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牛人,所以還是老老實實跟著興趣走吧
前幾天周筠老師寫了篇部落格,她認為興趣十分重要,沒有興趣做不成事情。我對此十分同意,有親身經歷為證。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親身經歷和技術或是職業方面的關係真不大,我對許多技術都感興趣,一時還真難找出對比反差明顯的東西。這次來說說我近幾個月找到——或者說“找回”的興趣,彈鋼琴。在看來,這對我來說實在是“興趣”的最佳例證了。
以上是我的裝備,CASIO PX-130,相當著名的低端電鋼琴。必要時前方放一紙箱,側臥一個筆記本用於看譜,效果還算不錯。對於線上的樂譜,我會把它截圖至PowerPoint中播放,再接個滑鼠放地上,作為腳踏板用於翻頁。電鋼琴的聲音和觸鍵與真鋼琴相比自然差一大截,但它的好處在於不會擾民,可以允許我半夜兩三點盡情抒發情懷。等老子有錢了,一定搞間隔音好的屋子,放臺斯坦威大三角,就像白天做夢時夢到的那種樣子。
就像大部分琴童那樣,我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學琴。當時家裡花了大筆積蓄,也就是二十多年前的5000塊錢,買了臺現在也差不多值5000塊錢的聶耳牌立式鋼琴——話說這臺鋼琴已經破敗不堪,許多鍵已經鬆弛疲軟,延音踏板踩下去也沒有延音效果了。過段時間打算找人來除錯修理一下,然後給我媽用,她報名的老年班月底就要開始上課了。現在,再給這部老爺琴留個影吧。
還是和大部分琴童那樣,我沒能在七八歲時達到演奏肖練的水平,在那個時候鋼琴給我帶來的似乎只有痛苦。這麼想吧,一個小破孩兒,每天在同學朋友都在瘋跑玩耍的時候,被父母逼著坐在鋼琴前進行枯燥的練習。此外身邊同時常常伴隨著耳光皮帶拖鞋板,所以我如今皮糙肉厚反應靈敏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您可能會說彈鋼琴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哪,但是對於對於當年的我,乃至絕大部分琴童來說,要“享受”鋼琴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除了某些天才型選手,很難有琴童能在一開始的幾年裡有能力駕馭鋼琴,因此只能不斷地彈奏特定的簡單作品或是練習曲等等。其次,即便有了一定程度的技術水平,也不一定能夠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其中第二點原因尤其關鍵。對琴童來說,彈琴必然意味著考級,而即便是業餘十級水平關注的還是技術——我並沒有覺得這點有太大問題,因為鋼琴演奏首先的確是個技術活。只可惜,在應試教育的一貫優秀傳統下,可憐的琴童們被強迫不斷地練習,只為“跑完”整首曲目,“體會”也好“精雕細琢”也罷就先放一邊吧。
這真的很諷刺。我前段時間翻出90年代初的考級用書,發現其中的確也包含了豐富的著名曲目,但是我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只是個苦惱地一邊彈琴一邊哭哭啼啼的小破孩,時刻準備著偷懶。終於,在上初中以後,我以學業為由終止了鋼琴演奏,直到幾個月前,期間十幾年沒有摸過鋼琴。
一切是從我上大學開始改變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第一次迷上古典音樂,後來總結了一下,至少聽了千餘盤CD,其中大部分是鋼琴演奏。名家作品名家演繹幾乎一個不拉,包括Leslie Howard在Naxos錄製的李斯特大全集在內的許多整套錄音都聽了不止一遍,如肖邦舒伯特莫扎特貝多芬鋼琴作品全集這樣的“流行音樂”更是反覆欣賞比較了好幾個甚至十幾個不同的版本。逐漸,我自然無法滿足與單純地“聆聽”,而想親手體會一下這些樂章的美妙。但是,幾次重新接觸琴鍵,唯一的感覺還是隻有痛苦。這樣的痛苦尤甚小時候初學鋼琴時,因為我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雙手,技術也已經遠不如童年的巔峰時期,一些基本的音階琶音和絃已經完全無法跑下,只想剁手。
但是,我現在還是在堅持,因為王力巨集有首歌唱得好:“欺騙世界、欺騙自己”。和小時候相比,我除了身高體重之外,最大的長進可能就是自欺欺人的功夫了。我時刻告訴自己,我還能夠練好;只要堅持,終有一天我的手下也會出現名家的演繹水準。我時常也會翻出些著名的曲目,演奏其中一些不是太難的片段,自我安慰/享受一番,以免自己重新迷失在枯燥的基礎練習中。如今,在我程式設計疲憊之餘以彈琴作為放鬆,反之亦然;為了能夠在午休的時候也能摸上琴鍵,我還自費購買了一臺電鋼琴放在公司。使用這種方式,我居然也硬扛下來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這也是促使我重新開始彈琴的曲目。當然,只能算是半熟不熟地跑下而已,毫無質量可談。總而言之,如今我痛並快樂著。
在鋼琴演奏方面,可謂“興趣”是我的唯一動力。小時候的技術比現在好得多,但卻體會不到如今的快樂。其中唯一的區別就是興趣了。我想,如果重來一次,我有機會可以引導小時候的我領悟一些簡單的音樂之美,甚至只需要播放一些錄音,可能一切就都會不一樣了。說起來,我也打算引導(但不強迫)我的小孩學習鋼琴,因為這的確是個美妙的事物。我們都不是郎朗般的牛人,還是跟著興趣走下去吧。
沒有興趣?培養興趣也要產生興趣。“欺騙世界,欺騙自己”。
以上是我目前的水平(各位暫時先不要苛求電鋼琴那單薄的錄音效果了),一年後我們再來看。
廣告時間:第三屆nBazzar技術交流會所有演講資料已經發布,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