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Serverless 將趕走 OpenStack 私有云!

Serverless 將趕走 OpenStack 私有云!

作者:David S. Linthicum是Cloud Technology Partner公司的顧問,也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行業專家和思想領袖。他寫過計算機方面的13本圖書,定期TechBeacon網站撰文

由於公共雲服務變得更加引人入勝,OpenStack及其他私有云專案正在變得如同化石。

OpenStack

到現在為止,我們應該都知道公共雲端的無伺服器(Serverless)所具有的種種優點。知名IT雜誌《InfoWorld》的埃裡克·諾爾(Eric Knorr)全面總結了無伺服器計算具有的若干優點(文章如下):

為何無伺服器計算讓每個人都如此來勁?

作者簡介:Eric Knorr是《InfoWorld》雜誌的總編輯,自2003年以來就投身於出版行業。Eric因在新聞界的卓越表現獲得過Neal獎和《計算機新聞獎》。

與盛行的觀點恰恰相反,雲端計算並沒有導致基礎設施消失,但無伺服器計算正在使廣大開發人員朝這個夢想更邁進了一步。

作為正常的事物發展規律的一部分,最近企業技術發展領域的迅猛勢頭已有所減緩,這總是讓業界對於實際上任何新興技術翹首以待。比如說,目前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掀起的熱潮就是佐證。

我覺得人工智慧方面的文章看得夠多的了,所以如今在我看來最值得關注的新領域是無伺服器計算。幾年前,亞馬遜推出了AWS Lambda(http://www.infoworld.com/article/3000878/application-development/review-aws-lambda-redefines-on-demand.html),這項技術因此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其基本思想是,最終,開發人員不必操心物理伺服器或虛擬伺服器,甚至不必操心容器,就可以構建程式碼。相反,開發人員只需利用構建程式碼的小小模組(名為函式)組裝服務,底層所有那些凌亂的基礎設施部分不需要開發人員來操心。

由於伺服器在開發人員面前隱藏起來而不是被消除(伺服器不可能被消除),許多人更喜歡術語“FaaS”(函式即服務),而不是無伺服器計算。這可以從各大雲提供的類似AWS Lambda的無伺服器計算平臺採用的名稱中體現出:Google Cloud Functions(谷歌雲函式)和Microsoft Azure Functions(微軟Azure函式)。我不確信IBM的此類平臺OpenWhisk的名稱從何而來――我猜,會不會是指迅速建立(whip up)應用程式?

上週,Serverlessconf大會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召開,思科的技術解決方案架構師彼得·約翰遜(Peter Johnson)是出席大會的人士之一。他告訴我:“許多與會人士對無伺服器計算感到很興奮。這讓我想起了2009年的雲端計算。”據約翰遜聲稱,無伺服器計算的主要吸引力如下:

無伺服器計算是以一種不同的視角來考慮軟體架構,讓你可以將元件分解成多個更小的部分。我們過去認為最小單位是虛擬機器,或者鑑於微服務革命在當前如火如荼,認為最小單位是容器裡面執行的元件。這項技術帶來了更小的最小單位。在過去,如果你想要一個計算單位,可能需要幾個月來訂購裸機硬體。後來,你可以在幾分鐘內獲得虛擬機器。之後,可以在幾秒鐘內獲得容器。而現在,你可以在短短几毫秒內獲得函式。

這種架構的優點之一就是,只有在服務執行時,雲端計算提供商才向收取費用。你不需要為閒置容量付費,甚至不需要考慮容量。基本上來說,執行時環境(runtime)處於閒置狀態,等待某個事件發生;隨之,某個適當的函式被送入到執行時環境並執行。所以,你可以擴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應用程式,除非執行切實進行,否則不用為任何東西付費。

我採訪的出席Serverlessconf的另一名與會者是奈特·塔格特(Nate Taggart),他是Stackery這家初創公司的執行長,該公司提供的工具用來管理組成無伺服器應用程式的所有函式,那樣開發人員就可以將它們傳送給基礎設施提供商,所有依賴項都包裝起來。他告訴我:“我認為,用過無伺服器計算的任何開發人員都認識到:‘這會是一項重大技術’。它將軟體開發真正還給了開發團隊,不必操心維護和管理。”

