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1、前言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BYODKM!

Bring Your Own Display, Keyboard and Mouse

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將時針撥回到2005年,MacWorld大會上老喬在介紹完一眾新品後,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One More Thing”。伴隨著老喬PPT上這個略帶莫名其妙的縮寫,初代MacMini登場了。

輕便化與整合化,是初代MacMini與生俱來的兩個標籤。在它誕生初期,就肩負著一個重任——把使用者從以Windows轉移到MacOS上來。老喬的想法相當美好:使用者只要把主機換成MacMini,原來的螢幕、鍵盤、滑鼠都不用換。

時過境遷,轉眼已是8012年。經過了13年的發展,當年的小個子MacMini早已發育成熟。在今年的釋出會上,蘋果給MacMini披上了深空灰的外衣——在現有的產品線上,深空灰儼然已經成為“專業”、“生產力”的代名詞。

2、為何選擇Mac mini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縱觀目前蘋果產品線,早已沒有當初“四象限”的簡潔易懂——例如MacBook Air與上一代MacBook Pro價格接近。無疑這給使用者挑選合適的產品增加了難度。

在確定購買意向之前,首先需要確認清楚自身需求。我平常主要用電腦處理office文字,上班使用超極本,基本能滿足要求。週末還喜歡玩玩攝影,在電腦上用PS、潑辣等修圖。在修圖這件事上,超極本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經過慎重考慮,我還是決定在書桌上部署一個桌上型電腦,主要有三點需求:

桌面級運算能力,更大的螢幕,以及能支撐3年左右的硬體效能冗餘。

已目前蘋果在桌面市場的產品線,可選的不外乎iMac與MacMini,然而iMac對很多使用者而言,並不夠好:硬體過時(至今未更新2018款)、螢幕尺寸過大或過小(27”/21”(還沒算上iMac上可以停幾艘航母的大黑邊))、硬體更換不方便等。

相對而言,MacMini則具備有更大的靈活性:本體體積小巧、可更換記憶體、可外接硬碟。因此,2018款的MacMini一推出,我就知道這是我想要的裝置。

最後一步落在配置選擇上。今年的MacMini蘋果提供了兩種可選的配置:低配i3+8G+128G/高配i5+8G+256G。“選更好的cpu還是更大的硬碟?”抱歉,在我們蘋果這,cpu跟硬碟就要捆綁升級——因此高低配的售價差別也從6499橫跨到8899——沒錯,兩個配置之間足足差了2400塊。此外,你還可以加2398塊把低配升級到i7 cpu。至此,i7+8G+128G與i5+8G+256G幾乎就是同價了。

思前想後,最終我的選擇是更加偏均衡的i5+8G+256G SSD。

3、開箱

Mac Mini 2018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 MacMini外包裝,經過兩天運輸,看起來有一些運輸痕跡。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開啟外包裝,發現水果果然打包高手,裡面還有一層非常堅固的中空紙皮保護,任你怎麼顛簸都能很好保護。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拿掉紙皮後就是MacMini本體。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反面右上角是配置列表。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完整MacMini外包裝。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背面右下角還有個小彩蛋,Finder的icon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粗暴的撕掉塑料膜,準備開箱。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左右推開。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掀起拉手。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底下是不用讀系列,依舊標配2個大蘋果帖子,正好跟我的小米筆記本相容。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其他配件只有一條兩插電源線,沒有其他。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揭膜儀式。

「我的 2018」Mac mini 2018 輕體驗 + 桌面分享

↑背後介面處還有最後一張塑料封條。

顯示器——Dell P2418D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有了效能強大的主機,當然不能用太湊合的顯示器。

前文提到我這臺主機主要用於影象處理,所以對於螢幕材質及色域有一定要求,平時基本不打遊戲,對響應時間、曲面屏等沒太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