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當然
也遭到破壞,剛剛有一點轉機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明神宗是個貪財如命的昏君,他追求享樂生活,沒完沒了地蒐羅金銀珠寶,把國庫都揮
霍空了,就千方百計向民間搜刮。
明王朝政治越來越腐敗,邊防也越來越鬆弛,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
女真趁機擴大勢力,開始強大起來,它的領袖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貴族家庭。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
被明朝封為建州左衛的官員。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十歲那年,
母親死去,他的繼母待他不好。努爾哈赤不得不離開家庭,和當地小夥伴在一起,在莽莽林
海里打獵、挖人蔘、採松子、拾蘑菇,然後把這些山貨帶到撫順去賣掉,掙錢過活。撫順的
集市很熱鬧,女真人常在那裡用山貨跟漢人交換鐵器、糧食、鹽和紡織品。努爾哈赤在撫順
接觸了很多漢人,學會了漢文,他還挺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一類小說。
努爾哈赤滅了尼堪外蘭,聲勢越來越大。過了幾年,統一了建州女真。這就引起女真族
其他部的恐慌。當時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還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
真。海西女真中有個葉赫部最強。公元1593年,葉赫部聯合了女真、蒙古九個部落,結
成聯盟,合兵三萬,分三路進攻努爾哈赤。
又過了幾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族各部,
繼續嚮明朝朝貢稱臣,明朝廷認為努爾哈赤態度恭順,封他為龍虎將軍。他還多次到北京,
親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虛實。公元1616年,他認
為時機成熟,就在八旗貴族擁護下,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附近)即位稱汗,國號大金。
為了跟過去的金朝區別,歷史上把它稱為後金。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又花了兩年多時間整頓內部,發展生產,擴大兵力。公元161
8年,努爾哈赤召集八旗首領和將士誓師,宣佈跟明朝有七件事結下了冤仇,叫做“七大
恨”。第一條就是明朝無故挑釁,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親。為了報仇雪恨,決定起兵征伐明
朝。
。公元1619年,楊鎬分兵四路,由四個總兵官率領,進攻
赫圖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關總兵杜鬆;中路右翼是遼東總兵李如柏;北路是開原總兵馬
林;南路是遼陽總兵劉鋌(音tǐng)。為了擴大聲勢,號稱四十七萬。楊鎬坐鎮瀋陽,
指揮全域性。
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只有五天時間,楊鎬率領的十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文武將官
死了三百多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大傷元氣,後金步步進逼,過了兩年,努爾哈赤又率領八旗大軍,
接連攻佔了遼東重要據點瀋陽和遼陽。
公元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遷到瀋陽,把瀋陽稱為盛京。打那以後,後
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脅。
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幾乎全部覆沒,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驚。大家齊集在宮
門外,呼籲明神宗增加兵力,調撥軍餉,抵抗後金。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
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只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明神宗聽說
徐光啟熟識軍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練兵。
徐光啟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徐光啟小時候,
常常聽他的父親談起當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裡滋長起愛國的激情。
徐光啟長大以後,因為參加科舉考試,路過南京,聽說那兒來了個歐洲傳教士利瑪竇
(音dòu),經常講些西方的科學知識。南京的一些讀書人都喜歡跟利瑪竇結交。徐光啟
經過別人介紹,認識了利瑪竇。他聽利瑪竇講的科學道理,都是自己過去在古書上沒有讀到
過的。打那時候起,他對西方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利瑪竇傳播科學知識,主要是為了傳教的方便。他覺得要擴大傳教,一定要得到中國皇
帝的支援。那時候,明朝是不讓教士到北京傳教的。利瑪竇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幫他說
話,他還到了北京,通過宦官馬堂的門路,送給明神宗聖經、聖母圖,還有幾隻新式的自鳴
鍾。
明神宗接見利瑪竇的時候,請利瑪竇談談西洋的風俗人情。利瑪竇本來是義大利人,為
了誇耀自己,把自己說成是“大西洋國”的人。有人一查萬國地圖,找不到什麼“大西洋
