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留給我們: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氣充盈的精神
2018年的12月26日是毛澤東誕辰125週年紀念日,必須努力和堅持學習他的思想,才是一種正道。我的感悟:
你去讀毛澤東寫的文章和詩詞,無論何時何地,總是能感到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氣充盈的精神。
在危險環境中表示絕望的人,
在黑暗中看不見光明的人,
只是懦夫與機會主義者。
抱著直面問題的心態去尋求解決之道
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極心態,永遠不要有恐懼問題的心態。
記住毛主席說的話:在我們面前是沒有悲觀的,我們能夠戰勝任何的困難。
只要掌握了規律,就掌握瞭解開世間萬物之間各種矛盾、聯絡的奧祕。然而每件事情、每個東西,它的規律是不一樣的。就像毛澤東說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樹立了遠大的志向。
我們的任務是過河,
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
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
過河就是一句空話。
作者 | 李栩然
來源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1918年,北京。
三環內的房子大概兩三千塊錢一套。
而當時人們的工資水平,每月也就十幾二十元左右。
面對高不可攀的北京房價,24歲的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做了一個重大決定:
去北漂。
雖然,他是和好幾個同學一起,被他的恩師楊昌濟邀請去的北京。
但也改變不了他在北京過著寒磣的生活。
為了省錢,他和七八個人擠在出租屋的通鋪上。
冬天凍得要死,只有一件厚棉衣,最冷的時候幾個人只能換著穿出去。
他在北大圖書館裡幹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資8元,然後仰慕地看著那些偶爾去圖書館的,一個月幾百塊工資的大師、教授們。
他在這些人面前很低微,倒不是因為工資低。
主要因為民國“大師們”往往調子很高,對於這個看起來就像是窮山溝裡跑出來的“窮學生”,是很難低下身子主動搭理的。
比如,胡適先生就曾經在課堂上拒絕回答毛澤東的提問。
但無論環境怎樣惡劣,毛澤東總是一副積極向上的樣子,去談戀愛,追大V,聽演講,組織社團,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
哪怕凍得哆哆嗦嗦了,他還有閒情逸致去逛公園,然後在文章裡寫道:
在公園裡,在故宮的庭院裡,我卻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還結著堅冰的時候,我看到潔白的梅花盛開。我看到楊柳倒垂在北海上,枝頭懸掛著晶瑩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詩人岑參詠北海冬樹掛珠的詩句: “千樹萬樹梨花開”。北京數不盡的樹木激起了我的驚歎和讚美。
說句實在話,今天的我們,哪怕用羽絨服把自己裹成了球,大冬天去故宮或者北海逛一圈回來,能發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
今天凍成狗了。
2
和毛澤東相比,現在留在北京的年輕人,無論春夏秋冬都已經很少逛公園了。
大家已經整體上失去了那種閒逛的心態,每個人都神色懨懨、腳步匆匆,一個比一個更焦慮。
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焦慮,很多都是因為未來和預期不一致,對未來將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沒有把握而產生的。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小馬過河》的文章,小馬在過河前各種擔憂害怕不知所措,問這個問那個,其實就是焦慮的一種表現。
但當我去查閱毛澤東年輕時候的各種經歷和文章時才發現,他從來沒有焦慮過。
無論形勢多麼嚴峻、環境多麼殘酷,面對生死、重病、誤解甚至是被批鬥、被排擠,他都是一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心態。
你去讀他寫的文章和詩詞,無論何時何地,總是能感到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氣充盈的精神。
所以,大家焦慮、消沉的時候,不妨大聲念一念毛主席的詩詞文章。
後來的我們,把這樣的心態和精神總結叫做:革命樂觀主義。
但是,無論再革命,誰的樂觀都不是天生的。
事實上,在那個年代,無數革命者都曾經有過懷疑、彷徨甚至是悲觀失望、脫逃背叛。
“紅旗還能打多久?”的問題,在那個年代不只一個人問出來過。
但只有毛澤東作了正面且正確的回答。
依靠的,就是他長期以來的讀書、思考和實踐,突破了思想認知限制,並最終在更高的思維層面上,建立起了強大的精神信念。
在危險環境中表示絕望的人,
在黑暗中看不見光明的人,
只是懦夫與機會主義者。——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
只是這樣的思想境界太高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分析,去努力學習和實踐這樣的思維方法,去努力改變自己面對困難時的心態,並最終改變自己未來的境遇。
