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CNCF的調查報告:中國市場的雲原生之路_Kubernetes中文社群
為了能夠更快地評估出亞洲一些公司採用開源和雲原生領域技術(例如 Kubernetes 和 Prometheus)的情況,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雲原生計算基金會) 近期用中文開展了關於雲原生技術的調研。該項調查每年進行兩次,以洞察各技術社群的發展,更為清晰地瞭解雲原生技術的使用情況。700 多人針對 2017 年 12 月的調查給予了反饋,其中 500 人左右以英文反饋,187 人以中文反饋。
我們首次全方位獲取到了統計樣本和資料,更深入地瞭解到雲原生技術在中國的使用情況。由於此次調研是以中文形式進行的,其結果更能體現中國市場的情況,而不是整個亞洲市場的情況。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歐洲峰會將於 5 月 2 日到 4 日在哥本哈根舉行,而在今年 11 月,KubeCon + CloudNativeCon 將首次登陸中國。當其他新開發商、供應商以及使用者參與者加入到 CNCF 中時,其表現形式以及反饋情況將變得非常有趣。我早已經迫不及待想參加下一次 KubeCon 大會了,這樣我可以瞭解到更多關於亞洲玩家的雲原生之旅。
中國,開源雲原生的生力軍
調研資料表明,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擁抱雲原生理念以及開源技術。
眾所周知,著名的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正在使用開源技術,並各自建立了相應的體系以服務十億多使用者。比如,近期我採訪了騰訊首席架構師劉保原,瞭解到他們通過 OpenStack 搭建了自己的公有云——TStack,其上執行著 12000 多個虛擬機器,包括 17 個群集,這些叢集分佈在四個區域的 7 個數據中心上。TStack 管理著包括 QQ、微信等 300 多個服務系統。同時 TStack 還使用了開源專案,譬如 CoreOS、Docker、Kubernetes、KVM、HAProxy、Keepalived、Clear Container、RabbitMQ、MariaDB、Nginx、Ansible、Jenkins、Git、ELK、Zabbix、Grafana、InfluxDB、Tempest 以及 Rally。
在 CNCF 的 18 個鉑金會員中,4 個位於亞洲;8 個金牌會員有 3 個位於亞洲。CNCF 在全亞洲組織了 18 個與 CNCF 的相關活動,其中 8 個在中國舉行。此外,在上個季度,活躍度排名前十的三家公司——華為、富士通和財富資料——均位於亞洲。
調查方式和受訪者
受訪物件涵蓋了不同規模的公司,包括一些初創企業和大型企業:
- 5000 僱員以上:22%
- 1000-4999 個僱員:16%
- 500-999 個僱員:14%
- 50-99 個僱員:12%
- 10-49 個僱員:8%
在所有受訪者中,26% 為高科技產業,13% 為容器/雲解決方案提供商,12% 來自金融服務行業,11% 來自消費行業,6% 來自政府,6% 來自制造業。而對北美的調查結果顯示,北美有 44% 來自高科技產業,排名第二的為容器/雲提供商,佔比 14%,金融服務行業排名第三,佔比 7%。中國正全面採用雲原生技術,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金融服務行業似乎對雲原生技術更為開放。
執行的是什麼雲?
雖然公有云一直在美國市場占主導地位,但中國的雲端計算市場卻更為多元化。 24%的受訪者使用私有云,16%的受訪者使用公有云。 同時,60%的受訪者在使用本地部署。 而在北美,有超過 81%的受訪者使用公有云,61%使用本地部署,44%在使用私有云。
在中國,阿里雲是領導者,超過 55%的受訪者表示正在使用阿里雲,30%使用 AWS,28%使用 OpenStack Cloud,12%使用微軟 Azure,約 6%使用 Google 雲平臺。
在北美,AWS 保持領先地位,70%的受訪者在 AWS 環境中部署容器。 Google 雲平臺位居第二,佔 40%,微軟 Azure 以 23%位列第三。 與中國相比,來自北美的受訪者中只有 22%表示在使用 OpenStack。
容器使用的增長
在所有受訪者中,只有 6%使用超過 5000 個容器。 大部分受訪者(約 32%)使用的容器數少於 50 個,約 30%的受訪者使用 50 至 249 個容器。 36%的受訪者在開發階段使用容器,32%的受訪者在生產環境中使用容器。 5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未來在生產環境中使用容器。大多數受訪者(22%)在其機群中使用 6 至 20 臺機器,17%受訪者使用 21 至 50 臺機器,只有 6%受訪者擁有超過 5000 臺機器,其中包括虛擬機器和裸機。
Kubernetes 的使用情況
毫無疑問,Kubernetes 仍然是管理雲容器的首選平臺。35%的亞洲受訪者表示正在使用 Kubernetes 管理容器。 Azure Container Service 使用率為 19%。據報道,有 16%的受訪者使用 Docker Swarm。ECS 以 13%位居第四,有 11%使用 Linux 基金會專案 Cloud Foundry。6%的人表示正在使用 OpenShift,另有 6%的人表示使用的是 CoreOS Tectonic。與美國相比,這些資料顯示了中國雲原生態系統更加多樣化。
Kubernetes 執行在哪裡?