國”,就懷疑利瑪竇來歷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攆走。但是明神宗不聽這個意見,倒賞給利瑪
竇一些財物,讓他留在京城傳教。有了皇帝的支援,利瑪竇跟朝廷官員們接觸就很方便了。
過了幾年,徐光啟考取了進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他認為學習西方的科學,
對國家富強有好處,就決心拜利瑪竇為師,向他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各方面的
科學知識。
有一次,徐光啟到利瑪竇那兒去學習。利瑪竇跟他談起,西方有一本數學著作叫《幾何
原本》,是古代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寫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譯成漢文很困難。徐光啟
說:“既然有這樣好書,您又願意指教,不管怎樣困難,我也要把它翻譯出來。”
打那以後,徐光啟每天下午一離開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跟利瑪竇合作翻譯《幾
何原本》,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筆譯。那時候,還沒有人譯過國外數學著作,要把原作譯
得準確,可不是件簡單事。徐光啟花了一年多時間,逐字逐句地反覆推敲,再三修改,終於
把前六卷《幾何原本》翻譯完成。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著病死,神宗的孫子朱由校
即位,這就是明熹宗。徐光啟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又竭力主張要多
造西洋大炮。為了這件事,跟兵部尚書發生矛盾,徐光啟被排擠出朝廷。
徐光啟回到上海,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本來對研究農業科學很有興趣,回到家
鄉後,又在自己的田地上,親自參加勞動,做一些試驗。後來,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寫
成了一部著作,叫作《農政全書》。在這本書裡,對我國的農具、土壤、水利、施肥、選
種、嫁接等農業技術,都有詳細的記載,真可以稱得上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
明神宗後期,有個官員名叫顧憲成,因為正直敢諫,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職。他回到
無錫(今江蘇無錫)老家後,約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附近一些讀
書人聽到顧憲成學問好,都趕到無錫來聽他講學,把一所本來就不大的東林書院擠得滿滿
的。顧憲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講學的時候,免不了議論起朝政,還批評一些當政的大臣。聽
過講學的人都說顧憲成議論得對,京城裡也有大臣支援他。東林書院名聲越來越大。一些被
批評的官僚權貴卻對顧憲成恨得要命,把支援東林書院的人稱做“東林黨人”。
明熹宗剛即位的時候,一些支援東林黨的大臣掌了權,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楊漣和左光
鬥。
左光斗麼古寺遇史可法,並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係。史可法家裡貧窮,左光斗要他住進
官府,親自指點他讀書。
左光斗和楊漣一心一意想整頓朝政,但是明熹宗是個昏庸透頂的人。他寵信一個很壞的
宦官魏忠賢,讓魏忠賢掌握特務機構東廠。魏忠賢憑藉手中的特權,結黨營私,賣官受賄,
幹盡了壞事。一些反對東林黨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賢,結成一夥,歷史上把他們稱做“閹黨”
(閹音yān,指太監)。楊漣對閹黨的胡作非為氣憤不過,大膽上了一份奏章,揭發魏忠
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也大力支援他。
公元1625年,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勾結起來攻擊楊漣、左光斗是
東林黨,羅織罪狀,把他們打進大牢,嚴刑逼供。
最後,左光斗和楊漣被魏忠賢殺害。
魏忠賢殺害了楊漣、左光斗後,掌握了朝政大權。他把迎合他的官員和徒子徒孫統統提
拔起來,擔任朝廷要職。有的幫他出謀劃策,有的專門幹特務殺人的勾當。民間給他們起了
一些綽號,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
魏忠賢權力大得不得了,無論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員,要想保住位子,就得向他奉承。魏
忠賢出門的時候,排場跟皇帝一模一樣,大家也把他當皇帝看待。封建時代把皇帝稱做“萬
歲”。魏忠賢不是皇帝,不能叫他“萬歲”。有個官員把魏忠賢稱作“九千歲”,魏忠賢聽
了很高興,重賞了那官員。打那以後,魏忠賢就成了“九千歲”了。
公元162
6年,魏忠賢又一次大捕東林黨,兵士押解了一個東林黨官員路過蘇州,周順昌替他擺酒席
送行,在宴席上指名道姓大罵魏忠賢。魏忠賢大怒,命令
東廠派出兵士,由南京巡撫毛一鷺帶領,到蘇州捉拿周順昌。周順昌為反對閹黨遭到迫害,蘇州
成千上萬市民擁上街頭,聲援周順昌。
魏忠賢哪肯罷休,命令毛一鷺派兵到蘇州鎮
壓。他們把那天帶領市民暴動的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五人抓進監牢,加上
一個煽動叛亂的罪名,把他們定了死罪。
他們犧牲之後,當地人民出了錢,從劊子手那裡領回屍體,把他們安葬在虎丘東邊的山
塘上。後來,還立了墓碑,碑上寫著“五人之墓”。
]
當魏忠賢的閹黨把明朝朝政鬧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後金大汗努爾哈赤正不斷在遼東進攻