這裡,我把自己關於這方面的思考,總結為三點,和大家一起分享。
3
第一點、 抱著直面問題的心態去尋求解決之道
能看到問題並且認清問題,就解決了問題的一半。
盲目的自信,帶來的必然是真正出現問題和困難時的慌亂。
其實,對很多人而言,所謂的困難,就是要跳出舒適區。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逼迫自己去面對原本不熟悉的情況。
就像毛澤東說的:“什麼是困難,熟悉的工作已經不需要乾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
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毛選第3卷》
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時,當時的形勢一片大好。
但毛澤東在5月31日作大會結論報告時,卻出乎意料說要“準備吃虧”。
他一口氣講了十七條問題——比如要準備挨外國人的罵;爆發內戰;外國干涉,幫助蔣介石打我們;外國不承認我們;形勢不利於我們時跑掉、散掉若干萬黨員;黨內出現悲觀心理、疲勞情緒……等等。
毛澤東在七大上講十七條問題,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七大代表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深深影響了那一代領導幹部。
七大代表、後來擔任過煤炭工業部部長的高揚文在晚年這樣回憶說:“雖然以後這些問題並未全部出現,但有應付問題的準備,就有了勝利的保證。”
毛澤東在談到為什麼要設想這些困難時,曾解釋說:“如果我們不準備不設想到這樣的困難,那困難一來就不能對付,而有了這種準備就好辦事。”
希望一切都是好的,這只是我們的主觀想法,而現實是客觀的。
雖然理想一定要有,
但是還要結合一個東西,
叫做“現實”。——《毛澤東文集第3卷》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所以克服焦慮心態的第一條就是,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極心態,永遠不要有恐懼問題的心態。
就是做好一切情況都可能發生,做好面對各種困難的準備。
不懼怕失敗,才不會失敗。
記住毛主席說的話:在我們面前是沒有悲觀的,我們能夠戰勝任何的困難。
4
第二點、在對規律的把握中練就一套萬能法則
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問題,就像是一把鎖。
要想找到一把能開啟所有鎖的鑰匙是不可能的。
但要成為一個能開啟所有鎖的“專家”卻是可能的。
長期的訓練後,一些高明的鎖匠可能看到一把鎖就知道怎麼開了。
只不過鎖匠所進行的訓練是技藝訓練。
而毛澤東所進行的,則是一種刻意的思維訓練。
其實,年輕時候的毛澤東也是有很多憂心之事的。
只不過這種憂慮不是情緒上的焦慮,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思考。
1917年,他和蕭子升窮遊湖南,寫了很多筆記。
回到一師,讀過毛澤東遊學筆記的同學說他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年輕時候的毛澤東,憂愁的是如何才能去改變積貧積弱的中國,如何才能喚起四萬萬民眾的力量,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此之上,他綜合運用多種邏輯手段來幫助自己思考問題。比如歸納,“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演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定義,“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逆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最經典的,還是他早在1917年時就精確分析和預言,二十年內中日必有一戰。
“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感以縱橫萬里而屈於三島,民數號四萬萬而對此三千萬者為之奴……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與毛澤東說的“二十年內必有一戰”精確吻合,這是什麼樣的判斷和思考?
而那個時候的他才二十幾歲啊,令人震驚!
就是在這種日復一日的思維訓練中,他發現了決定和推動萬事萬物變化運轉的根本,這個東西就是:
規律。
只要掌握了規律,就掌握瞭解開世間萬物之間各種矛盾、聯絡的奧祕。
然而每件事情、每個東西,它的規律是不一樣的。
就像毛澤東說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物理學界耗費多年的大一統理論至今未能發現,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種規律可以貫穿萬物。
但從每件事裡去發現規律的方法是一樣的。
我們之所以對將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感到沒有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缺乏訓練,無法建立起接觸一項工作、短時間就能摸透規律的信心。
為什麼沒有把握呢?
