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中國計算機大會 2018

中國計算機大會 2018

共享經濟

1978年的論文裡面第一次就有提到

小豬短租,最近拿到3億融資

Ofo傳言要倒閉,ofo與魔拜要合併,拖欠富士康工資的傳言;那麼該如何看待這個行情呢?

   大體趨勢是會擴張的,但是會遇到問題也是很自然的現象,需要解決很多痛點問題。他們只注重技術,並沒有注重投資,融資能不能到位,財務和風控。資本能不能得到支援。資本也是惹火了的。需要對資本進行細分。創業者需要對資本好好利用,把財務結構調整好,能夠始終使得資本是良性的,要能夠活下去。

滴滴事件連續2件事件,滴滴到底做錯了嗎?

   優步在歐洲均被追究刑事責任,包括香港和臺灣,日本。(因為優步的無牌照服務),由此可見,中國的環境比較寬容。創業者要倍加珍惜國家的寬容政策。但若是監管過嚴,那麼是不是會導致計程車數量不夠。計程車的定位其實並不是必須部分,可以沒有計程車,但是不能沒有公共汽車,不可能滿足所有人都需求。若是做網約車被撞了,可能保險公司不會進行賠償。

著重監管、技術。

對於企業投資,好像並不是受影響。但是事情發生後能不能把問題解決,或者完善。這樣後期企業就不會進行投資了。

滴滴司機一鍵報警,甚至司機不能被察覺。

平臺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對客戶負責任的責任,並且需要明確的態度。而且事情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監管方,例如一鍵報警。企業自身也需要做些科技創新的措施。

電子商務平臺責任法最近也有更新。

Block chain(區塊鏈)

共享創業公司出事,雖然投資公司從法律層面沒有責任,但是從道德層面來看,其實還是還有很多問題。

共享經濟的資料歸屬權?

例如小豬短租,現在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現在在歐洲開始有人在界定。目前小豬短租就是不明確,現在還是模糊狀態。說明未來的隱私保護還是會很吃香的。合作伙伴其實還有合作伙伴,這種說法還是很模糊的。也可以說屬於消費者。但是目前在中國還是很模糊。共享經濟還是得靠政府出一份力的。

2018年2月國家開始出臺最近類似的法律。

 

 

數字經濟

演講者:CCF名譽理事長:李國傑工程院院士

中心點:需要排除左右的干擾,就是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

2017年電子資訊產業收入18萬億,2017年全國GDP才82萬億。大資料相關收入僅為4700億。佔比如此之小,那國家還如此重視?

本質上是認知技術,決策技術。

大資料:規模大、影響大。大資料的作用不能只看GDP統計。更多在思想觀念、還有認知方面的觀點,這些並不好統計的,並不適合數字經濟的統計。更多是對經濟效率,使用者體驗這類有巨大提升。

2018.7時的統計資料

蘋果(9360億美元)

亞馬遜 8800億美元

Alphabet 8250億美元

微軟 8077億美元

Facebook 6033億美元

阿里巴巴 4872億美元

 

公司市值越大,跟公司盈利,不就相當於母雞和下單的關係。

看到這裡,突然想到華為的市值,百度一下居然沒有上市。還真的是悶聲發大財啊。

數字智慧僅僅是使能作用,還不能成為一項通用技術(類似電氣)。並沒有產生什麼新的產業,只是提高效率,提升生產力。

我國現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需要提升效率。目前只是吹的比較大,其實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做的貢獻並不大。目前TPF並不大,可以參考這個指數。其實表現挺差的。

2001-2003年中國技術效率的年均變化率是-0.02%,2008-2013年,中國大資料企業的技術效率平均變化率為5.9%,效率低是明顯的短板。

大資料比高效能運算差了4,5個級別。比如Spark和Hadoop能效極低。目前噱頭太大了而已。

目前人工智慧僅僅處在資訊時代,遠遠沒有進入智慧時代。只是人們對他期待太高了。

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技術成就:計算機僅僅排在第8名。而影響人類數千年的發明是油燈。

我國服務業的比重仍然偏低。僅僅百分之50,低於平均GDP的其他國家的水平。

全球上市2000強企業,美國有14家晶片公司和14家軟體公司,中國沒有一家。華為大概排5,6名,但是沒有上市。我國人工智慧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人才數量:3.3%,34.9%,61.8%,後者是美國的資料(22.7%,37.4%,39.4%)。我國大多還是在應用人家的技術。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詳

 

1978年時,全中國共計有359萬臺電話,電話普及率0.38,不及世界水平的十分之一。2017年,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102部電話,不包括座機。孫教授曾經是話務員,對這些資料比較清楚。

稿子一直在修改,可以看出他們都是一些很優秀的人。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門學科。對供求關係進行了詳細的剖析,講的還是聽深度的,有點不是很懂(對經濟學的專業素養較高)。

從點對點變更為空間格局。提升了供需雙方的能力和水平。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訊社會調整起來更加靈活和快捷。

資訊不對稱:bat、華為等類似大公司是否會濫用市場勢力,其實也是一種壟斷,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利益。市場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資訊保安、網路安全,雙刃劍(帶來問題、和解決問題從來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

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人與技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光談經濟,也不能光談技術,需要結合在一起。(需要努力)

 

CPU和XPU的未來之路

 

摩爾定律(18個月效能翻一倍)正在ending,but轉化為多核,but,but,but it is not scalable(數量不能太多),why not Scale up the number of Cores?