明軍。薩爾滸大戰以後,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將熊廷弼出關指揮遼東軍事。熊廷弼是個很有才
能的將領,可是擔任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的王化弼卻認為熊廷弼出關,影響了他的地
位,千方百計阻撓熊廷貞的指揮。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向廣寧進攻,王化貞帶頭逃進
關內。熊廷弼無法抵禦,只好保護一些百姓退到山海關內。
廣寧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紅皁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貞一起打進大牢。魏忠賢趁機向熊廷
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萬兩銀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個正派人,哪來這些錢,當
然拒絕。閹黨就誣陷熊廷弼貪汙軍餉,把他處死。
明王朝殺了熊廷弼,派誰去抵抗後金軍呢?掌管軍事的兵部衙門正在著急。恰恰在這個
時候,主事(官名)袁崇煥忽然失蹤。衙門裡的人找到他家裡,家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
向。過了幾天,袁崇煥才回來,原來他看到國事危急,單獨一個人騎著馬到山海關外視察去
了。
袁崇煥詳細研究了關內外的形勢,回來向兵部尚書孫承宗報告,並且說:“只要給我人
馬軍餉,我能負責守住遼東。”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後金的攻勢嚇破了膽,聽袁崇煥自告奮勇,也都贊成讓袁崇煥去試一
試。明熹宗批准給他二十萬餉銀,要他負責督率關外的明軍。
袁崇煥在寧遠築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寬的城牆,裝備了各種火器、火炮。孫承宗還派了
幾支人馬分駐在寧遠附近的錦州、松山等地方,聲援寧遠。
袁崇煥號令嚴明,受到軍民的愛戴。關外各地的商人聽說寧遠防守鞏固,從四面八方擁
到寧遠來。遼東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轉過來。
袁崇煥下令動用早就準備好的大炮,向後金軍發射。炮聲響處,只見
一團火焰,後金兵士被轟得血肉橫飛,留下的也被迫後撤。
努爾哈赤受了重傷,死後,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接替他做了後金大汗。
努爾哈赤受重傷死去以後,袁崇煥為了探聽後金的動靜,特地派使者到瀋陽去弔喪。
皇太極對袁崇煥窩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為後金剛打敗仗,需要休整,再說也想試探一下明
朝的態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煥的使者,還派使者到寧遠去表示答謝。雙方表面上緩和
下來,背地裡都在加緊準備下一步的戰鬥。
到了第二年,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明軍。後金軍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錦州城包圍
起來。袁崇煥料定皇太極的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留在寧遠,派部將帶領四千騎兵援救錦
州。果然,援兵還沒出發,皇太極已經分兵攻打寧遠。袁崇煥親自到城頭上督率將士守城,
用大炮猛轟後金軍;城外的明軍援軍也和城裡內外夾擊,把後金軍趕跑了。
皇太極又把人馬撤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嚴嚴實實,加上天氣轉暖,後金軍士氣
低落。皇太極只好退兵。
袁崇煥又打了一個大勝仗。可是,魏忠賢閹黨卻把功勞記在自己名下,反而責怪袁崇煥
沒有親自救錦州是失職。袁崇煥知道魏忠賢有心跟他為難,只好辭職。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禎帝
(崇禎是年號)。
崇禎帝早就瞭解魏忠賢作惡多端,民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佈了魏忠賢的罪狀,把魏
忠賢充軍到鳳陽。魏忠賢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殺了。
崇禎帝懲辦了閹黨,又給楊漣、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獄,很想振作一番。許多大臣請求
把袁崇煥召回朝廷。崇禎帝接受了這個意見,提拔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負責指揮整個河北、
遼東的軍事。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罷休,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他
作好一切準備,公元1629年十月,率領幾十萬後金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
北)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後金軍突然進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動。崇禎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亂,不知該怎麼辦才
好,後來聽說袁崇煥帶兵趕到,心才定了一些。他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但是一些
魏忠賢的餘黨卻散佈謠言,說這次後金兵繞道進京,完全是袁崇煥引進來的。
崇禎帝命令袁崇煥馬上進宮,捆綁起來,押進大牢。
皇太極用反間計除了對手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