因為他對於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
沒有規律性的瞭解,
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
或者接觸得不多,
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毛選第1卷》
而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摸透規律,核心除了剛才說的思維訓練外,還有一樣獨特的法寶。
並在他的推動下,成為了我黨的重要法寶。
那就是,搞調查。
關於毛澤東搞調查的事情,我之前已經寫過很多了。這裡再舉一個例子。
1930年的時候,毛澤東在行軍途中,插空做了一個《東塘等處調查》,但即使只是這次非常小的調查,毛澤東都覺得啟發很大。
他自己說到,在這次調查前,對於很多情形的觀念是模糊的,調查後發現,“哪曉得實際情形完全兩樣”。
而關於什麼是調查,很多人可能都誤解了。
以為調查就一定是走出去,到鄉下,到郊區,去挨個訪談才是。
其實,查資料是調查,看檔案是調查,找人瞭解情況是調查,問問題是調查,親自去操作也是調查。
只要你是在為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去了解更多東西,這就是調查。
相反,很多人看了幾本書,工作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封閉起來,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以為腦子裡隨便想想就能夠解決,拿著一套不成熟的理論四處碰壁,卻拒絕思考改變。
這種可以解決大量問題的法則,哪是速成能來的。
你越想速成,不就又陷入了焦慮的陷阱裡去了嗎?
調查就像10月懷胎,而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學會研究和分析出一件事情的本質規律,就是一個反反覆覆,不斷修煉和精進的過程。
情況是逐漸瞭解的,
需要繼續不斷的努力。
認識世界,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澤東文集第2卷》
5
第三點、在現實的摸爬摔打中不斷精進
直面問題也好,思維方法訓練、調查瞭解情況也罷。
最終還是要落到行動上。
就像小馬過河前,如何猶豫害怕,多少人給他出了多少主意,真正要克服這個困難,需要的還是自己下河試試水。
樹立了遠大的志向。
我們的任務是過河,
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
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
過河就是一句空話。——《毛選第1卷》
為了解決橋或船的問題,核心就是一個字:幹。
現實生活中,無數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這世上有多少年輕人,一談起夢想、創業、未來,口若懸河,唾沫橫飛。
談到第二步,寫成方案或者企劃書,就能有一半人拖拖拉拉不幹了。
第三步具體去操作去施行,又能有一半人撂挑子。
再到第四步具體實施中遇到困難,重新分析,重新做方案,回到原點還能堅持下去的,估計剩不了10%了。
記得當年有老師說,不要看每年那麼多人準備考研,複習階段就會有一部分人放棄,到確認考場交錢的時候又有一部分人放棄,再到考試當天又會有一部分人放棄。
所以,你就算什麼都不做,只要堅持到考試進考場,都能淘汰掉一大堆人。
也就是馬雲說的,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講是講,
做是做,
做起來並不容易。——《毛澤東文集第8卷》
很多人就算是下定決心要去做什麼事情了,但真正稍有挫折,付出的代價超過預期,立馬就不幹了。
不要害怕嘗試,更不要害怕犯錯,就像毛澤東說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筆直的道路,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選擇和努力的關係。
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
永遠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
其實關鍵點就在堅持上,如果只喜歡做選擇,卻從來做不到哪怕一段時間的堅持,那肯定是努力重要;但如果努力了很久,堅持到筋疲力盡還是沒有改觀,就應該想想是不是該換個選擇了。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還有一個經典的論述:
往往有這種情形,
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
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毛選第2卷》
中間的這個度,依靠的就是對規律的掌握,你越能快速掌握一件事、一個行業的規律,就越能判斷出在一個行業或者一件事裡應該投入多少,你到底堅持到什麼時候才能等到有利的情況。
不要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最終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選擇了放棄。
6
最後總結一下:
感覺到不舒適和擔憂未來,是所有焦慮的源泉。
不要去厭煩它、恐懼它,而是把它當做提示我們要去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一種警醒。
然後去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通過大量的調查瞭解,找出路徑的關鍵。
剩下的就是堅定的行動,並且堅信自己的行動能夠起到作用。
這幾點本質上是一體的。
毛澤東說過:
指揮員的正確部署來源於正確的決心 ,
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
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和必要的偵察 ,
和對於各種偵察材料聯貫起來的思索 。
從直面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是一個完整的閉環,貫穿其中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思考。
你如果也能做到這樣,就不會再感到焦慮。
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自我改變的衝動,是隻爭朝夕的緊迫感,是達成目標時的激動心情。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有偉人在前面指路,還有什麼好焦慮的?
—THE END—
☀作者:李栩然,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知乎粉絲超過14萬,出版有作品《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善於從獨特的角度,深度思考時代大潮下的個人成長……被粉絲親切稱為“學長”。微信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灼見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