Stackery是不斷髮展壯大的無伺服器計算生態系統的一分子。雖然Stackery與平臺無關,但是其他公司完全圍繞無可爭議的領導者:AWS Lambda。比如說,Serverless這家初創公司提供了一種在該平臺上構建應用程式的框架,而Iopipe擁有的一項度量和監測服務讓使用者可以深入瞭解Lambda函式。

雖然無伺服器計算似乎與公共雲密切相關――使用者被廠商鎖定的可能性極大,但是這個領域已經湧現出了許多開源框架。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Platform 9公司的Fission專案,該專案建立在Kubernetes上。Platform 9開發出了一款由SaaS管理的解決方案,因而為普通人易於部署Kubernetes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由於Fission,如果Platform 9作為私有云玩家得到更大的關注,那不足為奇。

我還發現這值得玩味:在諸多公共雲提供商當中,只有IBM這家公司將其無伺服器計算平臺作為一個開源專案單列出來。思科的彼得·約翰遜已下載並嘗試了Apache OpenWhisk,發覺這個平臺非常出色。

不過請記住一點:眼下仍然是早期階段。據Stackery的奈特·塔格特聲稱,除了極少數人外,大多數開發人員還沒有使用無伺服器計算平臺來開發完整的應用程式。他說:“今天,無伺服器計算在解決一些具體的挑戰。我們現在看到無伺服器計算用於粘合程式碼(glue code),即把一切結合起來的程式碼。”

佐拉瓦·比裡·辛格(Zorawar Biri Singh)之前是惠普公司的雲業務負責人,最近成了思科的首席技術官,他前不久對新興的無伺服器市場進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他也表示。“現在是早期,不過潛力很大。如果讓我展望一下五年後的形勢,建立在無伺服器架構上的應用程式會比如今的傳統SaaS應用程式具有巨大優勢――它們的開發成本、敏捷性以及降低成本的功能會異常吸引人。”

那是一個頗有價值的業務視角,不過約翰遜切實展現了該技術給開發人員帶來的魅力。他說:“敏捷軟體開發旨在進行更多次嘗試。關鍵在於,你完成周期的速度有多快,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許多想法不對。我們想要做的是,從壞想法中更快地過濾出好想法。無伺服器計算的本質其實在於,把那些讓我們可以進行更多次嘗試的架構組合起來。”

回到主題: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這邊廂,亞馬遜網路服務(AWS)、谷歌和微軟等公共雲提供商變得日臻完善;那邊廂,私有云提供商卻仍然以蝸牛般的步伐緩慢前進。在公共雲領域,我們看到新技術層出不窮,比如機器學習、大資料以及現在的無伺服器計算。相比之下,私有云似乎備受冷落,無人問津。

到底哪裡出了岔子?私有云在過去基本上與OpenStack及其他開放雲標準密切相關。雖然使用開源技術確實具有巨大的優勢,但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所有那些基於開源技術的私有云專案其前進的步伐都不如某一家公司(比如AWS)來得快。新技術似乎永遠通不過開源流程,隨後就算一旦得到了正式的開發和批准,似乎再次永遠得不到所有廠商的採用。這種開源流程解釋了私有云技術的步伐為何如此緩慢。

就在僅僅幾年前,企業IT部門把目光投向私有云,作為既搞雲端計算,又可以控制硬體的一個戰略。作為自己搞私有云的一個藉口,IT部門提到了安全和合規等問題――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公共雲提供商到頭來在這些任務方面卻比私有云做得更勝一籌。的確,基於公共雲的系統上的安全通常比如今我所接觸過的任何本地系統的安全要強一倍。

由於公共雲具有的核心優勢,其中包括快速支援無伺服器計算、機器學習和大資料,這一切都實現按需支援,僅僅幾年前指望私有云的企業如今在重新考慮。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僅看到工作負載預計會從傳統系統遷移到公共雲,從私有云遷移到公共雲的步伐也在加快。

私有云會繼續迎來發展,但是它們的發展步伐將遠不如公共雲的步伐。那種實際上平淡的發展會變成走下坡路。2017年是拐點,一度鬧猛的私有云現象會在今年開始悄無聲息。

運維派補充:

  1. 當然中國與國外是兩種市場形態,上文代表了國外的趨勢,在國內短期可能相對不適用。文章僅作傳播觀點,供各位參考~
  2. 今日中國聯通、烽火通訊加入了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共24席(目前空缺一席),中國大陸佔據了10席,臺灣佔據2席,美退中進,OpenStack是不是快成中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