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一個世界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一個世界

有時我會困惑,為何人的思想有如此大的差別。有時以為只是深與淺的差別,但後來才發現是南與北的差別。有些人覺得顯然的事,在另一個人看來卻是顯然謬誤。

因此我疑惑,是否能夠藉助一個自己信服的模型,來解釋這些思想上存在的差異。這是我的一個小嚐試:把一個人所有的認知看作一個世界。

真實世界的投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他是真實世界在自己腦海中的投影。雖然我們的肉體存在於真實世界,但精神生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例如,兩個人交談,儘管物理上他們都在地球交談,但雙方腦海中都有對這次交談的投影,這個兩個投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不能混為一談。可以認為,在他們各自的世界中,都發生了一次交談事件。

世界的更新

剛出生時自己的世界是空白的,隨著年齡增長,這個世界越來越清晰。隨著經歷,世界不斷更新。我們會用自己的世界去解釋所有遇到的事,一旦出現無法解釋的事,就會嘗試更新自己的世界。隨著這個世界越來越完備,他更新得越來越少。

完備的世界

對於每個人的世界,怎樣才算完備呢?完備的條件是能夠解釋未來經歷的所有事,也就是不再需要更新。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收斂了。但事實上完備世界只是在區域性上完備,因為對於很多人而言,到一定年齡,他所經歷的事就固化了,經歷的幾乎都是已知情況。

就好比井底之蛙,他的世界只需解釋能看到的一小片天空就足夠完備了。

真理

那麼客觀上,是否存在一個絕對正確的世界,也就是真理呢?個人認為是存在的。

對於一部電影,一個人將其解釋為A,一個人將其解釋為B,A和B完全相反,並且各有其道理,那真理會是哪種樣子呢?應該存在一個世界,他能將電影解釋為C,而C能夠包容A和B中所有正確的成分。更具體的講,電影缺少了一些條件,使得A和B都能成為正確的解釋。而C可能是這樣的:假設滿足條件1,那麼A;假設滿足條件2,那麼B。不能說C就是真理,但C比A和B更接近真理。

從人類整體的角度來說,我們在不斷逼近真理。歷史上所有事可以歸結為兩類,一種是對逼近真理有幫助的,一種是對逼近真理沒有幫助的。很多人窮其一生,就是為了在某個領域逼近真理。

從個體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的世界都是在前往完備的路上,或已經完備。因為對個體而言,我們只能意識到自己的世界是否完備,而很難判斷離真理還有多遠。有些人會安於完備,生存在自己已知的空間裡;而有些人會選擇跳出完備,繼續開拓自己的世界。

真理的特徵

雖然真理是未知的,但可以試著猜想一下真理的特徵。藉此反省自身。

兒時我們的認知是單一、武斷的。我們對人、事的判斷只有好、壞兩種。之後我們會表達好的好在哪、壞的壞在哪,這意味著世界清晰了。再後來我們會講:從某個角度來說他是好的,另一個角度來說他是壞的,也就是兩面性。漸漸的,我們越來越少用好、壞來評價,世界變得複雜、多元。藉此可以猜想,真理是複雜的,不能用一句話去概括。

對於一個單調、乏味的世界而言,往往無法忍受長時間獨處。因為這個世界是不自洽的,他沒有興趣,也不敢與自己對話。

兒時,我們只願意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無法理解別人的選擇。這意味著,在某些方面,自己的世界和別人的世界是互斥的,沒有交集。漸漸的,我們能理解別人的選擇。我們不再以自己的喜好來評價一件事,甚至不以自己的喜好來評價自己。可以猜想,如果一個人的喜好就是他的世界,這個世界仍可以是完備的,但離真理很遠;如果一個人的喜好只是他的世界的一個子集,這種世界離真理更近。

也就是說,接近真理的世界,應該有更強的包容性。甚至,或許所有人的世界都只是真理的子集。這也可以解釋論語中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精神活動

每個人能經歷的都是有限的。因此,有時我們脫離肉體,藉助精神活動的手段來擴充套件經歷。有些人是為了避免自己的世界收斂,渴望更加接近真理,更瞭解真實世界;有些人是對世界有困惑,渴望早日達到完備。

典型的精神活動有藝術(包括音樂、文學、電影等)、宗教、科學、哲學。宗教大多時候以達到完備為目的。科學、哲學大多時候以達到真理為目的。藝術兼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