通過調查發現,在生產環境中,超過 49%的受訪者使用 Kubernetes,另有 49%的受訪者還在對 Kubernetes 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使用。其中一些有名的例子包括錦江國際,全球排名前五的線上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和酒店之一,其服務範圍包括酒店預定、旅遊套餐和汽車租賃。他們使用 Kubernetes 容器將軟體釋出時間從幾小時降至幾分鐘,大大提升了釋出速度,並利用 Kubernetes 來提高線上工作負載的可伸縮性和可用性。
中國移動使用容器取代虛擬機器,以輕量級的方式在其平臺上執行各種應用程式,利用 Kubernetes 提高資源利用率。
中國的國有電力供應公司國家電網使用容器和 Kubernetes 來實現故障恢復和快速恢復。
京東是中國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首個進入全球財富 500 強名單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他們在去年的部落格中記錄了從 OpenStack 遷移到 Kubernetes 的過程。
不出所料,52%的受訪者在阿里巴巴公有云上使用 Kubernetes,26%在 AWS 上使用。與北美市場相比,中國使用 OpenStack 的比例更高,約佔 26%,而北美只有 16% 的人使用 OpenStack。大部分受訪者在生產環境中使用 10 個或更少的叢集,有 14%的受訪者執行 1 個叢集,40%執行 2 至 5 個叢集,26%執行 6 至 10 個叢集。使用 Kubernetes 的受訪者中只有 6%在生產環境中運用 50 多個叢集。
CNCF 是核心
CNCF 是雲原生運動的基石,調查顯示,CNCF 專案的採用在中國正迅速增長。在 Kubernetes 拔得頭籌的同時,其他 CNCF 專案也正在投產過程中。20%的受訪者在生產環境中使用 OpenTracing,16%使用 Prometheus,13%使用 gRPC,10%使用 CoreDNS,7%使用 Fluentd。中國市場對類似 Istio 這樣的新專案也開始躍躍欲試,目前有 3%的受訪者將其用於生產環境中。
在談及新的 CNCF 專案時,我們不能忽視“無伺服器架構(Serverless)”或“函式即服務(FaaS)”。最近,CNCF 無伺服器工作組釋出了用於定義無伺服器計算的白皮書。調查發現,超過 25%的受訪者已經在使用無伺服器技術,另外約有 23%計劃在未來 12 到 18 個月內使用。
在無伺服器技術方面,中國更傾向於使用開源技術。Apache OpenWhisk 在中國比較流行,超過 30%的受訪者將其作為首選平臺。 AWS Lambda 位居第二,約有 24%的受訪者在使用。 14%的受訪者使用 Azure,9%的受訪者使用 Google Cloud Functions。
未來的挑戰
我們正在談論的是一些相當年輕的技術,調查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受訪者提到了許多新舊挑戰。 複雜性仍然是頭號問題,超過 44%的受訪者稱其為最大的挑戰,緊隨其後的是可靠性問題(43%)、監控問題(38%),以及編排方案選擇方面的困難(40%)。
相比之下,對於北美受訪者來說,安全則一直是頭號問題,有 43%的受訪者稱這是他們最大的挑戰,緊隨其後的為儲存問題(41%)、網路問題(38%)、監控(38%)、複雜性(35%)和日誌記錄(32%)。
從以上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市場仍較為年輕,面臨的仍然是一些基本的挑戰,這些挑戰在西方國家同行中已經被攻克了。文件對於任何技術的擴散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有望看到大量 Kubernetes 文件將被翻譯成中文,以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發展。
好訊息是,尋找供應商並不是這兩大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隨著認證 Kubernetes 一致性計劃的釋出,CNCF 為使用者選擇供應商注入了信心,讓他們不會擔心被供應商鎖定。
準備好走上雲原生之路了嗎?
雖然沒有現成的指南可以幫助您踏上雲原生之旅,但仍然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最佳實踐方案。大約一年前,華為雲平臺首席架構師熊英博士在 KubeCon+CloudNativeCon 歐洲峰會上談到了華為公司向雲原生架構的轉變。熊博士提供了一些小建議——選擇合適的應用開始雲原生之旅,有些應用程式難以用微服務架構重新設計,那麼就不要從這些應用起步。先選擇容易的應用程式,隨著不斷的成功,信心隨之而來,就可以在整個團隊中不斷重複此過程。他還建議通過同一個平臺來管理容器和非容器應用程式。
作者簡介
Swapnil Bhartiya 來自於 TFiR 組織(第四次工業革命),在 Linux 和開源化領域從事記者和作者工作已有 10 年之久。此外,Swapnil Bhartiya 還是科幻小說作家,他撰寫的故事已在印度廣播播出,並且發表於印度的主流期刊雜誌上。
作者:
作者|Swapnil Bhartiya
譯者|翟雪冰 來源:高效開發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