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自動化會讓運維人員失業嗎?
微軟知名工程師Jeffrey Snover表示,對運維人員來說,未來可謂一片光明;但先進的雲自動化技術表明結果實則不然。
Jeffrey Snover是有著16年工作經驗的微軟老兵,也是一位傑出的技術專家,他顯然站在IT運維這一陣營。他說:“我屬於這個陣營的一員。我對運維人員的未來非常樂觀。”
儘管站在這個陣營,但Snover可能在幫助讓許多運維人員失業,不過我確信他本人不會同意這個觀點。
作為知名工程師兼微軟企業雲部門的首席架構師,Snover一直在與Azure首席技術官Mark Russinovich緊密合作,開發Azure公有云背後的自動化基礎設施。這項先進的技術還逐漸進入到Windows Server、System Center以及微軟的其他內部部署型解決方案。
上週我採訪了Snover,聊了聊微軟在軟體定義資料中心方面採取的方法;他拿OpenStack方法進行了比較,後者需要收費高昂的系統整合商才可以部署:
沒人能否認這點,微軟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在於拿來非常高階的計算後使之實現大眾化,並提供給大眾使用,我們做到這點的祕訣就是追求大批量和簡潔性。對於軟體定義資料中心,我們又使出了這一招。
Snover在這裡談論的是使用微軟的Azure Stack解決方案來部署私有云。我明白他的意思:微軟比任何一家廠商更懂得如何讓雲實現產品化,無論是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去。《InfoWorld》雜誌自己的雲測評支援這個說法。微軟更進一步:在AWS、Azure和谷歌雲三大公有云玩家中,只有微軟這一家廠商提供混合雲解決方案。
但是儘管Snover聲稱看好運維的未來,但是他一直在駁斥自己的觀點。首先,他對先進的雲自動化與微軟在Windows 95中推出的即插即用規格作了一個歷史的類比:
在即插即用問世之前,運維人員和管理員過去常帶著彎曲的回形針東奔西波,撥動DIP開關,研究輸入/輸出圖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有了即插即用規格,突然間你只要拿來某個裝置,就可以把它插上去,它馬上就可以使用。到底有誰因即插即用而失業?我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的人。
確實如此。但是雖然即插即用是一項受人歡迎的技術進步,雲端計算卻是一種重大轉變,其最終目的是讓整個資料中心執行起來酷似一臺可替代的計算機。如果你談論的是公有云,這是一臺幾乎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的計算機。如果換成私有云,根本沒有幾乎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的優點,不過我絲毫不懷疑微軟最新的技術進步會讓內部部署型系統的管理員更高效地工作。
同樣,Snover對Storage Spaces Direct特別引以為豪,Windows Server 2016技術預覽版2中推出的這項功能讓管理員可以管理直接連線儲存,並確保高可用性和高效能。Windows Server 2016還會引入另外一大批技術成果,主要是新的容器技術和Service Fabric PaaS。
不過再次,這一切從Azure公有云傳至內部部署版本,而容器技術會讓開發人員能夠做許多令人興奮的新事情,根本不需要運維人員的幫助。我越來越想知道投資構建私有云的理由。Snover是這麼解釋這個決定的:
公有云的核心是彈性,而私有云的核心是控制。這是兩個亙古不變的事實。如果你確實關注控制,比如我想要控制誰訪問這些伺服器、部件之間的頻寬是什麼、使用什麼處理器、誰在使用處理器,如果你購買並控制自己的資料中心,就能獲得這種控制。
我詢問Snover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是不是有點類似在即插即用問世之前管理員撥動DIP開關。他答覆,最後,絕大多數人是選擇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將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值得關注的是,Snover並不認為安全是那個選擇的一部分。實際上,他把將資料交給公有云方面的擔憂比作把錢放在銀行而不是放在床墊下方面這個由來已久的擔憂。
如此看來,不辭辛苦、不惜血本地維護私有云還有什麼必要?當然,監管法規對於資料的儲存位置有其要求,擔心雲鎖定和不斷上升的運維成本(而不是自己做的資本開支)也不無道理。但是最終,你在內部部署環境獲得的靈活性級別永遠無法與在公有云環境獲得的一樣高,而我談論的不僅僅是可擴充套件性。
比如說到明年,3D NAND有望將快閃記憶體價格降到與旋轉磁碟相當的水平,到那時用於一級儲存的旋轉磁碟可能會過時。你談論的是效能方面的大幅提升。現在設想一下:今天你剛斥資幾百萬美元購置某種快閃記憶體/磁碟混合儲存系統。你剛讓自己動彈不了,然而你知道友好的公有云提供商很快會升級,一方面是由於快閃記憶體的耗電量低得多,因而天生具有規模經濟效益。
我見過的支援公有云最有力的觀點之一來自微軟在2010年釋出的白皮書:《雲的經濟性》(https://news.microsoft.com/download/archived/presskits/cloud/docs/the-economics-of-the-cloud.pdf)。一個重要的段落內容如下:
對於已安裝了約1000臺伺服器的大公司而言,私有云切實可行,但是就同樣的一批服務而言,私有云的成本要比公有云高出大約10倍,那是由於規模、需求多樣性和多租戶的共同效應。
當然,那是成本,而不是價格,不難想象公有云提供商期望靠出售服務來謀利。另外,正如白皮書在結尾處表明的那樣,向公有云轉變是“一種微妙的平衡行動”。如果立馬全身心投入到公有云是不明智的。
但高階的私有云解決方案越來越像是通向公有云未來道路上的停留點,連極大地降低了部署和維護複雜性的那些私有云解決方案也不例外。在軟體定義世界,虛擬基礎設施的許多部分實現了自動化,我並不認為我們為何可能需要同樣多的運維人員來運維繫統。畢竟,成本節省的大頭來自人員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