因為儲存受限理論

1ZB什麼概念呢?

邊緣側(部署起來靈活)、雲端(有延遲)

人工智慧的過程:感知&建模&預測&決策

目前cpu的速度夠用,也能提升。只是因為記憶體和儲存的問題,導致目前速度難提升。若記憶體若優化後,速度很快地會上去。

端處理的原因:1.拿到資料第一時間需要處理;2.資料的隱私性,不能上傳3.資料和雲之間的連線不可靠的,不穩定的,有限的4.端需要有自己的決策,不能完全依靠雲端。

不同家公司生產的晶片,例如GPU,這樣對開發者開發難度太大了。該如何處理目前寒武紀cpu呢?

可能還是得需要一個過程吧。趨勢應該是往更通用的過程發展。會有更通用的程式語言,程式設計正規化會出現。

Cpu主要以64位的浮點運算,而xPU是專用晶片,通用性沒有那麼好。

演算法好,在cpu上面跑的好。但是在GPU不一定好,想想自己的研究還是很淺。不要畏難,演算法好不僅是技術好,而且還要服務架構好。(有一個人談技術談到太深了,被梅巨集院士噴了,哈哈。華中科技大學的金海老師學乖了,說課後談。迷之尷尬)

到底是軟體定義一切還是硬體定義一切呢?

Xpu很難成功,GPU是一個例外。(這是一位老師的看法,具體技術細節沒太聽懂),就算你做出來了,而且還得有一個生態。GPU就是因為英特爾有個影象的生態,所以成功。

大部分還是更加支援軟體定義一切。

應用驅動發展,軟體定義一切,硬體改變未來。

GPU僅僅目前只是一個加速器,並沒有說不要cpu。

未來xpu是作為協處理器呢還是乾脆不要cpu呢?

生態環境有了之後,可以直接用僅僅用xpu。

Cpu會永生。

加速晶片僅僅是輔助的功能。

技術需求角度去看,通用部分和特定計算(計算極致),這樣就出現了cpu和xpu。

產品形態,另外去看,產品定義的必要性。

Cpu+gpu,cpu+npu(手機裡面),從技術需求和產品形態去看。(我個人也更加認同最後一個觀點)

Xpu僅僅是一個加速器,不要聽炒作,吹噓的太大了。

 

 

軟體工程50週年2018年

1.AI和可靠性工程的問題

軟體定義一切

日誌資料也可以做資料分析

AI真的可能會有危險?倒不是因為AI有情感,只是程式碼可能會有問題,也即是可靠性的問題。

可能裝置上面貼上膠帶,那麼自動駕駛可能就會出問題。之前所設定的模型就會出問題。也即是軟體測試(AI軟體除錯),李世石贏了阿爾法狗的那一局,也是有一步棋故意走的比較奇怪,模型的行為覆蓋率非常難覆蓋。

資料不同、網路不通、random去測試錯誤率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and AI is eating the Software.

  1. 未來5到10年,軟體工程會出現什麼問題,比較重要,有可能會被解決?

理論和實踐結合可能會更多。

軟體執行時間、使用者體驗、運維方面(三個方面都需要資料進行驅動)

微軟:data driving 的企業文化(運用到軟體開發裡面去)

程式語義的深度理解

AI可以取代人工勞動力暫時還不能,因為軟體可靠性的問題還很大。未來5到10年必須要有突破。更需要有規格化。可是自動駕駛又需要上路,所以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哪一種是機器最可能可以取代人的?

 

測試是最容易被取代,但也不是完全取代,把測試人員一些瑣碎而不復雜的工作可以作自動化。軟體工程中越後面的東西越容易被取代。因為新的環境和新的工具出現時。

 

2000年之前,關注是需求較為穩定的大規模軟體開發。  那個時候編碼可以被取代。

2000年以後,關注是需求相對不確定的大規模軟體開發。  這個時候需要採用敏捷、迭代式的,這個時候編碼需要由人來做。

開發、部署、運維。

軟體工程最想造出銀帶(銀蛋)?

越是可定製的就是可替代的,越是與現實世界的則不可被替代。

機器還是和人工存還是比較好,這樣可以更好提高生產力。

架構設計比較難取代。區域性的好解決,系統性的不好解決。

開原始碼的複用性會提高,而私有程式碼會減少

 

低時延資料中心作業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陳海波教授

100ms amazon 10億美元損失

500ms google 35億美元損失

時延包括系統時延和網路時延

遷移資料>>遷移計算

 

SDN—SDX(發展到如今的SDX)

大資料人工智慧:熱點炒=》入門甜=》變革痛=》成功難

轉型期=》需要去浮躁+去功利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