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都聽客戶的,客戶卻不滿意?
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客戶讓你做一個軟體,你需要他給你寫出需求,當他給你寫出需求後,在你認為時間非常緊的情況下,你辛辛苦苦,加班加點,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最後趕在最後時刻給客戶提交了,你滿懷希望等待客戶給你的表揚,你萬分堅信領導對你的辛苦會給予高度認可和鼓勵,你覺得很快就要戴一朵“小紅花”時,最後你得到的是綿綿無絕期的等待,甚至是客戶的不滿意,這是為什麼呢?這種情況在我的團隊裡也會出現,有時候我讓改一個東西,經常得到的回覆就是:”客戶就是這麼要求的,而且描述很清晰,不能改!”, 最後如果不改的結果就是客戶不滿意。
為什麼我們聽客戶的,客戶卻不滿意?
客戶如果說要一個 “杯子”, 我們是怎麼做的?
我們的很多程式設計師一般是這麼工作的,客戶說我需要一個 “杯子”,然後程式設計師就在網上或者生活中搜索杯子,於是程式設計師就得到了很多杯子,現有市面上的各種各樣的茶杯,各種各樣的酒杯等等,這時候程式設計師就按自己的喜好選中了一個杯子,聰明一點的程式設計師可能會衡量一下製造不同杯子的時間成本,選定以後就開始進行模仿,最後你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終於把杯子做出來了,客戶會說:怎麼會做一個這樣的杯子要這麼久時間? 因為市場上已經有人做出來過,所以客戶就會覺得照抄應該很快,其次客戶會覺得這個杯子不是他想要的,如果是抄一個別人一樣的杯子,那為什麼不直接買一個呢?
客戶如果說要一個”杯子”, 他要的不是一個”杯子”
實際上,客戶說要一個“杯子”, 他要的不是一個杯子,他要的不是用來裝水的,這個就像我們對一個女孩說:“我想和你一起看明早的太陽”,我們都知道他要的不是白天而是夜晚,不是嗎?
所以,當客戶說要一個“杯子”時,他要的不是一個“杯子”,因為“杯子”只是一個名詞,顯然客戶要的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 所以我們要想到的是這個杯子用來幹什麼?我們腦子裡要想是不是幾個老人在喝茶?一對情侶在喝咖啡?一個嬰兒要用來喝奶?還是單身狗要用這個“杯子”?
可見,當客戶要一個“杯子”時,他要的是一種場景,一個動態的場景,一個有人使用的場景,這個場景就是使用者體驗,你想想老人喝茶的杯子和單身狗要用的杯子能一樣嗎?
要自信的對客戶說 “NO”
這個還是那句話,就是“為什麼你都聽客戶的, 客戶卻不滿意?”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生病了,你到醫院去看病,你告訴醫生怎麼給你治療,有的人甚至是在網上查了查資料,或者曾經有別的醫生給這個病開過藥方,然後你給醫生說你要吃什麼藥,還有的人拒絕血常規檢查,最後他的病要麼沒好,要麼拖的時間很長,最後你就你現在的客戶一樣對醫生還非常不滿意。你想想你的客戶給你提需求的時候,是不是有的時候就和這個病人一樣?
(伯樂線上轉載配圖)
為什麼醫生會對你說 “NO” ,甚至不管你了呢? 因為醫生比你更知道怎麼治療,如果按你說的肯定是不行,那麼回到程式開發,軟體設計上,做一個程式設計師或者高階軟體開發人員,為什麼不能給客戶說 “NO” 呢?因為我們比客戶更知道怎麼開發,我們比客戶對軟體更專業不是嗎? 敢於說 “NO” 恰恰是我們專業的體現,是我們對客戶最有用的價值。
協助客戶改進需求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粗暴的對客戶說 “NO”, 由於我們對軟體更瞭解或者說更專業,我們就可以給客戶一些更好的方案,由於客戶對技術的不瞭解,經常會提出一些既耗時又非常“愚蠢”的方案,那我們需要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來告訴客戶什麼是更好更省時的方案,有的時候需求稍加改動會讓客戶體驗更好,而且開發更快,我相信這樣的場景在不同的專案裡有很多。
最後
所以,當我們拿到客戶需求的時候,我們不是捲起袖子就開始編碼,而是第一步想想客戶要的到底是什麼?他說的真的是他想要的嗎? 他想要的說了嗎?我們需要知道客戶的專案的願景是什麼?我們需要站在整體的角度,站在更 High level的角度來看需求。
舉個例子,我曾經做過的一個專案,客戶說要做房間預訂,還要分淡旺季,還要有促銷價格, 還有內部員工不同價,團隊當時想的很複雜,想到了像藝龍那樣的,但是當我去了客戶那邊瞭解後,他們只有5個公寓而已,而且只是給集團員工別的地方來的提供住宿從而計入別的分公司成本而已,我覺得hard code出來一個版本都夠用好幾年,而且這樣的話,原來的估計至少得半年以上吧,當你清楚客戶最終需要啥的時候最多兩個禮拜就弄完了。
總之,聽客戶沒錯,但是無腦的聽客戶的,完全聽客戶的就有問題了,就像如果你完全聽你媳婦的,然後她錯了後,她會說:“我讓你那樣做,你就那樣做嗎?你自己腦子是幹什麼的!”
至此,我希望從此大家不要再覺得客戶說的需求總是 “丹書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